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祖”蔡邕曾說:“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宋曹《書法約言》亦言:“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遠”。 真正高深的書法學者,臨摹名帖時,最核心的關注點,并非筆法和風姿,而是“透過表象分析本質”,領悟作者用筆的心意和情感,與之產生共鳴,進入“忘我境界”,下筆從容靈活,自然呈現古人境界。 我們就拿《祭侄文稿》舉例,初看此作,只覺外型丑陋,全卷一片狼藉,可是分析藝術境界,其字豪縱雄放,極具生命力,視覺效果直觀,將情感準確傳達給觀者,筆筆飽含血淚,看哭無數人。 其實除去《祭侄文稿》,古代精妙的“情意之作”還有許多,比如日本發現一幅黃庭“罕見草稿”,字跡凌亂不堪,專家卻贊嘆“超越顏真卿”,此作就是《王史二氏墓志銘》。 由《王長者墓志銘稿》和《宋盧南詩老史翊正墓志銘稿》合成,約寫于40~50歲,或55~60歲,采用小字行書,全卷共計700余字,乃罕見的草稿真跡。 卷中出現60多處涂抹修改,不加修飾,達到“心手合一”之境,還原宋人用筆的真性情,黃庭堅多以逆鋒起筆,筆鋒先逆行,之后回轉而寫。 相比順鋒直入,或者側鋒和尖峰入紙,逆鋒更具趣味性,解決直來直去的枯燥感,筆畫暢意峻峭,勢態飛動多姿,同時豐富線條的質感,墨色飽滿,勁力厚重凝練,更顯古樸醇和之美,藝術表現力和深度,頗為強烈。 無愧于羅天池稱贊:“字小于錢,力大如虎,精微深遠,純以神行,直與顏平原《祭叔侄》《論坐》各草炳耀日星”,字跡看似精巧,意態靈活,呈現飛逸之美,實則筋骨剛健,力道凝厚,陰陽分布和諧。 無論是技法,還是藝術氣韻,全都不輸《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甚至大有超過它們的趨勢,1919年留學生林熊光,用一萬五千金購得,之后幾經輾轉,被阿部房次郎珍藏。 真跡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時常臨摹,可以根據墨跡,感受古人的用筆狀態和技巧,擺脫刻意造作、拘謹單調之病,書寫靈巧自然,呈現本真之美,提升自身的藝術境界。 而今,經多方努力,我們對黃庭堅《王史二氏墓志銘》,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