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慢性膽囊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中藥內服1- 肝膽氣滯型肝膽氣滯型慢性膽囊炎主要有以下癥狀: 1. 疼痛方面 - 右上腹會出現(xiàn)隱痛或者脹痛的感覺,這種疼痛還會放射到肩背部。疼痛的程度可能會因為情緒的變化而改變,比如在情緒激動、生氣或者焦慮的時候,疼痛往往會加重;而情緒平穩(wěn)的時候,疼痛可能會稍有緩解。 2. 消化系統(tǒng)癥狀 - 常常伴有胸悶不舒的情況,感覺胸部有脹滿、堵塞的感覺。同時,可能會出現(xiàn)噯氣,也就是打嗝,氣體從胃中向上涌出,發(fā)出聲響。還有可能出現(xiàn)惡心,但是一般嘔吐的癥狀不太明顯。食欲也會受到影響,可能會出現(xiàn)食欲減退的情況,對食物沒有太大的興趣。 3. 情緒相關癥狀 - 情緒狀態(tài)不佳,患者容易心煩、急躁或者情緒低落。這是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肝膽氣滯會影響到人的情緒,而不良情緒又會反過來加重氣滯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huán)。 4. 舌苔脈象 - 舌苔一般是薄白的,脈象多為弦脈。弦脈就像是按在琴弦上一樣,端直而長,這是中醫(yī)認為肝膽疾病常見的脈象,反映了體內氣機不暢,氣血阻滯于肝膽經(jīng)絡。 - 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劑量(僅供參考,實際應用應調整):柴胡10 - 15g、枳殼10 - 15g、芍藥10 - 15g、川芎10 - 15g、香附10 - 15g、陳皮6 - 10g、甘草3 - 6g。 - 功效:疏肝理氣。用于治療右上腹隱痛或脹痛,痛引肩背,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伴有胸悶不舒等癥狀。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香附、川芎助柴胡理氣活血止痛,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2- 肝膽濕熱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主要有以下癥狀:
1. 疼痛癥狀
- 右上腹疼痛較為明顯,疼痛程度往往比較劇烈,且這種疼痛會向右肩部放射。這是因為膽囊的感覺神經(jīng)與右肩部的神經(jīng)有一定的關聯(lián),當膽囊出現(xiàn)炎癥刺激時,疼痛信號會沿著神經(jīng)傳導,引起肩背部的牽涉痛。 2. 全身發(fā)熱癥狀
- 身體可能會出現(xiàn)發(fā)熱的情況,體溫可升高,同時伴有寒戰(zhàn)。這是因為體內濕熱之邪相互交爭,正氣奮起抗邪,正邪交爭而出現(xiàn)發(fā)熱。 3. 消化系統(tǒng)癥狀
- 口苦咽干比較顯著。口苦是因為膽汁上逆,膽汁的苦味影響口腔味覺;咽干是由于濕熱之邪灼傷津液。還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癥狀,嘔吐物可能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能帶有膽汁。另外,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不調,可能表現(xiàn)為便秘或者大便黏膩不爽。 4. 黃疸表現(xiàn)
- 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黃疸,即皮膚和鞏膜發(fā)黃。這是因為濕熱之邪蘊結肝膽,導致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和鞏膜而出現(xiàn)黃疸。 5. 舌苔脈象
- 舌苔一般是黃膩的。黃苔代表體內有熱,膩苔表示有濕邪。脈象多為弦滑數(shù)。弦脈主肝膽病,滑脈主痰飲、食滯、實熱,數(shù)脈表示熱象,這種脈象組合體現(xiàn)了肝膽濕熱的病理狀態(tài)。 - 方劑: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加減。 - 劑量(參考):茵陳15 - 30g、梔子10 - 15g、大黃(后下)6 - 10g、柴胡10 - 15g、黃芩10 - 15g、半夏10 - 15g、枳實10 - 15g、白芍10 - 15g、生姜3 - 5片、大棗3 - 5枚。 - 功效:清熱利濕,疏肝利膽。適用于右上腹疼痛,向右肩部放射,疼痛劇烈,伴有口苦、咽干、惡心、嘔吐、發(fā)熱、黃疸等癥狀。 - 方解:茵陳為君藥,清熱利濕退黃;梔子、大黃清熱瀉火、通腑泄熱,為臣藥;柴胡、黃芩疏肝清熱,半夏、生姜和胃止嘔,枳實、白芍理氣和營止痛,大棗調和脾胃,為佐藥。 - 用法:大黃后下,其余藥物先浸泡30分鐘左右,然后一起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 3- 肝郁脾虛型肝郁脾虛型慢性膽囊炎主要有以下癥狀。
1. 消化系統(tǒng)癥狀
- 右上腹隱痛:這種疼痛一般是隱隱作痛,疼痛程度相對較輕,不像肝膽濕熱型那樣劇烈。 - 腹脹:腹部脹滿,尤其是上腹部,進食后可能會加重。這是因為肝郁克脾,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機阻滯,食物在胃腸內不能正常消化,產生氣體積聚而腹脹。 - 食欲減退:患者對食物缺乏興趣,食量減少。這是由于肝郁氣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不能正常受納和運化水谷。 - 大便溏薄:大便不成形,比較稀軟,可能一天會出現(xiàn)多次。因為脾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濕,水濕混雜在大便中,導致大便性狀改變。 2. 情緒及其他癥狀
- 情緒抑郁或煩躁:情緒方面會出現(xiàn)抑郁、悶悶不樂的情況,或者容易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肝郁導致情緒不暢,而情緒的波動又會進一步加重肝郁。 - 噯氣頻繁:經(jīng)常打嗝,氣體從胃中向上涌出。這是由于脾胃氣機不暢,胃氣上逆所致。 - 神疲乏力:感覺身體疲倦,沒有力氣。這是因為脾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濡養(yǎng)機體,從而出現(xiàn)疲勞感。 3. 舌苔脈象
- 舌苔:舌苔薄白或白膩。薄白苔可能是肝郁初期,病情較輕的表現(xiàn);白膩苔則說明脾虛有濕。 - 脈象:脈弦細。弦脈主肝郁,細脈表示氣血不足,體現(xiàn)了肝郁脾虛的狀態(tài)。 - 方劑:逍遙散加減。 - 劑量(示例):柴胡10 - 15g、當歸10 - 15g、白芍10 - 15g、白術10 - 15g、茯苓10 - 15g、炙甘草3 - 6g、薄荷(后下)3 - 6g。 -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用于右上腹隱痛,腹脹,噯氣,食欲減退,大便溏薄等癥狀。 -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為臣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炙甘草和中益氣,為佐藥;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散熱,為使藥。 - 用法:薄荷后下,其余藥物先煎,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
二. 中醫(yī)外治
- 穴位貼敷- 藥物選擇:可以選用大黃、芒硝、梔子等藥物。 - 方法:將藥物研末,用適量的醋或凡士林調成糊狀,貼敷于膽囊區(qū)(右肋下)或穴位(如陽陵泉、膽囊穴等),每次貼敷6 - 8小時,每日1次。可以起到清熱瀉火、化瘀止痛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