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養功是以吐納為主的防治疾病保健養生的功法,明末清初流傳于民間。20世紀40年代經劉貴珍氏挖掘、整理并應用于臨床。該功法分靜功和動功兩種練習形式,'形氣神合'貫穿于功法始終。停閉呼吸(亦稱為'不平衡式呼吸法)和意念的配合是鍛煉的重點。呼吸停閉、氣沉丹田、默念字句、舌體起落,具有大腦靜、臟腑動的鍛煉特點。 內養功功法自劉貴珍先生挖掘整理傳承并運用到臨床,在推廣內養功的過程中提出了氣功這一概念,并進一步倡導氣功療法這一新型的治療方法,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在臨床上得到大量的臨床效果,證實其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具有培補元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的功能,尤其在改變患者的消化功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方面具有特定效果。現內養功發展為具有動功靜功不同層次的練習體系,可以根據患者的病證合理選用相應的具體方法進行組合式習練,如同中藥處方一樣可以隨癥加減,方便臨床應用而體現出辨病與辨證治療相結合的中醫精髓。 練本功可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男子生殖系疾病(遺精、陽痿、早泄)、矽肺、糖尿病、腫瘤、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高血壓、各類心臟病、神經衰弱、肺結核、支氣管炎、肺氣腫、原發性青光眼、慢性盆腔炎、急慢性闌尾炎、美尼爾氏綜合征、癲癇、腦震蕩后遺癥、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癥。 在作內養功之前,要注意幾件事情: 1、要把一切煩惱的事情放開,在作功的時候,心中不要有所牽掛; 2、精神要輕松,心情要愉快,呼吸要保持穩慢狀態;作功時不要緊張,如果在作功時心中有事,煩亂不安,就不必勉強作下去; 3、為了作功安靜,最好準備一間清凈的房間,避免吵擾;如條件不足,亦不必強求,室內設備應盡量簡樸,亦可張貼幾條練功信心的標語,鼓勵自己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4、有鼻塞病的先要把鼻病治好; 5、練功前先排除大小便,以免中途排便影響練功; 6、無論坐式或臥式,都要把腰帶、內衣寬松,使呼吸舒暢,血液循環不受障礙。呼吸不要用勁,全身肌肉要放松,眼睛看鼻尖或足尖時均輕閉,如果眼睛疲勞,閉住也可,閉住如感覺睡意就還露一小縫; 7、練功的姿勢要自然,坐著、立著或躺著都不要挺胸、聳肩,擺姿勢也不能拿勁。如用坐式,坐好先把身體的上身前后左右搖晃幾下,以求坐穩舒適; 8、練功期最好隔絕性生活一百天,此后適當節制性生活。 內養功練法: 內養功的具體操作方法可分為:(一)松弛;(二)姿式;(三)默念字句;(四)呼吸法;(五)意守法。 (一)松弛 練功前的準備是否充分及練功過程中的精神與肉體是否保持松弛狀態,是練好功的一個重要環節。松弛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身體松弛——練功前可飲適量開水,排除大小便,脫帽,戴眼睛者須摘下,寬解衣扣、腰帶、鞋帶、表帶,有意識地使頭、軀干、四肢、全身肌肉都完全松弛,從外觀形態上來看現出一種松靜的姿態; 2、意識松弛——在全身各部肌肉松弛后,意識上要發出準備練功的信號,心情舒暢,再開始練功。 (二)姿勢 練功姿勢要求按病人體質及病情而規定,以達到自然松弛為度。不要因過分硬性強調姿式,而引起病人不自然和緊張,因而有必要照顧到具體病人各部器官的機能情況。 1、臥式——取側臥位(左右均可),頭略向前低,平穩地枕于枕上。上面的上肢自然伸于身體上側,手掌心向下,放于髖關節部,下面的上肢屈肘,手自然伸開,掌心向上,放在距頭約二寸遠的枕上。腰部咯向前屈。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彎曲,上面的腿彎曲約120度,放于下面的腿上。 2、坐式——身體端正穩坐凳上,兩腿自然分開,與肩等寬,兩膝關節彎曲成90度,兩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兩腳底踏實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適,可在凳上墊毛毯或腳下放踏板。如凳腿有調節裝備,則可調節之)。兩手掌面向下,自然平放在兩大腿中三分之一處。兩肘關節自然彎曲、放松。 附記——過去我們還采用過仰臥式,在患者出院前三、四天,每天練兩小時。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仰臥式對治病無明顯作用,因此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現在已不采用該式。但為供參考,簡略介紹如下:取仰臥位,頭頸部端正,枕高25厘米左右,肩下墊高5厘米左右。兩腿自然伸直并攏,兩足相靠,足尖向上。兩上肢自然伸直,各貼于各該部的身體外側面。 3、在行功中身體各部的協同姿勢——在行功中不論取臥式或坐式,身體各部的姿勢以及有關器官的配合動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必須起到協同作用,方能收到預期的療效。現將應注意事項、協同姿勢的細節問題略加申述如下; 頭頸部的姿勢要求自然平直,端正,傾斜當然不對,但緊張用力或使其接近強直似的狀態更非所宜。為了避免頭頸部的緊張,可將前額稍向前方,下頜部微向內收,呈輕度低頭姿式。同時,前胸部亦宜微向內收,腹部稍向前鼓,兩肩自然下垂,勿向前聳起,使臂部向后凸出,背部略呈后凸,腹腔容積增大。口唇自然輕閉,兩眼雖輕合,但仍露一線之光,兩視線注視鼻尖,即所稱“目視鼻準”。 (三)默念字句 在練功呼吸時,須隨同默念字句,但只是用意念(即腦子想),而不要念出聲。一般由三個字開始,根據病人情況可逐漸增加,并靈活掌握。不過,增加字數最多以不超過九個字為宜。平常用的字句有“自己靜”、“自己靜坐”、“自己靜坐身體好”、“自己靜坐身體能健康”等。其與呼吸法的具體配合的做法如下: 第一種呼吸法—一默念第一個字時開始吸氣,念中間的字時停頓呼吸,中間的字句越多,則停的時間越長。念最后一個字時將氣呼出; 第二種呼吸法——吸氣呼氣中均不念字,呼吸完了開始停頓時念字; 例如,念“自己靜”三個字,用第一種呼吸法時,默念“自”字吸氣,同時舌頂上腭,默念“己”字時,停頓呼吸,默念“靜”字時舌放下,同時將氣呼出;用第二種呼吸法時,吸氣時將氣吸滿,呼氣時氣自然呼出,停頓時舌頂上腭,同時默念字句,念完后舌放下,再吸氣,如此周而復始地呼吸。兩種呼吸法之差別,在于前者是吸后停閉,后者是呼后停閉。 (四)呼吸法 呼吸法是內養功的主要內容之一,即要鍛煉成一種腹式呼吸。如吸氣時腹部逐漸向外鼓出,隨著呼氣腹部再逐漸回收。這種有意識的鍛煉,目的在于使腹部隨著一呼一吸的動作,逐漸形成明顯的張縮運動。呼吸法分下列二種。 1、第一種呼吸法——用鼻呼吸。吸氣時舌抬起頂上腭,氣自然地吸入,意識中引到小腹部,所謂氣沉丹田。此時且勿用力吸氣,亦勿用力將氣壓到小腹,呼氣時舌放下。如此反復呼吸。 2、第二種呼吸法——用口鼻呼吸,吸氣時自然地將氣用口吸入,意念中引導到小腹部,亦不要用力吸氣。練功開始時,可稍留余地不要將氣吸滿,隨時再將氣自然地用鼻呼出,然后停頓呼吸和默念字句,同時舌頂上腭。字句念完,舌即放下,再吸氣。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 附記——劉渡舟老先生傳授了第一種呼吸法后,在1957年才開始傳授第二種呼吸法。經過臨床應用,這兩種呼吸法的效果都很好。但如應用不當,都能產生一定的缺點。例如,第一種呼吸法,因為吸氣、停頓后才呼出,如果應用不當,會使人有“蹩氣”的感覺,產生腹脹、胸痛、頭昏等現象。第二種呼吸法,因用口吸氣,如果應用不當,便會產生冷氣入胃的感覺,引起胃內涼感,腹部不適。但如能注意應用,二者的缺點都可避免。 根據劉渡舟老先生的臨床經驗,將第一種呼吸法稱為“硬呼吸”,適用于病輕壯年人;第二種呼吸稱為“軟呼吸”,適宜于病重體弱者。兩種呼吸不能并用或交替使用。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現多采用第二種呼吸法。 (五)意守法 為了容易使思想集中,起誘導作用,練功時,要使患者意識集中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即所謂“意守丹田”。這樣鍛煉久了,可以排除雜念,思想集中,達到入靜。由于長期不斷地鍛煉,經過一段時間,吸氣的同時好像有氣吸入小腹的感覺,謂之“氣貫丹田”。實際上氣不會貫到腹部,乃是橫膈肌下降的緣故。 其初級靜功和中極靜功的練習內容如下: 一、操作技術 內養功初級靜功包括3種姿勢,2種呼吸方法和5種意念松靜的形式;中級靜功增加了4種姿勢、3種停閉呼吸方法和4種意守內容。要求形體放松、呼吸調和、心神恬靜。起到培補元氣、平衡陰陽、協調臟腑功能的作用。每個功時以30~60分鐘為標準。 (一)初級靜功:松靜筑基法 1、調身 仰臥式、靠坐式、松靜站立式。 (1)仰臥式:①臉向上仰臥于床上,枕頭的高低以舒適為標準;②兩手輕松自然置于身體兩側或雙手相迭置于中脘部;③兩腿舒伸,腳跟并攏,腳尖自然分開;④鼻吸鼻呼,兩眼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神不外馳。(見圖1) ![]() 圖1 (2)靠坐式:①靠坐在沙發或床上,頸部和腰部須墊實,不可懸空;②雙手輕松置于沙發扶手上或兩手相握放于丹田部位;③兩腿自然屈曲或舒伸,雙眼輕閉,鼻吸鼻呼。(見圖2) ![]() 圖2 (3)松靜站立式:①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松腰松胯,收腹斂臀;②松肩虛腋,兩臂在身體兩側自然下垂,指尖朝下;③下頜微內收,百會穴朝天;④兩眼輕閉,鼻吸鼻呼。(見圖3) ![]() 圖3 2、調息 首先采用自然呼吸,逐步過渡到腹式呼吸,并配合呼吸默念'靜'字訣和'松'字訣,以達到相對入靜和放松的目的。為練習中級功停閉呼吸打下基礎。 (1)自然呼吸:即不改變平時的呼吸運動形式,順其自然。 (2)腹式呼吸:有兩種形式。①隨吸氣腹部隆起,隨呼氣腹部下落為順腹式;②隨吸氣胸部充盈擴張,腹部下落凹陷,隨呼氣胸部還原,而腹部充盈隆起為逆腹式。 附記——劉渡舟老先生傳授了第一種呼吸法后,在1957年才開始傳授第二種呼吸法。經過臨床運用,這兩種呼吸法的效果都很好。但如應用不當,都能產生一定的缺點。例如,第一種呼吸法,因為吸氣、停頓后才呼出,如果應用不當,會使人有“憋氣”的感覺,產生腹脹、胸痛、頭昏等現象。第二種呼吸法,因用口吸氣,如果應用不當,便會產生冷氣入胃的感覺,引起胃內涼感,腹部不適。但如能注意運用,二者的缺點都可避免。 根據劉渡舟老先生的臨床經驗,將第一種呼吸法稱為“硬呼吸”,適用于病輕壯年人;第二種呼吸稱為“軟呼吸”,適宜于病重體弱者。兩種呼吸不能并用或交替使用。唐山市氣功療養院現多采用第二種呼吸法。 3、調心 有活位意守和定位意守兩種練習形式。活位意守:即意守的部位可根據需要靈活多變,可以是點、段、面、軸、部位、整體等,并配合開降、聚降、升降、開合、聚散等五種'松靜'的形式進行練習;定位意守即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丹田意守。 (1)活位意守: Ⅰ開降法:配合吸氣意想從肌體(部位)的中心點或中心軸由里向外打開,同時默念'靜'字訣,使自己盡快安靜、平靜下來;配合呼氣意想從上向下松降,同時默念'松'字訣,并體會松的感覺和效應。 Ⅱ聚降法:配合吸氣意想清新能量之氣向肌體(部位)的中心點或中心軸積聚,呼氣由上向下松降。余同上。 Ⅲ升降法:如進行整體練習,即配合吸氣由足部向上升至膻中部位高度,配合呼氣由頭頂百會向足部松降。如進行特殊部位練習,即配合吸氣從此部位的底線高度象頂線高度上升,呼氣時從頂線高度向底線高度松降。余與上同。 Ⅳ開合法:即配合吸氣意想由肌體(部位)的中心點或中心軸向外打開,配合呼氣意想向中心點或中心軸松合(意合體松)。余與上同。 Ⅴ聚散法:即配合吸氣意想清新能量之氣向體內(部位)中心點或中心軸積聚,配合呼氣意想濁氣、病氣散瀉出去,肌體隨之而放松。 以上方法根據需要選擇練習10~15分鐘后,采取定位意守的方法進行養氣。 (2)定位意守:即丹田意守,以氣海穴為中心,如同自己拳頭大小的區域,上緣為神闕穴,下緣為關元穴,設在小腹內。輕輕意守5~10分鐘。養形、養神,培補元氣。 4.操作提示: (1)不論順腹式還是逆腹式,不可為追求腹部的起落或呼吸的深長而勉強延長呼吸,以免出現不適。 (2)不論是活位意守還是定位意守,均應做到似守非守。 (3)初級靜功可為中極功練習打下快速放松、快速入靜的基礎,同時可做為預備功、矯正功進行應用。針對一些疾病亦可做為正功來進行應用。 (二)中級靜功:吐納停閉息調法 1、調身 在初級靜功姿勢的基礎上,增加側臥式、尾高位式、平坐式和壯式。 (1)側臥式:有左右之分,多以右側臥為主。①向右側臥于床上,頭的高低用枕調節,以舒適為標準;②上身在保持自然生理曲度的基礎上,呈含胸拔背狀;③右臂自然屈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臉前枕上,距臉一拳左右,左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放于同側髖上;④右腿自然舒伸,兩膝相迭,左腿屈曲成120°;⑤雙目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鼻吸鼻呼。左側臥與其姿勢相同,四肢體位相反。(見圖4) ![]() (2)尾高位式:①在仰臥式基礎上,將臀下用物墊高10厘米左右;②亦可兩腿屈曲,兩腳向臀部收回并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兩膝相靠,成一立體三角形。(見圖5) ![]() 圖5 (3)平坐式:①平坐在沒有靠背的櫈子上,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面垂直,膝關節屈曲成90°;②松肩垂肘,兩手掌心向下自然放于兩大腿上;③胸微內含,脊背自然豎起,下頜內收,百會穴朝天;④鼻吸鼻呼,兩眼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神不外馳。(見圖6) ![]() 圖6 (4)壯式:①臉向上仰臥于床上,枕頭墊高到25~30厘米左右,肩背隨之墊實而呈一坡形;②兩手掌心向內貼于兩大腿的外側,③兩腿舒伸,兩腳并攏,腳尖上蹺。(見圖7) ![]() 圖7 2、調息 包括停閉呼吸和與其相配合的舌體起落、默念字句三部分內容: (1)停閉呼吸:軟呼吸法、硬呼吸法、雙補法。亦稱不平衡式呼吸法,辨證練習,以調整體內陰陽失衡的現象。 Ⅰ軟呼吸法(滋陰法):其運動形式為吸—呼—停。先行吸氣,隨之將氣徐徐呼出,呼畢再行一定時間的閉氣。 Ⅱ硬呼吸法(補陽法):其運動形式為吸—停—呼。先行吸氣,然后進行一定時間的閉氣,再將氣徐徐呼出。 Ⅲ雙補法:其呼吸運動形式為吸—停—吸—呼。先吸少量的氣,即行一定時間的閉氣,然后再行吸氣,最后徐徐呼出。 (2)舌體起落與停閉呼吸的配合:舌體起落又稱為'舌動',伴隨停閉呼吸進行舌舐上腭的起落運動。 Ⅰ舌動與軟呼吸法的配合:即吸氣時舌舐上腭,呼氣時舌體落下,停閉時舌落下不動。 Ⅱ舌動與硬呼吸法的配合:吸氣時舌舐上腭,停閉時舌舐上腭不動,呼氣時舌落下。 Ⅲ舌動與雙補法的配合:吸氣即舌舐上腭,直至呼氣時舌落下。 (3)默念字句與停閉呼吸的配合:配合停閉呼吸選擇美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詞或字句用意默念。先由3個字開始,待呼吸柔順細深長后,逐漸增加字數,以不超過9個字為宜。不論默念字數多少,均以一吸一呼各念一個字,其余的字在停閉時默念。 Ⅰ默念與軟呼吸法配合:吸氣默念第一個字,呼氣默念第二個字,停閉默念剩余的字。 Ⅱ默念與硬呼吸法的配合:吸氣默念第一個字,停閉默念中間所有的字,呼氣默念最后一個字。 Ⅲ默念字句和雙補法的配合:此法配合有多種形式,常用的以默念3個字為宜,即吸、停、吸各念1個字,呼氣便徐徐呼出。 3、調心 在初級功基礎上增加丹田、涌泉、膻中和外景等意守內容。 (1)意守丹田:與初級靜功同。 (2)意守膻中:意念輕守兩乳之間的膻中穴。 (3)意守涌泉:意守兩足涌泉穴,或閉目默想大足趾的形象。 (4)意守外景:意守體外美好、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景物。如花卉、大海、明月等。 (5)養丹田氣:練功將結束時,要停止默念和舌動,將腹式停閉呼吸改為自然呼吸,輕守丹田。愉悅恬靜,靜養丹田真元之氣5~10分鐘后收功。整個功時約30~60分鐘。 (6)收功:將兩手搓熱后浴面、摩腹、搓腰、和帶脈等結束練功。 4、操作提示 (1)停閉呼吸、默念字句均要掌握好練習的火候,避免不當而產生不適現象。一旦出現憋氣癥狀,即采用初級靜功中的松靜法予以調節矯正。 (2)舌動練習時,口腔內會產生大量的唾液,須平心靜氣徐徐咽下,用意念誘導送入丹田。 (3)無論意守何處,都應做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順其自然。 (4)內養功練習,需將姿勢、意守、舌動、默念、腹式停閉呼吸等內容協調統一起來,應循序漸進,逐一掌握。難以入靜者先配合默念,消化不良者先配合舌動。兩者均覺困難者,亦可單純練習停閉呼吸。 二、辨證施功 內養功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復,在辨證施功上,重點掌握停閉呼吸和意念(守)的辨證應用。關于姿勢的選擇除側臥式應以右側臥為主(胃粘膜脫垂癥者除外)和針對臟器下垂選擇尾高式及練功后期增加壯式外,其他姿勢均可根據愛好或條件、環境進行選擇。每次練功30~60分鐘,每日3~5次,3個月為1個療程。 (一)調息與調心辨證 1.軟呼吸法:又稱滋陰法,具有滋陰潛陽的作用。適合于肝陽上亢、腎陰不足所致的頭痛目眩;心腎陰傷所致的胸悶疼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耳鳴健忘;熱邪犯胃,或胃陰虧虛所致的胃脘疼痛、口燥咽干、大便秘結;燥邪傷肺,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胸痛、潮熱盜汗等癥。(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神經官能癥、慢性萎縮性胃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見上述癥狀者均可參照使用) 2.硬呼吸法:又稱補陽法,具有扶陽固本的作用。適于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肺氣虛弱,氣機升降失司所致的咳喘、形神疲憊、面色無華;心陽不足,鼓動無力所致的胸悶疼痛、心悸、畏寒神倦等癥。(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心動過緩、冠心病心絞痛、胸膜炎、心肌炎、血壓偏低等見上述癥狀者均可參照使用) 3.雙補法:具有氣血雙補的作用。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的抑郁寡歡、心悸少寐、神疲納差、面色不華;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面色晄白、少氣無力;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所致的肢體萎軟、食少腹脹、氣短面浮,氣血虧虛所致的便秘等癥。(抑郁癥、貧血、心律失常、神經官能癥、慢性肝炎、初期肝硬化等見上述癥狀者均可參照使用) 4.舌動法:具有生津止渴、補益脾胃、清降心火的作用。適用于口干少津,煩渴多飲,納呆、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舌紅苔黃,心煩不寐等癥。 5.默念字句法:具有寧心除慮、以一念代萬念、心身共調的作用。針對心神不寧、緊張、不易放松,脾運失健、胃腸蠕動遲緩、消化不良,氣血兩虧、四肢倦怠、體虛乏力,肝氣不舒、氣滯胸脅、滿悶脹痛等癥,選擇默念相應的字訣以達到建立良性的條件反射、形神合一的目的。 (二)調心辨證 1.開降法:具有開竅穴、通經絡、平肝潛陽、化痰降逆的作用。可用于氣滯血瘀,竅道阻塞而出現的疼痛;或肝陽偏亢、上擾清竅而出現的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或脾失健運,痰濁中阻而出現的胸脘痞悶、食少嘔惡等癥。 2.聚降法:具有補虛降逆的作用。可用于虛實兼雜之病癥,如脾胃虛寒,胃脘脹而不舒,遇郁怒肝氣犯胃而加重,嘔吐吞酸,噯氣頻繁等癥。 3.升降法:具有升清降濁、培補元氣的作用。可用于四肢逆冷、手足不溫;中陽不振、氣血不足、臟器下垂等癥。 4.開合法:具有協調臟腑、活躍氣機的作用。可用于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水谷不能化為精微,停痰留飲、積于中脘等癥。 5.聚散法:具有氣攻病灶、散瘀化結的作用。可用于氣滯血瘀所造成的不通和疼痛。 6.丹田法:具有培補真元之氣的作用。是功法練習的主要意守部位。 7.膻中法:具有寬胸理氣、止咳定喘、調理心肺的作用。女子練功多守此部位,可防治乳腺炎、缺乳癥,月經期可避免經期延長、經量過多的現象。 8.涌泉法:具有補益肝腎、清熱降火、開郁的作用。可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血壓偏高)、心悸、失眠,咽喉腫痛。亦可用于意守火候容易偏重者。 9.外景法:具有開郁散結、調節情志的作用。適于雜念紛紜、精神緊張、抑郁寡歡、不容易守內景者。 內養功易筋行氣法是內養功中級動功最具代表性的、獨立體系的功法,是國內外學員學習內養功的首選科目之一。全功法為12節,共分為軟呼吸法(滋陰法)6節和硬呼吸法(補陽法)6節。 內養功動功——易筋行氣法,是養生氣功。是通過努力練功達到意、氣、力合一,提高自我治愈力。這個目標從WHO健康要點來看,能期待“意”——意念是意識的注意,“氣”——氣的運行是新陳代謝,“力”——身體的動作的狀態。這種流動的意、氣、力的合一,柔軟的筋絡活動、整骨,促進十四經脈的氣血運行和氣的新陳代謝,使人生健康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