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示表》原石  鐘繇(151—230),字元常,世稱“鐘太傅”,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魏著名書法家。他所處的正是隸楷錯變的時代,正如元袁裒《總論書家》所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余風,故其體質高古。”因此在他的真書中也帶有濃厚的隸意。他的小楷體勢微扁,行間茂密,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唐朝張懷瓘《書斷》評曰:“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鐘繇在書法上是下過苦功的,嘗自稱:“吾精思書學三十年,坐與入語,以指就座邊數步之地書之,臥則書于寢具,具為之穿。”可見其矢志專一的學習態度。有一次,他在當時一個著名書家韋誕家中看見一篇蔡邕論筆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靈丹救之。及誕死后,繇陰發其冢,始得之,書遂大進,可見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其傳世書作《賀捷表》、《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早期楷書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于宋《淳化閣帖》,共18行。后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宣示表》全文: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芻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圣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慮。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愿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全文單字放大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