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是句俗語,但若反過來,人若嘗試食用癩蛤蟆,后果將不堪設想——中毒,乃至致命! 近日,文昌市文城鎮發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事件:三名村民在當地一家餐館聚餐時,竟食用了自己捕獲的癩蛤蟆。餐后不久,他們便遭受了劇烈的腹痛、嘔吐及腹瀉的折磨,隨即被緊急送往文昌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醫生初步判斷,這些癥狀源于食物中毒。 然而,事態的發展遠比預想的更為嚴峻。由于中毒程度極深,三人的病情迅速惡化,不得不轉入重癥監護室進行全力搶救。遺憾的是,盡管醫護人員竭盡全力,仍有一人不幸離世,而另外兩人至今仍在醫院接受緊急救治。 面對這樣的悲劇,不禁要問:明知癩蛤蟆身含劇毒,為何還有人敢于冒險食用?這背后,或許是對癩蛤蟆毒性的嚴重忽視與無知。癩蛤蟆體內的毒素即便在高溫下也難以徹底消除,一旦對其毒性成分及安全處理方式缺乏足夠了解,便盲目嘗試食用,無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極有可能招致無法挽回的健康損害乃至生命威脅。 蟾蜍經過高溫后,食用為什么還會中毒? 蟾蜍,俗稱癩蛤蟆,其體內蘊藏著一種名為Bufagins(類強心配糖體)的毒素,這種毒素對人心血管系統具有顯著影響。事實上,一張完整的蟾蜍皮上所攜帶的毒素量,足以致命于一位成年人。更令人擔憂的是,高溫對Bufagins的破壞性極其有限,這意味著即便是經過烹飪,蟾蜍的毒性仍可能留存。 蟾蜍的毒性不僅限于其皮膚。除了皮膚腺外,蟾蜍耳后的唾液腺同樣能分泌與皮膚腺相同的毒液。因此,簡單地剝去蟾蜍的皮并不能確保安全,蟾蜍能成為“五毒”之一,其毒性遠不止于此。 研究表明,蟾蜍的內臟同樣含有與皮膚腺相同的劇毒成分。在處理蟾蜍時,一旦內臟破裂,毒素會迅速滲入肌肉中。這種情況與河豚相似,處理得當則成為美味佳肴,處理不當則可能引發悲劇。 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剝皮、斬頭、掏空內臟且避免損傷內臟的方式來確保蟾蜍的安全性呢?答案是否定的。蟾蜍的肌肉中也含有毒素,盡管相較于皮膚腺、內臟和唾液腺,其肌肉中的毒性較弱。這些毒素主要包括Catecholamines和Indolealkylamines。前者可導致人血壓升高,后者則具有致幻作用。在國外,一些人甚至通過提取Indolealkylamines毒素來利用其致幻性。 值得注意的是,Catecholamines和Indolealkylamines這兩種毒素相對耐高溫。因此,盡管高溫可以消除蟾蜍的部分毒素,但并不能保證完全消除所有毒素或細菌。這意味著食用蟾蜍仍然存在一定的潛在健康危害。 為什么還有蟾蜍這道菜? 有些人可以食用過一種特色美食叫做熏拉絲,它的原材料竟是蟾蜍。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用的蟾蜍并非野生,而是人工養殖的。相較于野生蟾蜍,養殖蟾蜍的毒性相對較弱,這為食用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這些養殖蟾蜍的命運并非僅僅為了成為餐桌上的佳肴。在它們被烹飪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提取蟾酥和蟾衣。蟾酥和蟾衣是蟾蜍身上的寶貴藥材,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而這一提取過程,實際上也降低了蟾蜍本身的毒性。 經過這樣的處理,養殖蟾蜍肌肉中的毒素已經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適當的烹飪和食用方法下,人們可以品嘗到這道獨特的美食,而無需過分擔心其毒性帶來的健康風險。 而在大自然中,一般的獵食者都不會吞食蟾蜍,因為蟾蜍的外表皮的泡狀物體有劇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膚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毒性物質,燒煮都不能破壞或消除其毒性,所以人也最好不要食用,不要為了逞一時口腹之欲。 關注六維自然 順其自然認識大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