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得好盛世修史、明時修志。除了正史二十四史,下面這5部百科全書都是我們文化寶庫里的瑰寶,其編纂者更是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經天緯地之才。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在秦國相邦呂不韋主持下由豢養的門客們(多達三千人)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是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者。其中的好多寓言故事我們都耳熟目染如“刻舟求劍”,“荊人涉澭”等。 呂氏春秋 2、《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書》,因李陵事件牽連司馬遷被漢武帝實行宮刑后,從公元前104年~前100年,前后經歷了14年完成。 全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其中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我們上學時學習過的。內容涵蓋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初心,成后世編史 的標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 3、《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從公元1066年~1084年,歷時宋英宗和神宗兩朝共十九年完成,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也僅有3人,可想而知司馬光有多牛掰。 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都是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的。全書橫跨中國16個朝代,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資治通鑒 4、《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由明成祖朱棣先后任命解縉和姚廣孝負責主持編制,編纂成書時間為公元1403年~公元1408年歷時六年,前后參與編纂人員累計達3000多人。 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成書11095冊,總計約3.7億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劃抄寫出來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 編纂成書后先是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后朱棣移都到北京時,挑選了一部分藏書一并帶到北京放置在文樓中。不過經過600多年的散失,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余卷及部分零頁,還分散在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存留下來的不及成書的3‰,甚為可惜。 永樂大典 5、《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從公元1782年~1792年的13年間,由乾隆下令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纂而成。 全書共計79338卷(相當于《永樂大典》的3.5倍),36000余冊,約八億字。手抄了7部分別放置在“北四閣”和“南三閣”中。分經、史、子、集四部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 四庫全書 |
|
來自: 昵稱4266584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