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經濟繁華,重文輕武的朝代。 人文和經濟的發展都很不錯,如知名的歷史人物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朱熹、文天祥等等。 也發生了很多流傳至今的故事,如楊家將、岳飛、包拯審案等等。 但又是一個壓迫沉重,官逼民反最多的一個朝代。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知名小說《水滸傳》,就是以民不聊生的北宋末年為背景。 從宋江等108位英雄好漢被逼梁山落草為寇為主線,展開的一場反抗壓迫的故事, 但故事的結局卻讓人扼腕嘆息。 宋江前前后后犧牲70余梁山兄弟,才在朝廷里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 該官職放到如今是什么水平?好漢們的犧牲值不值得? 諸公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話說歷史上真有宋江此人, 當時是共三十六人攻掠十郡,朝廷官員數萬人卻不敢與之對抗 ,被稱為梁山賊寇。 后亳州知府提出招撫宋江,認為其具有領導才能,想招安過來,以用來對抗另一農民起義的方臘集團。 人們痛恨壓榨黑暗的統治王朝,于是宋江的故事就這么流傳了起來。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民間最早起源于南宋時,當時的文學家龔開著《宋江三十六贊》。 到元末明初時期,人物形象經過作家施耐庵(歷史對作者有爭議本文不做展開)的整理再加工, 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進一步豐富了人物的數量,增添了故事性。 至此,水滸傳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故事以宋江等108人落草為寇,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為民憤伸張正義。 但宋江最后這些起義軍首領被朝廷用官位誘惑, 背叛當初的誓言,落得個全軍覆沒。 結局也告訴我們, 農民起義自古以來就頻繁爆發,但能成大事者寥寥。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除了人員智慧、軍事力量懸殊外, 信念不堅定,目光短淺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每一朝代的開始都許諾幸福美好的愿景, 每一朝代的結束都伴隨民不聊生的苦難。 五千年的歷史始終走不出家天下的桎梏,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詛咒似是始終無法破解。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中華大地一直以來人才輩出,卻一直推行君臣綱常,民受官制的儒家思想,被稱為馭民之道。 而后每個王朝最終都 覆滅在無盡的欲望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里。 而這其中人性向往自由的光輝卻一直閃耀著光芒,到底應該是歌頌傳承,還是應該批判枷鎖呢?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從大宋仁宗在位時的一場瘟疫開始,后宋徽宗繼位, 任用蔡京高俅等奸臣,把持朝政,違背天罡,倒行逆施,欺壓百姓。 最后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并隨著各路英雄豪杰的不斷加入壯大引來朝廷的圍剿, 雖多次交戰都大敗朝廷,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看過《水滸》原著或電視劇的人都知道, 卻不愿接受這樣的結局,甚至有不少人始終不愿意看到最后。 這固然有故事的婉轉性,百轉回腸才能更吸引讀者,可也有百姓對其怒其不爭的一種憤懣和怨懟。 諸多梁山好漢陸續犧牲,梁山頭領宋江獲楚州安撫使, 這個官職在當時屬何等?于今日而言又相當于多大的官?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自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封的陳橋驛被屬下黃袍加身擁立為帝開始,命運的齒輪就已經開始轉動。 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倆為避免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再次危及大宋政權,將一切財政軍政大權最大程度的集中到皇帝自己手里,把防范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作為治國施政基本方針。 宋太祖害怕屬下效仿自己登基為帝的手段,以豐厚的俸祿為誘餌,杯酒釋兵權, 把當時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們全部趕出了朝堂。 這就導致宋太宗時兩次出征收復燕云十六州都以失敗告終,最后對遼國由攻勢不得不改為以防守為主的策略。 當時北部有強遼,西部有蠻夏,一度形成宋遼夏三國鼎立之勢, 宋國重文輕武,對其他兩國的侵擾多數以宋國的經濟賠償為結束。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宋朝時期有言官不殺的約定,重用文臣,大興恩蔭制。 恩蔭制即遇到慶典, 凡官員子弟、姻親門客都可得官 ,同時地方官員與朝廷委派層層重疊,官僚機構空前龐大。 而賦稅制度在舊制雜稅的基礎上又增加各種稅役, 廣大的底層百姓生活并沒有獲得改觀,反而比以前更艱苦了。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宋朝的朝廷機構列為三個大的系統 ,即管理政務的中書省,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 長官稱同平章事即宰相,副相稱參知政事,管理軍事的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 還有一個管理財政的三司使,統轄戶部、鹽鐵和度支,三個系統相互平衡,各自向皇帝負責。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宋朝規定,地方財政稅收除去必要的行政開支外,一律上繳,并由朝廷直接委派掌握各地財政的官員,稱為轉運使。 同時朝廷還參與地方司法權,稱為提點刑獄官,在因襲唐制的情況下又增設很多新官, 有很多官員并無實權,僅食官祿。 只有加上“差遣”名義的官員才有職權。差遣也稱事官,是官員們擔任的實際職務。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宋江在落草梁山前擔任的押司,則不屬于官而屬于吏。 官是屬于朝廷任命,而吏由地方官員挑選,負責案件整理或協助處理文案實物,通常扮演縣令助手的角色。 用現在的視角來看,其相當于現在的縣長秘書一類, 在縣衙中的地位相對較低。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再往后推,宋江鎮壓方臘集團后 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據《職官志》記載,這個武德大夫屬于虛職,并無實權。而安撫使一職設立與隋代,由一軍主帥兼任,具有實權。 宋江被封的楚州安撫使, 實際上就相當于現在的省級或地市級市長,正三品,主管一地政務。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此外他還兼任 兵馬都總管,這意味著楚州的兵馬大權也由其執掌 。 聽起來感覺還不錯,但諸位別忘了前面提到的宋朝官僚制度“重文輕武”,宋江的這個官職實際上是還是虛職,凡事皆受上級掣肘。 通俗來講, 想辦點什么事大多無法自己說了算,得找領導請示。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不過水滸傳里的官職, 跟實際宋史里的記載還是稍有出入。 畢竟故事是根據歷史的一個片段延伸出來的,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處理處理,并非都是實事。 北宋末年,隨著王安石變法失敗,朝政已然積弊難返。 宋徽宗時又昏庸無度縱情享樂,任用蔡京為相,蔡京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投機者。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蔡京自稱是主張變法的新派,后又附和司馬光推翻新政, 打著執行新法的口號,無惡不作。 更加搜刮民脂民膏,賣官鬻爵,百姓經不住沉重的剝削,于是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層出不窮。 后來金人南下,北宋滅亡, 今人回首視之,其既是活該,亦是窩囊。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在《水滸傳》這個故事里,最讓讀者意難平的還是招安。 但若客觀來看, 是宋江的性格特征決定了這個故事最后的走向。 書中宋江的人物刻畫是及時雨,講義氣,有管理才能,能聚集人心,同情弱勢群體,心存仁孝,并仗義疏財。 其實也有忠義的內涵在里面,也即對大宋王朝仍然抱有希望 ,渴望入仕為官造福百姓。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這也與儒家的君臣思想相吻合:我并不真的想造反,我只是被壓迫的無法生存, 只要給一片正義的光芒,我仍愿效忠朝廷。 歷史確切記載,當年金國攻破契丹,入侵宋朝的中原時,起義軍們立刻就調轉矛頭,一致對外。 據稱, 農民自發組織對抗金國的義軍達二三百萬人之多。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可見農民起義絕大部分是剝削太重,只要有口飯吃,都不太可能走上反抗這條路。 可大宋王朝寧肯亡國也不接受義軍 ,始終不遺余力的消滅打擊起義軍。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在大宋統治階級眼里,外族只需供給財物,割讓土地即可。農民奴隸卻妄想通過造反成為主人,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可見宋江的忠義,于王朝末期的北宋而言就是愚忠。 教員也曾解讀過,該書好就好在招安,做反面教材,使人民群眾都知道投降派。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中國人之所以都愛看《水滸傳》,莫過于喜歡其中好漢的俠義風范, 而其中的“浪子”燕青比“及時雨”宋江更具俠義特色。 據故事交代,燕青自小父母雙亡,被盧俊義收養,后練就了一身武藝,射箭發鏢能百步穿楊。 不僅精通吹簫彈唱,長的還一表人才, 智勇雙全還具有俠義心腸,人送外號浪子燕青。 有恩必報,有仇必還,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性格特征。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在梁山接受了招安的旨意后, 燕青清醒的預測到了不幸的結局,無心仕途,最后得以全身而退。 這位被大眾喜愛的俠客的結局,則可以說是不那么“意難平”的。 燕青的人格塑造上有俠士的風范,也有睿智的清醒。 有入仕的手段,但無入仕的志向。淡雅無為,卓爾不群,亦頗具君子之風。 可謂之全書中俠味最濃的角色。 宋江犧牲70多個兄弟,卻換來一個楚州安撫使,放到現在是多大的官 宋江領導下的108位梁山好漢, 在接受招安后死的死,殘的殘,最后僅剩幾人存活下來。 而宋江本人也在打完方臘后沒有了利用的價值,被宋朝的統治階級的鷹犬們用毒酒毒死。 至于其官職,對比今日看來好像還不錯,但宋江卻并無實權, 犧牲諸多兄弟卻落得如此結局,何有值得一說呢? 參考資料: 蔡美飚著《中華史綱》-宋史卷 施耐庵 羅貫中《水滸全傳》 百度百科-安撫使 百度百科-兵馬都總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