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的位置: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癥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癥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于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于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關元穴的位置: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攏的寬度)處。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

按揉內關穴有助于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干、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癥。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攏后,隆起肌肉最高處。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于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后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于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八、三陰交穴: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按揉三陰交,有助于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后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十、涌泉穴:安神健體
涌泉穴為腎經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民間有“三里涌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后,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涌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后,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并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不要隨意嘗試。
【免責忠告】本站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刺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