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星期四 晴 尋訪張營水府廟 明清時期,宛郢驛道縱貫新野縣境,縣城又處白河下游,湍河入匯后水勢變大,航運因此興盛,上達南陽,下抵漢口。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新野港區在今城南張營村上下,時稱“水府廟碼頭”,常停數百只木帆船。民國時期,白河發大水,河水改道,碼頭轉移到北郊解家營。 白河行4車,行者、一帆風順等人為開路先鋒,多久和我緊隨其后,第3車為志愿者王總夫婦,理事長顏擁軍殿后,首尾車輛備有對講機。這天第一站是張營水府廟,一大早穿街走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心里納悶,這領航員怎么不走大道,盡揀小路。后來才知道,行者他們開著導航,又問專家又問村民又問香客,才終于找到史料中寥寥數語的張營水府廟。 廟里簡介說,張營水府廟位于新野縣漢城街道張營社區,在城南1.5公里,當地百姓飽受洪澇災害之苦,諸葛亮來到新野輔佐劉備時親自設計治水方案,并修建深水碼頭—漢津碼頭。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百姓在碼頭東北修建廟觀,取名水府廟,后經多次修繕。在廟里轉了一圈,香火旺盛,但沒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一塊田的距離,也有幾間外墻刷紅的房子,不曉得是誰帶頭走過去的。廟里立有古碑3通,一通額題“威鎮江河 四海安瀾”,一通有“楊泗諸神”字樣。地上有一截斷碑,身首一體,圓首線刻二龍戲珠,額豎書“福緣善慶”,碑身邊飾花卉圖案,正中有“重修水府”四個大字,立于雍正六年(1728)。斷碑旁邊還有兩塊石頭,顏擁軍立即招呼眾人動手,將石頭翻起來,拿著掃把,歪著腦袋,一邊掃泥土一邊認字,“官-老-爺-大-殿-碑-記”,突然提高聲音“是一塊!”大家細瞧,三截碑石材質、寬度、厚度一樣,合起來是完整的碑刻《重修水府官老爺大殿碑記》。水府廟里的人也很驚訝,顏擁軍久久握住管事的手,再三囑咐:一定要立起來,保護好,展示好,我們下次再來! ![]() 水府廟訪碑 ![]() 水府廟斷碑 樊集、沙堰與崗頭 樊集鄉位于白河東岸,是新野縣大量漢畫磚的主要出土地,有著鋼蔥之鄉、猴藝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 前往樊集的主要目標是工字樓,因為有村民提供的資料說舊址最早是會館。工字樓又叫夢輔樓,是1939年為紀念開明鄉紳馬良弼辦校義舉而建的教學樓。網上說工字樓在樊集小學內,導航到學校才知曉早就搬了出來,說在村委會附近。找到村委會,又說在西邊一里遠的地方。村委會院子里有3塊與樊氏家族有關的碑石,由此了解到樊集的過往。樊集是白河沿岸有名的古鎮,原名吳家集,明洪武二年(1369)有樊姓先人自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繁衍生息,后因白河河道遷移,街道遷于樊姓住區而更名樊家集,簡稱樊集。樊姓后人還保有族譜。往西走就是往白河邊走,路上看到一個嗩吶手正老練地吹奏樂曲,一下子想起了在樊城前街訪過一個老藝人,那個老藝人的嗩吶就是在新野這邊學的,后來還帶出倆徒弟。繼續往里走,馬頭墻、鋪板房,老房子多起來,有的門楣上有精美雕飾,有的屋檐下有精致斗拱,為了拍出理想效果,攝影師多久雙手舉起相機,努力掂起腳尖按快門。有的房頂上加有鐵皮屋頂,行者解釋說,那是無錢修繕又想保護的無奈之舉。精美的古建讓我們浮想聯翩,也讓我們充滿期待。 ![]() 尋訪工字樓 終于找到工字樓。工字樓修繕已近尾聲,樓前一方小堰塘,兩只鴨子悠閑嬉戲。大家圍著工字樓四下看,看是不是有碑有字。入內,中西合璧的兩層樓透著西洋風味,典型的民國建筑風格,墻體嵌有不少漢代銘文磚。內有碑刻兩通:《夢輔樓奠基碑》、《夢輔樓命名記》,測量、登記、拍照、訪談,時間原因并未現場抄錄。后來行者整理碑文,發現夢輔樓與會館無關。 ![]() 登記碑刻信息 堰塘前的路叫漢畫路,修繕師傅中一老者帶我們沿著漢畫路往西走。站在土堤上,師傅說,“75·8”那場洪水漫到河堤這里了。河堤內土地已開墾,遠處防護林擋住了視線。 沙堰鎮在明清時期即為鎮,與樊集鄉相鄰,相距五六公里,導航過去很順利。在鎮政府大院,有棵1800多年的古桑樹,仿漢桑城的樣子圍著古樹砌了個六邊形的城墻,正面嵌有一通古碑《漢壯穆侯關公行祠》,底部為赑屃碑座,其他墻面有關羽夜宿桑樹下、水淹曹軍、徐庶走馬薦諸葛等三國故事的圖文介紹。 ![]() 古碑《漢壯穆侯關公行祠》 臨近中午,有人專門為我們打開鎮文化館,館內小院有兩通《新野縣界》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為漢白玉,立在路邊;同治十一年(1872)的為普通青石,臥在草叢里,同行的95后志愿者飛樊突然冒出一句“沒錢了”。清后期國家內憂外患,國力日漸衰微,財力自然不濟,碑刻除文字信息外,碑石本身也帶有歷史信息。參觀陳列館,知道沙堰鎮曾有山陜會館和清真寺,了解到沙堰鎮的猴藝和槐書很有名,尤其是一手鼓一手鑼表演的槐書是沙堰及周邊獨有的曲藝種類,近年經挖掘保護,才沒有絕跡,我們有幸觀看了槐書演唱視頻。沙堰名人首推召信臣。沙堰始名沙堨,后因西漢南陽太守召信臣在此囊沙成堰興修水利而更名沙堰。水渠的修建,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也使沙堰成為白河故道上重要的水陸碼頭,人們因此尊其為“召父”,并把灌溉水渠稱為“召父渠”,現在還有個信臣廣場,有為名人被世世代代銘記!館側小路兩旁文化墻上繪有宛襄古道示意圖、沙堰名人和宛襄文化介紹,古鎮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我們紛紛留影紀念。 ![]() 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野縣界》碑 ![]() 同治十一年(1872)《新野縣界》碑 ![]() 文化墻前合影紀念 出沙堰,奔崗頭。崗頭在明清時期也是一個繁華的集鎮,甚至有著“小樊城”的美名,時稱崗頭鎮,現為歪子鎮崗頭村。 半小時后我們渡過白河到達西岸的崗頭村。村東有一座古建筑“觀音閣”,當地人叫“東閣”,墻上嵌有“乾隆四十年(1775)冬公集燈油會”碑石。穿過觀音閣,下臺階,走斜坡,恍惚行走在碼頭上。來到河灘上,眼前的白河像黃河:寬寬的河灘,細細的河流,水邊河灘成片崩塌,黃土裸露,對岸釣魚人好似在懸崖邊。堤邊種菜村民說,此光景也就是近兩三年的事情。我想當然地以為跟白河采砂有關,請教專業人士,說是主要跟土質地質有關,唐河白河都有這樣的地方,一截一截的,過了這一截又好了。 ![]() 崗頭白河 崗頭歷來有集市,現在也有集市,僅早上半小時光景而已。 ![]() 隔著柵欄訪談 界中村與瓦店鎮 從崗頭向北,就出了新野縣境,下一個目的地是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界中村。 界中村位于白河東岸,曾經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商賈云集,車馬舟船絡繹不絕。現在成了垂釣的天堂,岸邊停滿了車輛。放眼對岸,河堤下也有不少的車輛。界中村碼頭不存,但還有20多處清代老民居,“裕興長”“保元堂”等老商鋪老作坊保存完好,因此被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六部門列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村子里有一條南北向的街道,我們過去尋訪。“讀書索理、造燭求明”,“獨居守心、群居守口”,門上的對聯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才有了對屋主人翟敬章老人的訪談。老人1949年出生,記事起白河邊就沒有碼頭,今年白河發大水淹沒了屋后的花圃。老人家中藏有“淯水錦帶”石匾一方,也收集有十來塊白河石,施錦華指著其中一塊語氣肯定地說是太湖石。市保鄭東閣老宅是個帶天井的四合院,據現居住人鄭東閣介紹,這里是界中米醋的發源地,是山西商人發現界中水質甘甜獨特,就把山西制醋工藝帶到界中,創建了“裕興長”老字號,前店后廠。后經歷公私合營等階段,現建有規模較大的界中醋廠,天井院里大缸裝的就是村子醋廠生產的。揭開蓋子,濃郁的醋香很醇正,領隊顏擁軍雖然不敢肯定妻子會不會用這“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還是買了5斤散醋。后來在醋廠銷售門店里,看到既有包裝正規的瓶裝陳醋、香醋及各種風味醋,也有大缸散醋,不斷有人拎壺來買。裕興長字號不存,但米醋制造工藝得到了與時俱進的傳承。保元堂老建筑也被我們尋訪到,但見大門緊鎖,門前有屏風,院內有天井。從村子里另一條路往回走,色澤鮮艷的杮子高掛枝頭,成為秋日鄉村一景。 ![]() 界中訪談 ![]() 界中米醋 瓦店鎮也在白河東岸,是宛南重鎮,《新修南陽縣志》這樣記載:“集鎮其著者,惟賒旗店、石橋、瓦店。”瓦店曾建有山陜會館,在原瓦店街北寨墻里邊,會館連同老街毀于1953年的那場洪水。 瓦店鎮和英莊鎮隔河相望,傍晚時分,車過瓦英白河大橋,轉到白河邊灘上。遙望對岸,是石砌護坡和防護林。這邊河灘不小,休閑的人們不少,有人河邊垂釣,有人灘上聊天,也有孩童在水邊嬉戲。夕陽映照下,靜謐而安詳,人水和諧的畫面很美。 ![]() 白河兩岸 繼續北上,沿著103省道進入南陽市區,夜幕已降臨,宿臥龍區未來時尚快捷酒店,120元一晚。志愿者飛樊負責聯系酒店,既要便宜又要方便出行,辛苦小帥哥了。 河南是文物大省,南陽也活躍著一群民間文保志愿者,領隊顏擁軍是拾穗者理事長,說到了人家的地盤,我們行程再緊,也要打個招呼,哪怕簡短交流也好。理事長在酒店大堂等候,我們已入夢鄉。 ![]() ![]() 編輯|徐倩 終審|顏擁軍 出品|襄陽拾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