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名稱詞源含義![]() 02:02 萬圣節介紹(來源:多多米知識) 歷史沿革節日起源萬圣節由凱爾特人的新年豐收節演變而來[6]。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將10月31日視為夏季的結束、新年的開始[6]。除了在這天慶祝豐收,凱爾特人還認為逝去之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重返人間,出于對祖先的尊重,他們在每年的10月31日都會燒死活人以祭奠亡故之人[7]。而凱爾特人的豐收節從10月31日晚上開始慶祝,一直持續到11月1日,這也是萬圣夜的由來[8]。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占了凱爾特人部落領地,羅馬人接受了凱爾特人豐收節祭祀的習俗,并廢除了人祭[6],把豐收節的習俗與自己11月1日的果樹女神節結合起來[9]。與此同時,基督教在歐洲廣泛傳播,融合了宗教文化和羅馬文化的凱爾特人豐收節則逐漸成為后來萬圣節的雛形[7]。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萬圣節僅僅來源于羅馬人的果樹女神節。11月1日是羅馬人向他們的果樹女神波莫娜表示敬意的日子,他們會在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8],以慶祝豐收,感謝果樹女神的恩賜與保佑。堅果和蘋果既是他們獻給女神的祭品,也被他們拿來進行游戲與占卜,形成了日后萬圣節的習俗[9]。 節日變遷古代最初,萬圣節還是一個宗教性質的節日,在5月13日被慶祝。公元4世紀,羅馬的埃德薩(Edessa)的萬圣節就定在5月13日[10]。609年5月13日,教皇博尼法斯四世(Pope Boniface IV)也在這天宣稱將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奉獻給“圣瑪麗和所有殉道者”[10],并將此日定為所有圣徒的節日[9]。 從公元8世紀起,萬圣節被認證為11月1日的前夜。公元741年,教皇格列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在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建立了一個圣堂,宣稱用來存放“圣使徒、圣人、殉道者和懺悔者”的遺物,有研究證明這天是11月1日[26]。到公元800年,愛爾蘭和諾森布里亞的教堂在11月1日舉行紀念所有圣徒的宴會[11],其中據說是查理曼宮廷的阿爾昆從法蘭克帝國把11月1日這個日期引入了諾森布里亞[27]。也有人認為,把萬圣節改在11月1日是因為羅馬在夏天無法容納大量涌入的朝圣者,因為人多可能導致羅馬熱,這種疾病在羅馬悶熱的夏天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28]。公元844年,教皇格里高利(Pope Gregory I)把11月1日推廣為基督教普遍慶祝和紀念圣教徒的紀念日[9]。 到12世紀末,萬圣節已經成為了西方基督教中神圣的義務日[1]。這時基督徒形成了為煉獄中的靈魂敲響教堂鐘聲,還有為所有受洗的靈魂制作和分享“靈魂蛋糕”的萬圣節習俗[1],被認為是“不給糖就搗蛋”的起源[19]。這一習俗在英格蘭、威爾士、佛蘭德斯、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部分地區都存在。在萬圣節那天,成群的窮人,通常是孩子,會在挨家挨戶地收集靈魂蛋糕來為死者祈禱[29]。靈魂蛋糕上經常標有十字架,表明它們是為施舍而烤的[30]。在萬圣節的時候,基督徒會舉著“用挖空的蘿卜做成的燈籠”,這最初可能代表著死者的靈魂,這種燈籠被用來辟邪[1]。基督教牧師索里·康特王子(Prince Sorie Conteh)曾說萬圣節前夕是死者最后復仇的機會,因此人們會戴上面具或換上戲服,以避免被認出復仇[31]。歐洲大陸的許多基督徒相信,在萬圣節,教堂墓地里的死人會起來參加一場瘋狂、可怕的狂歡節,被稱為“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這經常被描繪在教堂的裝飾中[32]?!八劳鲋琛庇袝r會出現在歐洲的鄉村游行和宮廷假面會上,人們“裝扮成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尸體”,這可能是萬圣節化裝舞會的起源[33]。 近代宗教改革期間,萬圣節的習俗在英國受到了攻擊,因為新教斥責煉獄是一種“教皇式”的教義,與加爾文主義[a]的宿命論不相容。在伊麗莎白改革期間,曾被國家批準的為圣徒祈禱的儀式被廢除,但萬圣節仍然留在英國的禮拜日歷中[11]。對于一些不墨守成規的新教徒來說,萬圣節所紀念的圣徒靈魂未必到達了天堂,反而可能是惡靈[34]。在一些地方,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繼續在萬圣節這天進行靈修,帶著蠟燭游行,或為死者敲鐘[35],但英國圣公會最終禁止了這種敲鐘[36]。在這個時期,人們在萬圣節那天為谷倉和房屋祈禱,以保護人們和牲畜免受女巫的影響,因為人們相信,世界上存在女巫,并且會一直伴隨著邪惡的靈魂[37]。1605年以后,11月5日舉行的蓋伊·??怂怪梗℅uy Fawkes Night)取代了英國的萬圣節,并吸收了萬圣節的一些習俗[1]。在英國,與為圣徒祈禱有關的官方儀式的結束導致了新的萬圣節習俗的發展。18至19世紀,英國的鄉村蘭開夏郡仍有天主教家庭在萬圣節聚集在山上燃燒篝火,為親友的靈魂祈禱[11]。赫特福德郡和德比郡也有類似的習俗[38]。一些人認為,點燃這些篝火是為了“引導可憐的靈魂回到地球”[39]。 在蘇格蘭和愛爾蘭,舊的萬圣節習俗并沒有消失,因為這些習俗已經在該地區根深蒂固,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1]。在羅馬,教區牧師會在萬圣節挨家挨戶地索要禮物與食物并與人分享。在西班牙,人們烘烤特殊的糕點,稱為“神圣的骨頭”(西班牙語:Huesos de Santo),并將它們放在墳墓上[40]。在西班牙和法國,牧師們在萬圣節期間帶領基督徒游行并整夜守夜[41]。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國南部的圣公會殖民者和馬里蘭州的天主教殖民者在他們的教會日歷中承認了萬圣節[42],但清教徒強烈反對這個節日[1]。直到1845年,大量愛爾蘭人為躲避饑荒,逃離到美國[12],萬圣節逐漸成為美國的一個主要節日[1]。大多數美國人的萬圣節傳統都是從愛爾蘭和蘇格蘭人那里繼承來的[43]。 現代20世紀以后,最初僅限于移民社區的萬圣節風俗逐漸融入主流社會,并普遍地被所有種族和宗教背景的人們慶祝[1]。在美國的影響下,慶祝萬圣節的傳統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被傳播到許多其他國家,包括歐洲大陸和遠東的一些地區[1][13]。 到了20世紀60至70年代,萬圣節徹底世俗化,變成一個面向消費者的節慶活動[14]。人們開始在萬圣夜舉辦化裝舞會,進行一年一度的狂歡[8]。它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影響力僅次于圣誕節,與萬圣節有關的銷售每年收入都有數十億美元[14]。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進行了一項調查,2013年,美國人為慶祝萬圣節花費了約69億美元,其中服裝花費26億美元,寵物服裝花費3.3億美元[44]。另一項調查顯示,67%的萬圣節購物者將在2019年花費32億美元購買萬圣節服裝[45]。據估計,2022年的萬圣節消費可能達到106億美元[46]。除此之外,萬圣節前后也是上映好萊塢恐怖片的熱門時段,以萬圣節為主題的恐怖系列片一直非常受觀眾歡迎[8]。 節日傳統與特色節日象征南瓜南瓜是豐收的象征,而萬圣節的源頭凱爾特豐收節本就是為了慶祝豐收,因而南瓜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萬圣節的標志[47]。除此之外,由于英格蘭“南瓜燈杰克”的傳說[b],南瓜制作成的燈也成為了萬圣節的一種標志[9]。 ![]() 萬圣節南瓜 ![]() 萬圣節南瓜 女巫![]() 萬圣節女巫插畫 ![]() 騎著掃帚的女巫 黑貓西方國家對黑貓有諸多傳言,有人說它們代表死者的靈魂,死去的人會附身于黑貓并在萬圣節夜晚回到家中看望家人。也有人說黑貓代表著邪惡的靈魂,是因為壞事做盡才被變成了黑貓的樣子,黑貓還因此成為萬圣夜孩子們捉弄的對象。但萬圣節來臨時,有些家庭會把黑貓樣式的窗花貼在家里,也有孩子喜歡扮裝成小黑貓[9]。 ![]() 常跟萬圣節聯系在一起的黑貓 ![]() 黑貓與南瓜 蝙蝠和貓頭鷹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認為,蝙蝠和貓頭鷹代表著疾病和死亡,他們還認為貓頭鷹會陪著死者的亡靈到達另一個世界,而沒有轉世的鬼魂則會變成蝙蝠。因此,當帶有恐怖氣氛的萬圣節傳到美洲后,這兩種動物也成為了萬圣節的標志之一[9]。 ![]() 萬圣節元素蝙蝠和貓頭鷹 ![]() 萬圣節的蝙蝠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象征外,萬圣節的象征還有仙子、鬼魂和蜘蛛等[9]。 舊時傳統風俗12世紀,當萬圣節還是宗教節日時,存在為煉獄中的靈魂敲響教堂鐘聲等傳統,教徒們會穿著黑色衣服在街上游行,呼吁所有善良的基督徒記住那些可憐的靈魂[1]。15世紀,出現為所有受洗的靈魂制作和分享靈魂蛋糕的萬圣節習俗[1][19],靈魂蛋糕上經常標有十字架,表明它們是作為施舍而烤的[30]。在為亡靈祈禱的時候,基督徒會舉著挖空蘿卜做成的燈,這最初可能代表著死者的靈魂[48]。在19世紀的諸圣萬靈節,愛爾蘭、法蘭德斯、巴伐利亞和蒂羅爾的家庭都點燃蠟燭,在那里蠟燭被稱為“靈魂之光”,用來引導靈魂回到他們塵世的家園[49]。在布列塔尼,人們會在親人的墳墓上倒上牛奶[29],或者在餐桌上放上過夜的食物,供歸來的靈魂食用[50]。在中世紀,歐洲的教堂因為太窮而無法在萬圣節展示殉難圣徒的遺物,于是出現了教區居民裝扮成圣徒的習俗[42]。 ![]() 人們點燃蠟燭為亡靈祈禱 ![]() 人們在教堂祈禱 當代主流活動![]() 03:16 萬圣節的傳說與活動(來源:詩經人物紀) 雕南瓜燈南瓜燈起源于古代愛爾蘭的一個故事。古時愛爾蘭有一個名叫杰克(JACK)的醉漢,為人吝嗇且喜歡惡作劇。一天,杰克碰見了一個惡魔,他把惡魔騙到了樹上并在樹樁上刻下十字,讓惡魔無法下來。惡魔為了下來,答應施法讓杰克做什么都不會被法律制裁[51]。杰克死后,由于他捉弄過惡魔,惡魔就判他不準入地域,而他品行不正也不能上天堂。他的亡靈只能在黑暗中提著一只燈籠,在人間流浪。從此以后,南瓜燈也被愛爾蘭人稱為“Jack of the Latern”[52]。 ![]() 南瓜燈 ![]() ![]() 南瓜燈裝飾 “咬蘋果”游戲由于萬圣節其中一個來源是羅馬人的果樹女神節,當日羅馬人會用篝火烤蘋果并進行相關的游戲,以表達對果樹女神的感激之情,久而久之,萬圣節就有了玩“咬蘋果”游戲的習俗[9]。萬圣節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讓參與者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這個游戲的另一種變體是參加者跪在椅子上,用牙齒銜著叉子,嘗試用叉子叉蘋果,規則同樣是誰先叉到誰就勝利[54]。 ![]() “咬蘋果”游戲的插畫 “不給糖吃就搗蛋”從前挨家挨戶地請求施舍還是為靈魂超度的行為,到了現在,“不給糖吃就搗蛋”(Trick or Treat)已經成為孩子們萬圣節的傳統慶?;顒?sup content-type='reference' data-index='54' data-reference-content='lnr5x72iayt' data-reference-data-index='54' data-node-id='lnr5x72iayt'>[55]。孩子們會在晚上提著南瓜燈[56],穿著奇裝異服挨家挨戶地討糖果或錢之類的禮物,并會在主人開門時大喊:“不給糖就搗蛋!”[19]。在這時,主人家便會派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以換得孩子們“不搗蛋”[56]。 ![]() 萬圣節小孩要糖的照片 ![]() 萬圣節分發的糖果 人鬼嘉年華會(化裝游行)至少從16世紀開始,在愛爾蘭、蘇格蘭、馬恩島和威爾士,萬圣節出現了化裝的習俗[11]。這需要人們穿著服裝挨家挨戶地拜訪,通常以背誦詩句或歌曲來換取食物。它最初可能是一種傳統,人們偽裝成鬼魂,并代表他們接受供品。模仿鬼魂被認為可以保護自己免受他們的傷害[57]。 曾經歐洲的萬圣節化裝舞會也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萬圣節化妝游行活動。在萬圣節流行的地區,人們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都可加入到游行活動當中,共同參加人鬼嘉年華會。萬圣節來臨時,經常會有年輕人穿著奇裝異服、戴著面具上街游行,以慶祝萬圣節[18]。 ![]() 美國最大型的人鬼嘉年華會 ![]() 化裝游行中的“發發光毛毛蟲” 傳統裝扮西方家庭也會在萬圣節來臨之際,用南瓜燈和南瓜制品裝飾家里,營造萬圣節的氣氛[9]。 ![]() 萬圣節人們會裝飾房屋 ![]() ![]() 日本萬圣節櫥窗裝飾 除了為自己的房屋進行裝飾,人們也會把街道裝扮得有萬圣節氣氛,如在街邊的草坪上放上骷髏頭、女巫和木乃伊等雕像[9]。 ![]() 萬圣節街道上的的女巫裝飾 ![]() 萬圣節的恐怖面具裝飾 最初的時候,人們在萬圣節來臨時會穿上鬼怪的衣服嚇走鬼魂以保平安[7]。而現在,人們為了迎合狂歡的節日氣氛進行喬裝打扮。萬圣節服裝傳統上是模仿吸血鬼、鬼魂、骷髏、可怕的女巫和魔鬼等的裝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服裝的選擇范圍擴大到包括小說中的流行角色、名人等造型[19][58]。 ![]() 女孩們在萬圣節的裝扮 ![]() 打扮成恐怖人物的年輕人 特色場景鬼屋去鬼屋探險是一種娛樂形式,人們會假裝在參觀鬧鬼地點以此來體驗恐怖場景。鬼屋通常會裝修成可怕的場景,里面可能會有惡魔、鬼魂、骷髏、僵尸、怪物和女巫等形象[60]。第一個有記錄的專門建造的鬼屋是奧頓和斯普納鬼屋,它于 1915 年在英國利普胡克開業[61][62]。20世紀30年代,萬圣節主題的鬼屋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鬼屋開始變為熱門景點[63]。1969年8月12日迪士尼樂園鬼屋的建造,使得鬼屋成為美國萬圣節的一種重要代表[64]。截至2013年,全球有超過2,500個鬧鬼景點,大多數在美國[65]。萬圣節去鬼屋的主題活動,也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陸續在游樂園中建立了鬼屋,而鬼屋也成為游樂園萬圣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66]。 ![]() 鬼屋前的裝飾 ![]() 精神病院主題的鬼屋 主題樂園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萬圣節成為游樂園的重要主題活動。美國六旗游樂園的恐怖節(Six Flags Fright Fest)和環球影城的萬圣節恐怖之夜都從這時開始。由于美國人對萬圣節的癡迷,游玩諾特恐怖農場(Knott's Scary Farm)[c]的游客人數激增。萬圣節主題樂園在萬圣節的全球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止美國,每年臨近萬圣節,各國的游樂園都會迎合萬圣節的氣氛,推出主題活動,也有的游樂園本身就是萬圣節主題的樂園[66]。在中國,年輕人們會在萬圣節活動時到游樂園里參加萬圣節游園活動,穿上奇異的裝扮并化上恐怖的妝容,以迎合萬圣節的氛圍[68]。其中,廣州長隆歡樂世界10月10日至11月3日的歡樂萬圣節就廣受歡迎[69],上海迪士尼也設置了萬圣主題游園活動[70],在園區內還有“不給糖吃就搗蛋”的主題項目[71]。 ![]() 長隆萬圣節的首頁照片 ![]() 上海迪士尼的萬圣布景 各國特色西方國家美國在美國,人們甚至還給寵物進行扮裝,美國零售聯合會2018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3000萬美國人將花費約4.8億美元為他們的寵物購買萬圣節服裝。其中,最受歡迎的寵物服裝形象是南瓜,其次是熱狗,第三位是大黃蜂[73]。 ![]() 萬圣節的寵物裝扮 加拿大![]() 魁北克省主題旅游地 墨西哥![]() ![]() 墨西哥亡靈節的傳統 愛爾蘭![]() 愛爾蘭明信片上的畫 瑞士法國萬圣節是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法國大部分地區的[79]。在布列塔尼,萬圣節已經慶祝了幾個世紀,被稱為“幽靈之夜”(Kalan Goa?v)。在這段時間里,人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在靈魂收集者Ankou的帶領下回到活著的世界[80]。 東方國家日本萬圣節傳入日本主要是由于美國流行文化,一開始萬圣節在日本只有外籍人士慶祝[81]。2012年開始,部分地區逐漸有年輕人參加萬圣節游行,化裝派對和俱樂部活動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82]。 ![]() 日本萬圣節的化裝活動 韓國萬圣節在韓國年輕人中的受歡迎是因為銷售企業推出了相應的的營銷策略,并且民眾受到日本和美國萬圣節慶?;顒拥挠绊?。盡管萬圣節不是韓國的公共假日,但萬圣節慶祝活動在首爾的不同地區都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在梨泰院和弘大區域[83]。 菲律賓從10月31日到11月2日這段時間是菲律賓人紀念死去的家人和朋友的時間,被稱為Pangangaluluwa,許多菲律賓人會回到家鄉參加節日紀念的家庭聚會[84]。各省的人們成群結隊地去每家每戶,通過唱一首歌來換取金錢或食物來慶祝Pangangaluluwa。參與者通常是孩子,他們會唱關于煉獄里的靈魂的頌歌,用abúloy(死者的施舍)來支付這些靈魂的彌撒。除了要求施舍外,家長有時還會給孩子們吃年糕。在夜間,各種各樣的小東西,如衣服、植物等,會“神秘地”消失,第二天早上才會在院子里或街道中央被發現。菲律賓古代,人們相信祖先和親人的靈魂會在這天晚上拜訪活人,通過拿走一件東西來表明他們的存在[17] 節日影響習俗影響經濟影響除此之外,萬圣節在社會經濟方面也有巨大的影響,其狂歡氛圍為商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萬圣節的全民狂歡性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商家以萬圣節為噱頭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成為了節日傳播的媒介[12]。早在萬圣節來臨前一個月,商家們就開始紛紛開始售賣萬圣節相關商品,或僅以之為噱頭進行商品宣傳。據統計,萬圣節的銷售額排在全美節日零售額榜單的第二位,每年萬圣節面具服飾裝扮的商品銷售額為15億美元,派對用品的零售額則高達30億美元[18]。 ![]() 韓國的萬圣節促銷海報 文化影響萬圣節的狂歡和娛樂氛圍與西方對待死亡的態度息息相關。與中國文化中多種委婉表達死亡的說法(如“走了”、“沒了”等)不同,萬圣節也是西方直面死亡、將死亡視為靈魂的解脫和更注重靈魂的永恒的死亡文化體現[7]。同時,萬圣節還體現了西方國家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等強烈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人自由平等的思想,節日體現了對個人自由的尊重與重視,以及對個性的推崇,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7]。 社會影響萬圣節既不是宗教性的節日,也不是政府的法定假日,卻是美國當下最受熱捧的節日,原因就在于萬圣節狂歡化特質,其具有全民、顛倒、脫序和打破等級的特點。從節日功用來看,萬圣節具有解放天性、疏通心理的作用[18]。萬圣節的節日文化迎合了現代社會的需求。隨著物質資料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面臨更多的生活壓力。相比之下,中元節所采用的節日載體,如紙錢、祭品等,呈現出一種凝重、嚴肅的氛圍。而萬圣節則采用了奇裝異服、南瓜燈等節日載體。不僅滿足了現代人對于釋放壓力的愿望,同時也營造了一個搞怪、詼諧的節日氛圍。因此,萬圣節作為一種節日載體更能適應當下人們在生活中展現自我的需求[12]。 國際影響萬圣節的習俗還演變為一個針對發展中國家兒童的慈善募捐項目。“不給糖就搗蛋”是一個支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籌款項目[19],該募捐活動從1950年在美國費城東北部的一個社區開始,并于1952年擴展到全國。該活動由學校向進行“不給糖就搗蛋”活動的孩子分發印有項目標志的小盒子,在萬圣節來臨時,孩子們可以從拜訪的家庭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募來捐款。據估計,自兒童基金會成立以來,萬圣節索要零錢的兒童已為發展中國家的兒童籌集了1.18億美元[85][86]。 ![]() 募捐用的UNICEF紙箱 節日爭議宗教爭議社會安全的爭議節日聚集的人群也為慶典安全埋下隱患。2022年10月29日晚,韓國首爾市龍山區梨泰院發生大規模踩踏事故,當晚約有10萬人在梨泰院一帶參加萬圣節節日聚會。據韓國消防當局統計,截止到30日上午10時,當天發生的事故已造成151人死亡,82人受傷,事故傷亡者大多數為20多歲的年輕人[22]。2023年10月5日,日本東京澀谷區行政長官在新聞發布會上提醒人們,不要在萬圣節期間前往澀谷。發布會上播放了2022年韓國梨泰院事件的視頻資料,澀谷區行政長官表示今年(2023年)萬圣節(10月31日),該地區不會舉辦公共活動?!拔覀兎浅?a content-type='internal_link' data-link-target='1' data-node-id='m0fxmbe920o0' data-doc-id='4079224459113970881' target='_blank' data-doc-title='梨泰院' data-source=''>梨泰院的悲劇重演。”他說,“去年,我們只是要求人們在萬圣節規范自己的行為。今年我們要提出更大膽的呼吁:“請不要來澀谷。”[90] ![]() 00:22 梨泰院踩踏事故一小哥全程自拍過程(來源:南國都市報) ![]() 梨泰院事件的現場圖片 相關節日中元節![]() 00:24 中元節不只是鬼節(來源:會火) ![]() 中國民間中元節掛的燈籠 相關文化萬圣節與鬼魂相聯系,以之為主題的作品也通常會涉及恐怖、死亡等主題。而萬圣節前后也是上映好萊塢恐怖片的最佳時期,萬圣節主題的恐怖系列片一直比較火熱。除了影視作品外還有一些以萬圣節為題的音樂、文學作品被創作出來[8]。 影視影視作品 音樂音樂作品 文學文學作品 畫作繪畫作品
|
|
來自: 新用戶9958497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