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總穴歌”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四總穴歌”基礎上增加了“胸脅內關謀”而成,概括了面、口、頭、項、肚、腹、腰、背、胸、脅等部位的許多疾病的按癥取用,在臨床中頗具實效。
茲就個人體會所及,按其順序分述如下:
一、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穴,歸屬于足陽明胃經,為足陽明脈氣之所入,為合。針刺深度為1.2~1.5寸;灸三壯至百數十壯。針感可從小腿部向下放射至足背;仰臥伸腿取穴時,針感間有向上擴散至膝蓋的。進針垂直刺入至1.5寸深度時,若針感未能達到上述放射擴散者,可將針稍稍提上2~3分后,再略向小腿外側刺入。 圖片 足三里穴為調整胃腸功能和有關消化道疾病的主穴;并對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經常針灸能增加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筆者在臨床上常用于:
1、腹部:
僅針本穴即有效。若闌尾炎所致的腹痛,可配右側外陵穴,概用捻轉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可立即緩解疼痛。
2、慢性腸炎:
配天樞、大腸俞,用提插補法,隔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
3、細菌性痢疾:
天樞、大腸俞;伴有發熱者,加曲池;惡心嘔吐者,加內關。操作手法除天樞穴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