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30,茯苓30,白芍15,赤芍15,首烏30,黃芪30,白曬參20,歸尾15,桃仁10,紅花10,砂仁10(后下),炙甘草10
心竅迷塞、舌強不語者加服蘇合香丸
口鼻歪斜可加浮萍,斜止,即去浮萍
在左者可加鹿角膠引之,并略減參、芪
在右者可加虎骨膠引之,并略加黃芪,另加法半夏
有寒者加干姜、附片,有熱者加黃芩、石膏,倍白芍
大便結燥者可加阿膠、肉蓯蓉
肢節蜷縮,用熨法:
在左邊用桂枝、茯苓、附子、首烏
在右者用附子、黃芪、茯苓、干姜
上藥各等分研末 布包,然后用取暖器加溫,出一次汗蜷縮的肢體就會松動一點,時間一長必定恢復自如 (如果加溫沒有了藥味就要換藥了)。 以下是對方劑中各藥材的簡單解析: 1. 桂枝: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于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和活動受限。 2. 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脾虛濕盛引起的水腫和乏力。 3. 白芍、赤芍:兩者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白芍偏于養血柔筋,赤芍偏于清熱涼血。 4. 首烏: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的功效,適用于治療肝腎不足引起的半身不遂。 5. 黃芪、白曬參:兩者都有補氣固表的作用,適用于治療氣虛引起的乏力、言語不利等癥狀。 6. 歸尾、桃仁、紅花:這些藥材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適用于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和活動受限。 7. 砂仁: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可以幫助調和脾胃。 8. 炙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烈性的作用,同時也有補益脾氣的作用。
對于心竅迷塞、舌強不語的癥狀,建議加服蘇合香丸,這是一種中藥成藥,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
對于口鼻歪斜的癥狀,建議根據具體情況加入浮萍、鹿角膠或虎骨膠,以及調整黃芪的用量,以達到矯正面部表情和改善癥狀的目的。
對于大便結燥的癥狀,可以加入阿膠和肉蓯蓉,這些藥材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方劑中還提到了使用熨法,這是一種外治法,通過溫熱藥物的作用來促進血液循環和緩解肌肉緊張。
中風后出現的半身不遂和肢節枯硬是中風后遺癥的表現,通常與中風導致的腦部損傷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有關。在中風的恢復期,中醫治療常常結合中藥內服、針灸、康復訓練等多種方法來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
提供的方劑是一個典型的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處方,其中包含了多種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滋養肝腎、強壯筋骨等作用。這些藥材和方劑的選擇是根據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施治原則來進行的,旨在調和陰陽、平衡氣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在實際應用中,這個方劑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中藥的使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病情以及病程來調整。此外,中藥治療通常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效果,患者應有耐心,并且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遵循醫囑,定期復診。
除了中藥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患者還應該進行康復訓練,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這些訓練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功能的恢復。同時,患者還應該注意飲食調理,保持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及管理好血壓、血糖等危險因素,以預防中風的再次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