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外側盤狀半月板 Arth ” 外側盤狀半月板(DLM)是一種先天發育不良的半月板,其發病率為0.4%–17%,在亞洲人群中比較常見。2018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有癥狀的外側盤狀半月板每年總發病率為每100,000人年3.2例。 盡管外側盤狀半月板患者通常無癥狀,但是因為它比正常半月板更大更厚,超微結構質量更差,因此,它更容易損傷產生相關癥狀,如疼痛、彈響和伸展受限等等。 那是不是需要對這一類的半月板進行預防性的成形處理呢?今天arth君帶大家來盤一盤,如何處理盤狀半月板! 收藏Arthroscopy視頻號,學習更多關節鏡知識點 1 如何處理盤狀半月板 01 首先,我們來看看臨床隨訪研究。 多項研究發現就預防骨關節炎發生而言,推薦保留6.0-8.0mm的半月板。 但是,膝關節的大小因年齡、體型和性別而千差萬別。理想情況下,應使用相對于膝關節大小的標準化體積來評估半月板體積。因此,很難有一個標準的具體寬度來進行衡量。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保留地越少,其骨關節炎發生的概率越大! 02 其次,我們從半月板最基本的功能來看看。 半月板作為緩震的重要結構,有限元分析能很好的模擬不同大小半月板下,股骨髁、半月板以及脛骨平臺壓力的變化。 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與部分半月板切除的外側盤狀半月板相比,完整的盤狀半月板對外側脛股接觸應力的保護作用更強。 03 無獨有偶,相應的有限元也分析了不同大小半月板下的膝關節壓力及外翻角度的變化。 研究發現:當外側半月板殘余寬度大于12mm時,膝關節峰值應力及膝外翻角與術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寬度由12mm減小至8mm,接觸應力峰值略有升高;寬度由8mm減小至0mm,接觸應力峰值明顯升高。 同時研究發現,當殘余外側半月板寬度減小時,峰值應力位置從內側移至外側,當半月板寬度減小至0mm時,脛骨外側軟骨的最大接觸應力增加了 469%(5.906–27.71 MPa);然而,脛骨內側軟骨的峰值應力變化并不明顯。 對有癥狀的外側半月板患者進行成形時,應盡可能多的保留半月板。 對于成人患者進行部分半月板切除術,8–10mm(40%–50%)的半月板寬度比傳統的6–8 mm半月板寬度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學結果,這種寬度上可能會降低傳統手術中因過度切除半月板而導致的早期膝關節退化和外翻風險。 2 Arth君有話說 對于無癥狀的外側盤狀半月板,并沒有必要進行預防性的成形手術!!! 對于有癥狀的或者撕裂的盤狀半月板,盡可能的保留外側半月板,具體保留多少—— 一是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二是根據損傷的類型; 三是盡量保留原半月板的40%–50%,而不是單純的數值距離! |
|
來自: 鋒y55os0e7wdx5 > 《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