01 第二次圣像破壞 隨著伊琳娜的倒臺和813年出身亞美尼亞的利奧五世上位,破壞圣像運動再起。 815年,第二次反對偶像崇拜的宗教會議在圣索菲亞大教堂舉行,此前利奧五世罷免了希望宗教寬容的普世牧首尼斯福魯斯,換成了圣像破壞者狄奧多圖斯。此次宗教會議的結論相對上一次更加溫和,僅僅是摒棄了制造和裝飾崇拜圣像的無益行為,呼吁人們更注重精神和真理方面的崇拜。而且此次破壞圣像運動更多的局限在了政府和教會高層,被打擊的多是不聽命于皇帝的官員和教士。 02 恢復正教 842年,塞奧菲魯斯去世,其子邁克爾年幼,所以皇后、圣像崇拜者狄奧多拉成為帝國攝政。因為第二次圣像破壞運動并沒有第一次激烈,所以狄奧多拉僅花了1年時間便完成了恢復圣像崇拜的準備。843年3月11日大齋日,人們在圣索菲亞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禮拜和狂歡,以此慶祝正教恢復。 正教會慶祝正教恢復的儀式 9世紀后期,帝國境外的三位牧首亞歷山大的克里斯托弗、安條克的喬布和耶路撒冷的瓦西里聯合宣布保護圣像,基督教內的圣像破壞運動全面結束。 03 托馬斯起義 821年,斯拉夫人托馬斯在小亞細亞發動起義,自稱伊琳娜之子皇帝君士坦丁,宣布擁護圣像,反對皇帝邁克爾二世掀起的又一輪破壞圣像運動。托馬斯成功的團結了小亞細亞絕大部分軍區,還有哈里發馬蒙的支持,麾下除了各軍區正規軍和穆斯林志愿軍,還集結了大量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和高加索少數民族,聲勢浩大。在哈里發馬蒙的建議下,安條克牧首喬布為托馬斯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兵鋒直指博斯普魯斯海峽,包圍君士坦丁堡長達一年之久。 經過2年的血戰,邁克爾二世的愛琴海水師擊敗了托馬斯的艦隊,其突入色雷斯地區的部分軍隊也被拜占庭和保加利亞聯軍擊敗。隨后托馬斯境內爆發內亂,起因是支持托馬斯的收稅人階層在境內橫征暴斂,底層人士不堪重負發動了暴動。823年,托馬斯起義被平定,托馬斯被逮捕處死。 這次起義意義非常,已經波斯化的哈里發無力進攻拜占庭帝國,其利用叛亂者鯨吞拜占庭的計劃徹底落空,不過北非的阿拉伯人利用帝國軍隊全部調往內戰前線的機會占領了西西里島大部分地區。其次是恢復圣像崇拜的努力失敗,破壞圣像運動得以繼續推行。在內戰中,小亞細亞的社會結構徹底改變,大量小農因為托馬斯手下橫征暴斂和戰火破產,大地主階層在小亞細亞成為主導,并迅速在一個世紀后發展到足以威脅皇權的存在。 04 圣像破壞運動的影響 參與破壞圣像的皇帝中不乏擊敗阿拉伯人的英雄,一些還被認為是拯救了基督世界的偉大君主,他們憑借破壞圣像運動擊破了教會對帝國人力和財力的壟斷,但是也導致了國內騷亂,嚴重的削弱了帝國實力。同樣也因為破壞圣像運動和相應一系列事件,教宗和北意大利徹底脫離帝國,同時還成為基督教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05 第一次基督教會大分裂 邁克爾三世時期,普世牧首伊格納修斯因為其狂熱的圣像崇拜被皇帝所不喜,于是皇帝廢黜了他,改任世俗人士佛提烏擔任牧首。這直接導致教會被撕裂為支持伊格納修斯和支持佛提烏的兩派。邁克爾三世被迫召集宗教會議進行討論。 羅馬教宗尼古拉一世支持伊格納修斯,還派出一個使者到宗教會議上轉達自己的看法。不過這個使者被策反,宣布同意對伊格納修斯的罷免和對佛提烏的任命。 尼古拉一世憤怒的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宣布繼續承認伊格納修斯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職務。邁克爾三世對此毫不在意,他強硬的對教宗表示,羅馬教會對普世教會并沒有領導權。867年,君士坦丁堡的普世教會召開宗教會議,批判譴責了羅馬教宗在因循“異端”,在信仰告白中加入了“與圣子”(此為天主教和東正教主要矛盾所在。東正教依照尼西亞信經和卡爾西頓信經強調三圣一體中的圣靈來自于圣父,而羅馬教會因為某些原因強調耶穌基督的首生地位,所以認為圣靈來自于圣父與圣子)短句,同時他們還批判了教宗對普世教會的無理干預。雙方矛盾無法調和,于是羅馬教宗和普世牧首互相革除對方教籍,教會出現了分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