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肺泡細胞的惡性腫瘤。肺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發病占腫瘤發病總數的11.8%。世界上肺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大多為發達國家。肺癌成為死亡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20年上升了11.85%,男性發病率為43.0/10萬,女性為19.1/10萬。世界衛生組織將肺癌的組織學表現簡略地分為鱗癌(表皮樣癌),腺癌,大細胞肺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四類,由于肺癌就診時70%~80%屬于晚期。因此肺癌的預后較差。 本病屬于中醫“肺積”“息賁”等范疇。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著《素問·奇病論》就提到:“病肋下滿,氣遞,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北宋醫書《圣惠方》尚有治療息賁上氣咳嗽,喘促咳嗽,結聚脹痛,腹肋脹痛,嘔吐痰涎,面黃體瘦等癥的藥方記載。金元時期李東垣創制有息賁丸,所治之病癥類似于肺癌。 1.癥狀 ①咳嗽:通常為肺癌的首發癥狀,其特點是陣發性刺激性咳嗽為主。無痰或少量泡沫痰,不易為藥物控制。 ②咯血:其特征為間斷性反復少量血痰。往往血多于痰,色鮮紅。偶見大咯血,持續時間長短不一。 ③發熱:其特點是經抗炎治療后效果不明顯。 ④胸痛:初為輕度隱痛,痛處不固定,如疼痛持續劇烈,不能用一般止痛藥消除者,多為胸膜或肋骨受侵。 ⑤氣急:晚期可出現嚴重氣急。 ⑥其他癥狀:如聲音嘶啞,面頸部浮腫,頭暈,眼花,患側眼球凹陷,上眼瞼下垂,瞳孔縮小,臉裂狹小,胸壁無汗等。 2.體征 ①細靜脈綜合征:痰腫壓迫上腔靜脈或奇靜脈,少數頸面部及上胸部水腫以及靜脈怒張。 ②喉返神經壓迫:癌腫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常出現聲音嘶啞。 ③頸交感神經綜合征:表現為同側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眼球內陷,眼裂狹小,額部少汗等。 ④臂叢神經壓迫癥:可見臂酸痛,上臂不能抬舉,肩部及手指有放射性疼痛,感覺異常,肌肉萎縮。 ⑤縱隔淋巴結壓迫癥:可出現吞咽困難,甚至發生支氣管—食管瘺,導致肺部感染,壓迫氣道嚴重時可窒息而死。 ⑥胸腔積液:腫瘤接近胸膜時,可引起反應性胸水,腫瘤侵及胸膜時常產生血性胸水。 ⑦心臟異常:因心包或心肌受累或轉換所致。表現為心包積液,心率快,心律不齊。 ⑧其他:四肢關節疼痛或肥大杵狀指,多發性神經炎,重癥肌無力,庫欣綜合征及男性乳房增生肥大等。 二.辨證 2.脾虛痰濕:咳嗽痰多,胸悶,納呆,神疲乏力,短氣,腹脹,大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苔白膩,脈濡緩。 3.陰虛痰熱: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痰中帶血,氣促,心煩失眠,口干便秘,潮熱虛汗;舌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 4.氣陰兩虛:咳嗽少痰,咳聲低微,痰中帶血,神疲乏力,納少短氣,口干不多飲;舌紅,苔薄,脈細弱或細數。 三.國醫大師治驗方 1.國醫大師周仲瑛方 處方1:炙魚甲10克,知母10克,炙僵蠶10克,生蒲黃10克(包煎),澤漆10克,半枝蓮10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女貞子12克,山慈菇12克,枸杞子12克,苦參12克,太子參15克,仙鶴草15克,旱蓮草15克,金蕎麥20克,炙蜈蚣2條。
處方2: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太子參12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南沙參12克,生薏苡仁15克,山慈菇12克,澤漆15克,貓爪草20克,腫節風20克,漏蘆15克,仙鶴草15克,炙僵蠶10克,露蜂房10克,魚腥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狗舌草20克,地骨皮15克。
處方3:蘆根30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5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山慈菇15克,丹參15克,枳殼12克,三七粉3克(沖服)。
2.國醫大師鄧鐵濤方 處方: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太子參10克,大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生薏苡仁15克,山慈菇12克,澤漆15克,貓爪草20克,腫節風20克,漏蘆15克,仙鶴草15克,炙僵蠶10克,露蜂房10克,魚腥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狗舌草20克,地骨皮15克。
3.國醫大師郭子光方 處方:黃芪40克,全瓜蔞15克,法半夏15克,黃連10克,蘆根4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0克,桃仁15克,橘絡10克。
4.國醫大師朱良春方 處方:黨參30克,沙參20克,麥冬10克,百合12克,魚腥草30克,生南星6克,生半夏10克,平地木30克,黃芩12克,靈芝12克,犀角屑(現可用水牛角代替)2支。
四.其他經驗方 1.鄭蓀謀方-處方1:生黃芪18克,白術6克,升麻3克,黨參15克,半夏6克,生薏苡仁15克,天花粉9克,百部9克,白頭翁9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仙鶴草15克。
2.鄭蓀謀方-加減升陽益胃湯:生黃芪18克,白術6克,升麻3克,黨參15克,半夏6克,薏苡仁9克,天花粉9克,蒸百部9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仙鶴草15克。
3.鄭蓀謀方-加減百合固金湯:百合12克,熟地黃9克,麥冬10克,玄參10克,川貝母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地黃15克,生薏苡仁9克,白芍6克,當歸6克。
4.鄭蓀謀方-補中益氣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生黃芪18克,白術6克,黨參15克,升麻3克,生地黃9克,熟地黃9克,薏苡仁9克,麥冬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阿膠9克(烊化),陳皮3克,白頭翁9克。
5.王曦明方-扶正養陰肺積湯:生地黃12克,熟地黃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玄參12克,生黃芪15克,黨參15克,漏蘆30克,土茯苓30克,魚腥草30克,升麻30克。
6.林鶴和方-扶正祛邪湯: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克,山藥15克,半邊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魚腥草30克,茯苓10克,枳殼9克,薤白10克,全瓜蔞30克,薏苡仁15克,卷柏10克,白石英30克,龍葵30克,桃仁10克,石見穿15克,半夏9克,生南星15克,側柏葉炭15克。
![]() 謝安巧治肺癌經驗方![]() 劉城林診治肺癌慣用效驗方 劉城林,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中醫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于肺癌等腫瘤具有較深造詣,擁有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中醫內科主任醫師雙正高級職稱。現兼任全國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學會委員、廣東省肝臟病學會理事,廣東省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常委、廣州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 培土生金,益氣除痰,國醫大師周岱翰治療肺癌驗案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本文作者: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腫瘤中心王斌 田華琴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腺體起源的最常見肺部惡性腫瘤。大多數肺癌患者診斷時已到中晚期,不能根治。目前對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為38.6月。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周岱翰臨床治療腫瘤經驗豐富,現將其治療肺癌經驗介紹如下。本案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生存期超過60個月,中醫藥起到了增效減毒、延長生存期的作用。 陳某,女,76歲,江西南昌人。患者于2017年3月因“咳嗽咳痰伴胸悶1月”,行CT提示右下肺中央型肺癌,遂于2017年3月31日至當地醫院行右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為中分化腺癌,分期為pT1N0M0 IA期,分子監測示:EGFR19外顯子缺失突變。10月出現背痛,檢查提示:第7頸椎,第2、9胸椎,右肩胛骨,右側恥骨轉移。10月12日開始口服吉非替尼靶向治療。11月23日以“右肺癌根治術7月余,背痛1月”為主訴來診。癥見:精神疲倦,雙下肢乏力,頭暈,背痛,胸悶,少許咳嗽,咳白痰,無氣促咯血,無皮疹,無消瘦,納眠可,小便調,大便溏,1~2次/日,舌暗紅,苔白偏膩,脈滑。 西醫診斷:右肺腺癌術后復發骨多發轉移,rT0N0M1 Ⅳ期。 中醫診斷:肺癌(脾虛痰濕型)。 方予益氣除痰方加減:黨參15g,生半夏15g(先煎),山慈菇15g,守宮6g,浙貝母15g,仙鶴草30g,茯苓15g,葛根20g,龍葵13g,威靈仙20g,杜仲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12月21日二診:患者背痛減輕,無咳嗽,少許腹脹,腹瀉,口干,納眠可,尿急尿頻,全身皮膚瘙癢,舌紅苔黃,脈細略數。現服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中。處方:葛根20g,百部30g,威靈仙30g,浙貝母20g,石上柏30g,紅豆杉1包,五指毛桃30g,女貞子30g,杜仲20g,黨參30g,黃柏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患者每3個月復診一次,以上方為主加減服用,配合服用清金得生片、小金丸以滋陰潤肺、解毒散結。定期復查,病情穩定。患者2020年3月初開始頭暈不適,腦核磁提示腦多發轉移,病情進展,考慮吉非替尼耐藥,再次分子監測提示EGFR T790M突變,遂予以奧希替尼靶向治療。 2020年3月17日復診見:精神疲倦,時有頭暈,上腹部灼熱感,納一般,眠差,盜汗,尿黃,夜間小便1~2次,大便爛,2次/日。舌紅,苔黃,脈細。辨證為陰虛痰熱,上擾清竅。處方:蛇莓30g,鉤藤20g,浙貝母20g,葶藶子20g,石上柏30g,紅豆杉1包,女貞子20g,酸棗仁20g,炒白術30g,黨參30g,黃連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服用14劑后患者精神好轉,口干緩解、偶有頭暈,皮疹瘙癢明顯好轉,大便偏爛,每日1~2次。繼服原方30劑。 隨訪:現患者每3個月復診一次,定期復查,病情穩定,一直行中醫藥及靶向治療。 按 本病系肺癌術后復發多發骨轉移患者,一線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總體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PFS)為10.2個月,該患者PFS為29月。病情進展出現腦轉移后,二線使用奧希替尼靶向治療,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PFS)為10.1個月,現患者已治療30月。總體生存時間達60月,生活質量優良,“帶瘤生存”有賴于中醫藥發揮增效減毒作用。 肺癌的發生與正氣虛損和邪毒入侵關系密切。《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虛,臟腑陰陽失調,是罹患本病的主要基礎。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若正氣內虛或先天不足,則肺氣虧虛,宣降失常,邪毒乘虛而入,肺氣賁郁,脈絡阻塞,痰瘀互結而成肺積;或七情內傷,氣逆氣滯,而氣為血帥,氣機升降紊亂,終致肺臟血行瘀滯,局部結而成塊,誠如《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或飲食所傷,《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水谷精微不能升化輸布,致濕聚生痰,肺為貯痰之器,痰濁留于水之上源,阻滯肺絡,痰瘀為患,結于胸中,腫塊逐漸形成。 周岱翰在臨床實踐基礎上歸納肺癌的辨證總屬“虛、痰、瘀、毒”,指出肺癌是一種整體屬虛,局部屬實,虛實夾雜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本虛以肺脾兩虛多見,久病入絡,病久及腎;標實則痰濕內蘊、痰瘀互結常見。臨床將肺癌按脾虛痰濕、肺郁痰瘀、陰虛痰熱、氣陰兩虛4型辨證施治。在肺癌的發病中,肺脾兩臟既在生理上相互協調,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周岱翰強調,脾虛痰濕是肺癌的關鍵病機之一,治療大法為培土生金,益氣除痰。 該患者初診癥見:精神疲倦,雙下肢乏力,頭暈,背痛,胸悶,少許咳嗽,咳白痰,無氣促咯血,無皮疹,無消瘦,納眠可,小便調,大便溏,1~2次/日,舌暗紅,苔白偏膩,脈滑。均為肺脾氣虛夾痰濕的表現,治療大法為健脾益氣、化痰祛濕,以益氣除痰方加減。益氣除痰方由黨參、法半夏、浙貝母、白術、茯苓、守宮、山慈菇、仙鶴草等組成,其中黨參、白術、仙鶴草益氣健脾,法半夏、浙貝母除痰消積,茯苓利濕化濁,守宮、山慈菇解毒消腫,全方標本兼治,共奏益氣除痰、解毒散結之功。在主方基礎上佐以龍葵解毒消腫,葛根解肌止項背痛,威靈仙、杜仲補腎壯腰,炙甘草調和諸藥。整方切中病機,方顯療效。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療的基本原則,其核心思想就是注重全面準確掌握患者資料,精準診療。周岱翰倡導,辨證需與辨病相結合,證(癥)由病所派生,辨病先于辨證,對立法處方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中醫學以時間為本位,辨病是主線,辨證是節點,以病串證,病證結合。周岱翰重視辨證精準,抓主證、兼次證,方證對應,有“是證”用“是方”,臨床處方君臣佐使分明,謹守病機,加減有度,善用經方,配合時方,常味不過十二,處方有道,效如桴鼓。臨床主證不是一成不變,辨證施治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能守方到底,周岱翰強調隨證治之,湯藥成藥有機結合,湯藥辨證施治配合成藥辨病施治。該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奧希替尼靶向藥物,出現口干、皮疹瘙癢、腹瀉等常見的靶向藥物不良反應,中醫藥認為EGFR-TKI類藥物性燥熱而耗氣傷陰,此患者出現“陰虛痰熱”之征象,中藥處方遂以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為大法,以口服湯藥配合中成藥清金得生片、小金丸以滋陰潤肺、解毒散結,不良反應減輕,生存時間延長,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 張西儉祛痰攻毒湯 祛痰攻毒湯為張西儉臨床常用經驗方。《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天南星味苦、溫。主結氣,積聚。《本草經集注》云:天南星,微寒,有大毒,主治積聚。《玉楸藥解》云:南星辛烈開通,磨積聚癥瘕,消癰疽腫痛,療麻痹拘攣。《玉楸藥解》記載:白附子味辛、甘,性溫,逐痹行痰。兩者相須為用加強化痰通絡、解毒散結之效,眾多古方中均可見此兩藥合用,如《外科正宗》中的玉真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至圣保命丹等。張西儉在臨床治療肺癌時,認為痰毒是貫穿整個病程的產物,化痰解毒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中,因此效仿古方應用此藥對,在臨證經驗不斷積累中,加用海藻、甘草、夏枯草、蜈蚣等藥物,合成攻伐痰毒之劑,名曰“祛痰攻毒湯”。 制白附子10g(先煎),制天南星10g(先煎),海藻30g,甘草10g,夏枯草30g,蜈蚣2條(研細末沖服)。 如為癌瘤患者,則可在此方基礎上加用金蕎麥、蒲公英、山慈菇、蜂房、僵蠶,間斷使用黃藥子;淋巴瘤患者尚可用貓爪草;肺癌患者用石見穿、莪術;類風濕類免疫異常疾病患者加金銀花、牡丹皮、虎杖、石斛、木瓜、黃芪、天麻、赤芍、當歸等。 (1)孕婦及哺乳期慎用。如懷疑有受孕可能,應及時停藥、檢查后再予調方。 (2)如過敏體質者,注意服藥期間是否有過敏現象,如出現及時停藥并隨診。 祛痰攻毒大法好, 南星附子與甘草。 兼有蜈蚣夏枯草, 攻伐痰毒此方找。 方中天南星、制白附子豁痰通絡為君。天南星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痛、散結之效,主治頑痰。制白附子具有祛風痰、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兩藥合用,兼走經絡,善治深層次經絡頑痰,又能祛風定驚止痛,解毒散結。方中海藻、甘草兩藥合用加強化痰解毒散結之效,又防傷正,兩藥雖犯十八反禁忌,但張西儉從醫數十年來從未觀察到兩藥相加有不良反應。夏枯草清肝經郁熱,防肝旺乘脾,避免加重中焦受損。蜈蚣為蟲類藥,其藥力峻猛,可破血攻毒、破血逐瘀、軟堅散結、搜刮入絡。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攻伐痰毒之效。 《說文解字》中有云:“瘤,腫也,從病,留聲。”《圣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變,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之內死。”古文獻中關于癌病已有一定的認識。癌病的主要病機是痰熱瘀毒,陰傷氣耗,虛實夾雜。在臨床上治療此類疾病時,注意辨明邪正虛實的次序,不可勿攻伐太過,亦不可滋補過甚。凡就診患者一旦病機中含有痰毒病機者,均可應用上方加減,如患者為癌瘤患者,則可在此方基礎上加用金蕎麥、蒲公英、山慈菇、蜂房、僵蠶,間斷使用黃藥子;淋巴瘤患者尚可用貓爪草;肺癌患者用石見穿、莪術;類風濕類免疫異常疾病患者加金銀花、牡丹皮、虎杖、石斛、木瓜、黃芪、天麻、赤芍、當歸等。 彭某,男,61歲。2011年12月22日初診。脈診:雙寸口脈沉弦滑滿小數,脈氣甚盛。望診:苔薄黃,舌紅。主訴:確診左肺上位鱗癌16個月。現病史:患者因咳嗽于2010年8月就診于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查鐵蛋白377.1μg/L,2010年9月1日做纖維支氣管鏡活檢證實左肺上葉鱗狀細胞癌,胸部CT見左肺上葉團片狀密度增高影,伴周圍炎癥,病灶與肺動脈關系密切,左側肺門上葉鱗癌伴周圍阻塞性炎癥,淋巴轉移。不適合手術,遂行化療為主治療,但僅做化療2次即不愿堅持。目前偶有咳嗽,稍步行即感喘累。2011年4月胸部CT復查見左肺上葉阻塞性炎性改變,左上葉支氣管內膜及左肺內區可疑增多軟組織密度影。2011年10月13日復查胸部CT與2011年4月片比較無明顯變化。病機辨證:肺熱,痰毒內盛。處方:金蕎麥70g,蒲公英30g,排風藤30g,石見穿30g,藤梨根30g,莪術15g,黃藥子10g,制白附子10g(先煎),制天南星10g(先煎),淡海藻15g,炙甘草10g,夏枯草30g,蜈蚣1條,杏仁10g,蘇子15g,款冬花15g,炒枳殼15g,浙貝母15g,麥冬15g,南沙參30g。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12年2月9日):服上方后,患者脈象滿盛象顯減,但仍弦滑小數具浮勢,咳嗽顯減,原方去黃藥子,加柴胡、青皮、陳皮、鉤藤、梔子、山慈菇各10g,共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2年3月1日):脈象兩寸虛細,關尺又見弦滑滿小數,沉位脈力尤重,為肺氣不足,痰毒痼積之象,予以處方如下:人參粉5g(沖服),南沙參15g,北沙參15g,制白附子10g(先煎),生白術15g,薏苡仁50g,制天南星10g(先煎),青皮10g,陳皮10g,白芥子10g,藤梨根30g,金蕎麥5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莪術15g,淡海藻15g,炙甘草5g,腫節風15g,蜂房15g,夏枯草30g。共14劑,水煎服,日1劑。 上方偶作加減,服至2012年6月,期間2012年4月復查胸部CT示左肺門稍顯增大,同側上葉前段片絮狀模糊影與2011年7月4日片對照范圍減小。 本例左上肺鱗癌伴阻塞性炎癥病變,經上述純中藥治療后癌塊縮小,癥狀明顯緩解,療效顯著。治療方法無非審其脈證,辨其正虛與痰毒形勢。而做相應的扶正去邪的消長處置。尚應注意兼癥影響,分清主次,隨癥施藥。此例患者因2013年我處停診,患者自以為癌癥痊愈,遂停藥2年,至2014年12月痰血復發,左上胸痛,經CT檢查癌塊原位復發。來診一次后失去聯系。此例足見癌性頑固,而中藥對腫瘤的清除作用并不強,有效者甚少,而且有效者應長期堅持治療。 腫瘤病張老師認為多屬于痰熱毒瘀為患,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虛,治療腫瘤應首先辨邪正虛實,根據邪正雙方的情況選擇基本治法,但是化痰解毒是貫穿始終的治法,天南星、白附子、金蕎麥、海藻是常用的化痰散結之品,解毒常用重樓、蜂房、桑黃、紅豆杉、黃藥子、蜈蚣,扶正常用枸杞子、肉蓯蓉、鎖陽、紅參、當歸。整個治療思路以解毒散結、暢通脈絡為主。為減輕患者藥物反應,在臨床用藥時,張老師常用薏苡仁100g煎湯代水,桑黃酒浸增加溶解度,紅豆杉酒浸后去渣,減輕毒性,木鱉子碾去油減少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