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老子《道德經》通解

     廣陵子圖書館藏 2024-11-01

        道之可言者,非恒常之道;名之可稱者,非恒常之名。從古至今,《道德經》一直是道家哲學的精華所在,它言辭簡潔,意旨深遠,備受世人推崇。今日,我們循著老子的智慧路徑,借三句話把握天道循環、地道厚德、人道修為的無上法則,尋覓人生真諦。

    一、天道循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間的道,循環流轉,陰陽更迭,從而孕育出萬物。天道的循環,既是自然的法則,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基。

        負陰而抱陽,意即萬物皆具備陰陽這兩種相悖的性質。恰似日月交替、寒暑往來,萬物于陰陽的更迭中生長、消逝,循環往復。在此過程里,萬物彼此依存、互相制約,達成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

        沖氣以為和,著重體現的是陰陽相互間的沖撞與融合。陰陽相交而產生沖氣,進而推動萬物發展、變化。這種沖撞與融合讓萬物于持續運動里維持平衡,達成和諧。

        當代社會中,人們需認識到天道循環的法則,敬重自然且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唯有遵循天道,方可達成可持續發展。反之,若違背天道、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受懲處。

    二、地道厚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地道厚德,源自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水,利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于眾人所厭之處,故而近乎于道。地道厚德意即大地滋養萬物,無私給予,包容一切。

        上善若水這一理念啟示我們,應當以水的品質為楷模,擁有包容、謙卑、柔和的德行。水可滋潤萬物,然其從不與萬物爭位,一直堅守于最低之處。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恰為地道厚德的精髓。

        在人際交往里,地道厚德即尊重、關愛他人且以誠相待。若一個人擁有地道厚德,必然會成為眾人敬仰的榜樣。此外,地道厚德還需要我們有責任感、勇于擔當并為他人考慮。

        地道厚德,乃為人處世之根基。唯有胸懷厚德,方可于面對誘惑之際堅守原則,遭遇困難之時勇往直前,榮獲榮譽之際謙虛謹慎。

    三、人道修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在老子哲學里,人道修為是關乎人生修養的智慧。“自知者明”著重于對自身的認識,知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唯有真正認識自己,一個人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持續取得進步。

        “自勝者強”這一理念表明,唯有戰勝自我,克服內心的欲望與弱點,方可成為真正的強者。在人生之中,最大的敵人并非他人,而恰恰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獲取真正的自由。

        人道之修為,需要我們于日常生活里注重自我省察,持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欲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目標,當從自我開始,由小事著手,以道德修養為根基,進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道德經》的精髓可歸結為三句話:天道循環、地道厚德、人道修為。此三句話,既是我們認知世界、把握規律的指引,也是我們待人處事、修養身心的準則。

        天道循環,這警示著我們需順應自然、尊重規律,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地道厚德,這教誨我們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關愛他人并承擔社會責任。人道修為,這告誡我們要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追尋道德修養的極致境界。

        我們要銘記這三句話,踐行最高法則,探索人生真義,鑄就非凡事業。道遵循自然,無為而治,在《道德經》智慧的引領下,我們邁向美好未來。

    【原文】

    上篇:

    道可意會、不能言傳

    【釋義】

        道是什么?它一定有,但有在無中。它必然可以被表達,但意在言外。天地初創時,本來無一物,萬物誕生后,自然即規律。心中何時空空如也,何時便可見世間美好。心中滿是欲望,只能淪為虛妄之奴、停留在虛幻表面。世事本無不同,只因人心而異,這就是道法的玄門。一旦觸摸到這玄妙,就打開了通往萬事萬物至理的通道。

    【原文】

    美丑相伴、功成身退

    【釋義】

        天下人眼中的美是因為有丑陋存在作為對比;天下人眼中的善良則是有惡的存在來參照。事物的AB面往往相互轉換,所謂有無相生。不同的情境下困難可以變為容易,長短高下之間也只因有所對照,樂曲常常伴隨歌唱,有前才有后,這是客觀規律。

    【原文】

    正因如此,大道無為,不謀自得。

    【釋義】

        圣人的教誨,往往無聲勝有聲。不拒絕一切新生事物,千金如無有,在位而不自恃,功成能及時抽身而退。正因從不自居,所以也就沒什么可算作失去的。

    【原文】

    少即是多、不見可欲

    【釋義】

        不推崇富豪、社會不拜金,老百姓的心態就會平和。不塑造那么多珍貴稀奇的標的,人們就不會生出很多明爭暗奪之心。不呈現可引起貪欲的事物,就可使民心不被迷亂。古今統治者治理社會的普遍原則,無外乎,愚民、飽腹以維穩,弱志、強身以勞動。知識少一點、進步慢一點,不培植過多欲望,即使有想法的人也都興不起風浪。減少即是增加,做多不如做少,則沒有不能治理的。

    【原文】

    道法無形、無為守中

    【釋義】

        道法無形,而無始無終,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深厚似萬物的根本。化解紛繁爭斗、調和萬物個性、自身卻如同混入塵埃,若隱若現。不知它從何而來,似乎先于天地就已經存在。天地沒有感情、也最為公正,看世間萬物都像草扎的祭品,并沒有不同。圣人也是如此,對待百姓順其自然,自生自滅,自我發展。這樣的天地似乎是一個吹風的口袋,看似空無一物,實則內有張力,外有風氣。說多做過必有損失,不如格守中庸之道。永生的道是一個神奇的母體。催生了天地萬物的根本。仿佛連續的存在,其作用無窮無盡。

    【原文】

    上善若水、適可而止

    【釋義】

        天地的長久,正是因為其存在不是為了自身,反而孕育了世間萬物。圣人將自己的位置擺在最后,反而領先了普羅大眾,將自己的利害拋開,反而得到了許多。這不正是無私、利他,反而幫助了自己的提升么?善到極致就如同水一樣清澈。水滋潤萬物卻不爭功,往往處在大家最厭惡的坑洼所在,道家言水如言道。處在蓄勢待發的位置,心地善良深沉,待人敦厚仁慈,言語誠實守信,善于施政治理,能妥善處理事物,也能夠擇機而動。總之,不與人爭,不會有糾葛、怨念。想要得太多就是貪,不如適可而止。尖銳者易折,一般不能長久。金銀易散,守財不如善用。富貴之人多驕縱,往往招致禍患。功成名就及時身退,才是順應天道。

    【原文】

    為而不恃、知之不知

    【釋義】

        天地間魂魄一體,然而如果可使精神與肉體分離,則不被其困擾。柔順具備萬千變化,正如嬰兒有無限可能。排除了雜念,就可以照見最真實的自身。治理國家,順其自然好過用強而為。與外界溝通,要甘于示弱。一旦開悟,則沒有什么不可以知曉、到達,但最難是知之為不知。萬物生長,是我的但不據為己有,做了事情卻不自恃功勞,明明統領周遭卻甘為人后,從內心中從不把自己當做主宰,這才是大智慧、大德行。

    【原文】

    有以為利、無之為用

    【釋義】

        車輻條穿過輪轂,只因轂中有孔洞;杯碗之類,正因留出空間,才能做盛東西的器皿;建造房屋,只有寬敞明亮、空間足夠,才能起到居住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才起到作用。

    【原文】

    知足常樂、飽腹即安

    【釋義】

        聲色犬馬、五光十色的欲望讓人眼花繚亂;縱情玩樂使人身心放蕩狂妄;收藏珍貴的東西讓人提心吊膽;因此圣人知足常樂、只求飽腹,不追求過多的享受,知曉哪些該留哪些該去。受寵或受辱都會感到驚惶不安,看榮辱如性命遭遇大喜大悲,這是人們的本性。什么是寵辱若驚?受寵心態本身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卑下的位置,得到后內心就會驚喜萬分,失去后內心就會驚恐萬分。什么是貴大患若身?人們之所以如此患得患失,驚惶不安,就像人畏懼生死是因為人們執著于物質身體的存在,人們患得患失是因為人們執著于精神上的虛榮心。所以,如果人們能看破虛榮心,看破生死觀,像思考生命一樣去思考榮辱的本質,就不會執迷于此,也就可以托付天下蒼生了。

    【原文】

    追根溯源、混沌往復

    【釋義】

        放在眼前也難以識別,是無象;如何細聽都無法察覺,是無聲;無法觸摸感知,是無實物。這三者,長久以來難以區分,被混稱為道。這種混沌,前因后果都不明朗,周而復始、延綿不絕。這就叫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物的物象,也叫作恍惚。迎向它,看不見正面;跟隨它,看不見它的后面。它的遠古起始,也正是萬物誕生的根本形成之時,并駕馭著當今的事物。能夠認識道的遠古起始,就是掌握了道的要領。

    【原文】

    動靜結合、融古納新

    【釋義】

        古時的高人,往往深不可測,玄妙精深。旁人觀之,往往發出如下慨嘆:他們謹慎,如同在冰面行走;時刻警惕,好像周遭危機四伏;端莊鄭重,就像要去做客赴宴;松弛自然,就像冰雪即將消融;敦厚質樸,仿佛從未被世俗污染;豁達仁慈,像山谷包容萬物;混沌神秘,就像濁水無法見底。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使得渾濁的水得以靜止后徐徐澄清,使得一潭死水動起來重新煥發生機。究其根本,內心開放不自滿,所以既能容舊也能納新。

    【原文】

    勢為己悟、順其自然

    【釋義】

        保持內心的極致空靈、清凈。冬去春來,看萬物生發,寒來暑往,看凋零靜止。回歸根本叫作靜止,靜止又在孕育著新的生命。孕育是自然之道,悟得自然規律也就通曉了世事之道。不懂自然規律而妄為則有兇險。懂得自然規律就能包容,包容就能行事公道,行事公道就是王道,王道就是天道,天道是永恒的,可以維護終身避免損害。少說廢話、少發號施令,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不會下一整天,這是天地決定的。天地的氣候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人的得失呢。人要順應天道、順勢而為,這樣道也會成就于人。相反,有悖于道德的人,也會失去道、德。

    【原文】

    懷柔仁愛、去巧藏拙

    【釋義】

        高明的統治者,人們只知道他的存在卻并不了解他的想法。次一等的,人們尊重且愛戴;再次一等,被人們敬畏、懼怕;最次的,被人鄙視、輕視。這些后果皆是威信使然,上位者的信譽不足,人們就不會信任他。做決策的人懷柔緩政,發號施令非常謹慎,他自己不必多說,等到事情成功了,百姓都會說:原本就應該這樣。事出必有因,辯證合一。大道被廢棄,才提倡仁義;家族不和睦,才提倡慈孝;往往智謀機巧的出現,伴隨著大奸大惡之徒;往往國家動蕩之時,會涌現一批忠臣良將。

    【原文】

    世事太極、無中能有

    【釋義】

        若能杜絕對所謂圣賢智慧的盲目崇拜,人民就能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所謂仁義禮法的桎梏,人民就有破局創新的原生動力。杜絕投機功利的拜金主義,自然不會有盜匪掮客之徒。圣賢、教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表面文章,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有必要通過制度設計,讓百姓的思想有所歸屬和遵循。那就是回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私心雜念。拋棄所謂成功主義的圣賢仁義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原文】

    道始足下、德為道母

    【釋義】

        唯唯諾諾和阿諛奉承,有多大差別?美好和丑陋,又相差多少?世人所畏懼的,要重視,其中的道理渺遠而沒有盡頭。世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而我獨自寧靜淡泊、不為所動,就像嬰孩懵懂。這種感覺,就像浪子不知歸家。大家都有富余,唯獨我像是被人遺忘,孑然清貧。一般人都明白的世俗事理,唯獨我愚鈍。大家都為自己在忙碌著,而只有我冥頑不化好象還鄙視這些。我與大家最大的不同是,但求本質,以“道”自守,潛心參悟。德是道之道,是道的深層本源,而他通過道進行表現。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飄忽不定,其中卻有路徑可循。具象的、物質的、精神的,這不同的道的表征是確實存在,且可以被體察的。上古至今,道從未消失,人們據此認識萬物演進之規律。而起點即是道。

    曲中藏全、不爭而莫能與爭

    【釋義】

        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身,能隱忍蟄伏才能舒展起飛,能處在低處自然匯聚充盈,有陳舊才能有更新,有少取才能有多得,過分貪多會使人迷失自我。所以圣人一以貫之,以不變無為治理天下。正因不固執己見,所以更能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功勛卓著。不驕傲自大,所以才能持續長進。正因不爭與人,所以天下無人可與之爭。古人所說的曲則全,怎么會是空話呢。確有人做到,天下歸心。

    過猶不及、恰到好處

    【釋義】

        踮起腳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走不遠。自以為明白的人反而不明白事理。自以為高明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己。自我吹噓夸耀的人往往并無實質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往往不能取得威信。這些行為就如毒瘤,為世人厭惡,有識之士絕不會如此。

    【原文】

    人亦為道、我為我主

    【釋義】

        道生、渾然一體,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它寂寥無聲,獨立而守恒,循環往復,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本源。不知怎么稱呼,只好稱其道,并勉強叫它為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止,運行不止而又延伸廣泛,延伸廣泛而又能回歸本源。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之中的四大(或四道),人也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法自然。穩重可作為輕率的根本,沉靜能夠主宰躁動的內心。因此圣人常在行旅中,不離輜重車輛,作為堅實倚仗。哪怕沿途有華麗宮殿,也能夠淡然處之。可無奈的是大國君主,擁有萬千輜重,卻輕易政令天下、勞民傷財。輕率會失去根本,急躁則會失去對于自身的主宰。我要能做我的主人。

    【原文】

    外愚內慧、知強守弱

    【釋義】

        善于駕駛的人,路上不會留下車轍痕跡;善于言談的人,不會留下明顯破綻;善于計數的人,不必使用籌碼工具;善于關門的人,不用門閂;善于打結的人,不用繩索;故圣人善于救助他人,也善于為我所用,無所不救、無所不用。這遵循大道了然無遺的智慧。所以認知通達的人,不認為學習需有老師,一切靠自得。此類人內有智慧,外露愚鈍,不以師為貴,不以資本論成敗,是精神玄妙的所在。知強守弱,甘心處于天下溪谷之低。處在低位,對于道德的持續追求就不會喪失,從而保持赤子之心。明白什么是光明,卻不懼困于黑暗。處在暗處,對于道德的持續追求就不會偏差,從而回歸到真我的狀態。見過光輝榮耀,卻甘于平凡。知足常樂,對于道德的追求就不會過分執著,從而保持混沌質樸。混沌質樸可以化生萬物,圣人利用它,成就了統治者。因勢利導、辯證統一,完善的體系不會割裂治理。

    【原文】

    不謀自得、不戰而贏

    【釋義】

        天下事,太想得到反而得不到。治理天下是神圣的,不可以過分執著于個人意志。妄為用強則不得,執著勉強則得而復失。天下萬物,都是前后相伴、有人帶隊就有人追隨,輕重、強弱、安危皆是你中有我。因此圣人摒除其中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保留和團結大多數,這也就是中庸之道。有道明君不輕易發動戰爭。輕易用兵會招致報復。軍隊所到之處,荊棘遍野。大戰之后,必現災年。善于用兵的人,往往達成目的、點到為止,不打強攻之仗。戰勝之后,也不自大、不夸耀、不驕傲,認為順其自然,并不以此逞強。單一事物過于強大、缺乏制衡,就會走向衰落,這是普遍規律。強極則會走向極端,就會走向滅亡。

    【原文】

    兵者不詳、嗜殺者鄙

    【釋義】

    兵器,是不祥之物,人們都厭惡。所以有識之士是不會持有的。君子平日起居以左面為尊,用兵打仗以右面為尊。君子不尚武,萬不得巳時才使用兵器。君子清靜淡泊,獲勝也不自鳴得意。喜好贊美、自鳴得意的人,多半也是嗜殺之人。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得天下。左為吉,右為兇。戰陣中,偏將居左,上將居右,這是按照喪禮的形式安排的。戰爭中殺人很多,要以悲痛的心情對待。打了勝仗,要舉行喪禮厚葬戰死的人。

    【原文】

    知己知彼、回歸本源

    【釋義】

        道無名而淳樸。雖然它渺小,但是天下沒有什么能使其臣服。君王若有道,百姓將自然歸附。天地中的陰陽和合之道,如雨露滋潤萬物,不需人為干擾,自然均衡分布。萬事萬物只要有組織就有規則、次序。有了名位次序,就需要制約。知曉自己的位置,知道何時進退,不越位就不會有危險。這就是自然之道,像河流歸于大海、樂享當下的淡泊。

        知人者聰明,知己者智慧。能戰勝他人,有一定實力;能戰勝自己,才足夠強大。知足者富有,身體力行者有志氣;能保持初心才會持久;死后精神不亡才算真正長壽。

    【原文】

    無私無欲、利于萬物

    【釋義】

        大道廣泛流行于天下,左右著世間萬物。萬物依靠它生長,它卻不居功。成就功業不占有名譽。養育萬物卻不以主人自居。往小看,沒有私欲,往大處看,萬物歸附卻不自認主宰。正因為它始終不自認為強大、尊崇,才成就了它的偉大。

    【原文】

    平淡是真、欲揚先抑

    【釋義】

        順應規律、遵從道法行事的人,天下都來歸附;歸附而互不傷害,于是國泰民安。音樂美食讓人駐足,但道本身是淡而無味的。看著不起眼,聽著不入耳,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想要合上,必先張開。想要削弱,必先加強。想要廢除,必先振興。想要奪取,必先給予。

        這道理微妙而幽深,柔弱往往勝過剛強。魚不離開深潭才安全,國家利器不可以炫耀才能保證戰時強大的威力。

    【原文】

    清凈為本、自我發展

    【釋義】

        順從自然,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如果決策者可以遵從自然規律,萬事萬物都將自我發展。當人們心術不正、貪欲縱橫時,用道的單純來整治,可以停止這欲望蔓延。沒有貪欲,回歸清凈,天下就可以安定地發展。

    下篇: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釋義】

        真正有德行的人從不自詡有德,這本身即是一種德行;無德之人處處張揚、對此過于執著,這行為本身就是無德的體現。高手無為、而無所不為,菜雞用力過猛、卻無所作為。德行需恰到好處、順其自然,仁之過渡(愛心泛濫、過分寬容)即無原則,義之過渡(目的性太強)則功利心太重,禮之過渡(太謙讓、機制固化)即虛偽。所以,喪失初心、不遵從規律會影響德行,無德而后生發過渡仁愛,過渡仁愛又生發功利之心,進而導致虛偽禮數的產生。社會中的所有禮儀,都是因忠信不足而派生,是禍亂的首要因素。世上本無先知,但凡先見之明都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忠厚而不取淺薄、實在而不取浮夸,舍棄輕薄虛榮、追求樸實敦厚。

    【原文】

    有無相生、賤為貴本

    【釋義】

        自古以來:天有道則清明、地有道則寧靜、神得道則靈驗、河谷得道則孕育萬物、君主得道則為天下歸附。推究其理,天不能保持清明光亮就會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寧穩定就要塌陷;神不能保持靈性要滅絕;倘使山谷不能生長萬物就會枯竭;要是萬物不能生長繁殖就會消失;若是諸侯、君王不能行正道、立威信,恐怕就會被推翻。所以,尊貴是以卑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君王自稱為“孤”、“寡”、“不轂”,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至高榮譽無須夸耀。有道之人不求美玉無暇,而追求石頭般質樸、堅韌、不張揚。循環往復、辨證同一,陰陽兩儀你中有無,是道的底層邏輯。柔能勝強、含而不露,是道在應用層面的直觀表現。天下顯見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有形之理歸集,而有形之實卻來自于無形之虛。

    【原文】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釋義】

        高手聽到高妙的道理,毫不遲疑付諸實踐、勤奮實行;普通人聞道,則將信將疑、猶豫不定;下士聞道只知大笑,且如果不被此類人嘲笑、則不足以稱之為真道。光明的道路以晦暗起步;前進的道路蜿蜒回環;平坦的道路往往先呈現崎嶇。崇高的德行好似低下的峽谷、匯集百川;內心光明、抱負遠大,可以忍受很多的屈辱;越是有大德行的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有功勞德行從不炫耀于人,仍然覺得自己不足;只有至真至潔的底色才常常沾染塵埃、顯露污垢。至方至剛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美好的器物往往最后成形;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窮極之象則是無相之象。道是隱而不露的,只有利他才能善始善終。

    【原文】

    三生萬物、益自損出

    有無皆道、盈虧同源。

    【釋義】

        道生一,即從零到一,從混沌到蒙昧;一生二,即道法自然、分合陰陽;二生三,強調陰陽交合、孕育與調和,動態平衡;三生萬物,萬物由此而生,進而迭代向前。天地萬物背陰而向陽,在陰陽二氣的交匯中達成新的和諧。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淪為孤家、寡人、仆下,而當權者卻以此來稱呼自己。所以世間的事物,有時看似受損(損外物)反而獲益(增益大道),有時是獲益(取小利)反而受損(損失大道)。世俗也好、大道也罷,皆可傳而習之。蠻橫霸道、一味剛強的難得善終,這就是我所言之道的基礎。

    【原文】

    無有入無間

    【釋義】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挪穿行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由此懂得了無為的好處。無需言傳也能教化,無欲無求也能增益,天下人少有做到。名聲和生命比誰更親呢?生命和財富比誰更重要?獲得和失去比哪個更有害?無論如何種種,但凡過分的追求必定要付出巨大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知足常樂、不會常受屈辱,適可而止、可以規避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原文】

    大成若缺、清靜為正

    【釋義】

        完美往往伴隨瑕疵,高手不避諱露拙,無論如何不影響目標達成;最充盈的往往看似有所欠缺,功用卻能源源不斷,所謂后勁大于猛勁;最剛直的東西往往頓挫堅韌、看似有彎曲;至高的技巧是沒有技巧;雄辯之人不會滔滔不絕、反而看似木訥。

        快步行走可以御寒、安靜能化解燥熱。內心清靜是天下正道、為人之根本。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天下治理有道、國泰民安,老百姓可以悠然在田間勞作;天下治理無道、兵荒馬亂,連懷胎母馬都被征召上了戰場。禍患最大不過不知足,罪過最大不過欲望誘惑。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就能長久得到滿足。足不出戶可知天下,閉目養神能見宇宙規律。盲目行走越遠,所獲得的真理越少。因此圣人不盲目遠行、不貪求多見、不刻意而為,得以能知、能名、能有所成就。無為無不為、無信無不信求學多多益善、務必日有精進,為道則恰恰相反、以少為多、常做減法,往往回歸本心就是進取。

        堅持日日減損欲望貪念,遠離小我,最終達到清凈無為的大我境界。無為則無所不為,無所取而天下皆為我用。成事需順其自然、少為無為,若只是徒生事端、強取豪奪、過分貪戀,不僅難以取得天下,相反還會遭到報應懲罰。圣人是沒有俗念的,以百姓所想所念為自己的意念。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是因為德本身是善的。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是因為德本身是守信的。圣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歸于渾然一體。

        百姓本都專注于使用自己的感官、智慧,使他們全都回歸嬰孩般純真的狀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生萬物,以德傳承,以物具象體現為各種形態,并伴隨趨勢、規律、環境相互作用、不斷成長。所謂求之于勢,不求與人。因此,時間萬物莫不尊道貴德。

        “道”之所以被遵從,“德”之所以被重視,皆因不對萬物發號施令,而是讓它們順其自然。因此,“道”生成萬物,“德”蓄養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成熟、結果、培養、庇護。生養了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做了主要工作卻不自恃其能,滋養萬物而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最深遠的“德”。出生入死、用其光歸其明人能出世為生,畫地為牢則死。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自然病老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卻意外而亡的,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們過分追求養生和物質生活。真正讀懂生命的人,災禍會躲著他走。這又是什么緣呢?因為他心無怨念,即沒有致命的要害。

        類似孫子兵法中的,勝兵先勝、敗兵先戰。天下萬事萬物有一個總的根源——母,即“道”,它是世間規律的共性方面。“道”又衍化出事物的個性方面——子。人們既要把握共性原則、基本規律,又要注意個性演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欲望洪流,如能關閉,則不會有煩心勞擾的事。打開了這個欲念閘門,就會平添紛擾,無藥可救。見微知著、由小見大是真“明眼”,能夠甘守柔弱的才叫真“強大”。運用智慧的光,返照內在的明,便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這就是永續不絕的常道。再進一步,如能以欲抵欲,借力打力,吸納光芒照見自身再返還光芒不留戀,始終如一,便回歸了本始。物壯則老、捷徑不捷具有深厚道德素養的人,保有如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毒蟲不會叮咬他,野獸不會蠶食他,禽鳥不會攻擊他。孩童的身體雖幼弱稚嫩,卻保有元氣,有著充沛的能量,不諳陰陽和合之事,精氣神都處在最好的狀態。這樣的孩子雖然哭鬧好動,但其行為表現卻是自在和諧,精力并不耗損。平和是生命的常態,而知曉自身的和諧常態、與自己達成和解就達到了真正的通明練達,再通過利他而融和萬物眾生則更升華至了更廣大的祥和景象。意氣用事、受欲念趨勢爭強好勝,雖然表面彰顯實力、似乎更強大成熟,但往往物極必反、勝極則衰,于人而言達到了強盛時候距離衰老也不遠了,這樣做是有悖于道的,會導致加速或提前滅亡。

        應警醒地看到能夠遵從大道的重要性,最怕是人們容易犯走捷徑的錯誤。往往行光明大道雖慢而先至,世人而卻喜歡走小徑、往往繞而不達。不行大道,上至國家,則朝政混亂腐敗、田地荒蕪、國庫空虛,下至個人,多愛慕虛榮、穿著華麗服飾、炫耀權勢地位、貪圖美味享受、追逐金錢利益。這些人都是無道無德的雞鳴狗盜之徒,都不是正道。知者不言、重劍無鋒懂的人不多言語,夸夸其談往往嘴尖皮厚肚中空。

        堵塞貪婪的孔竅,關閉欲念的心門;收斂了銳氣,就消解了紛爭;既欣賞這世間美好光彩,也能混跡于江湖塵垢、游刃有余。這就是玄妙的大同。親則疏、無利無害、無好無壞、貴賤自知。這便達到天下至尊。用正道治理國家,以奇謀用兵作戰,以無為懷柔管理天下,則萬事太平。我怎么知道的?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貧窮;攻擊力強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于混亂。百姓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和諧;我好清凈,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細水長流、治大若小治理百姓,事奉天道,沒有比恰當的吝惜(或節儉)更重要的了。正因為儉,是早做打算、以備不患;早有準備,就能不斷積累;不斷積累稟賦,就沒有什么不能克服的;無所不克,就似乎可以突破任何邊界;沒有了極限,便可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即吝儉),才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細水長流,細水深流,行穩致遠,這就是長生久存的道理。治理大國就如同烹飪小魚一樣,總翻面易碎,總改變政令民心易散,細致、謹慎、持續,避免輕率也就避免了國家陷入混亂。

        遵從道法自然,以道德來治理國家,不過多干預,世間便沒有妖邪作祟;并不是世間沒有妖邪,而是它們也服從于道,而無法傷害人;并不僅僅是鬼神厄運不能傷害人,人們之間也不會相互傷害;當鬼神和人類都不傷害對方時,社會將充滿美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更加和諧。大國,就像江海的下游、天下的雌性。天下的紛繁關系,往往以靜制動、以簡化繁。上位者(管理者)能處其下,保持謙虛謹慎,則下屬會擁戴;下屬(或被管理者)如能擺正位置、保持虛靜,則能融入體系、向上和合。所以要么主動謙卑而取得所需的益處,要么真心附庸而取得相應庇護。

        大國表現出謙遜不過是想匯聚更多的小國來蓄積自己的力量,小國表現出謙遜不過是想融入大國之中謀求發展,當大家都能各得其所的時候,世上一切大就演變為小、上也演變為下。難作于易、大成于細“道”是天地萬物得以庇護的奧義。“道”是善良之人的珍寶,惡人也并不被道所拋棄。所謂,善人化于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則免惡入善。言辭美好則可讓世人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讓人推崇。對于那些不順應道的言行,怎么能放棄幫他改正呢?等級再森嚴,古而有之的自天子至三公,都不如合大道之德而行。從古至今,即便犯了錯誤,如果及時改正,也可以得到大道的救贖。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正因如此,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天下安定就容易持續,未雨綢繆更易達成;事物脆弱時容易損毀,小事往往容易忽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天下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進行。再粗的大樹,都生于細小的萌芽;再高的高臺,也要一層層壘砌;千里遠行始于足下。過度的行動往往會導向失敗,執著的態度則可能引發錯誤。因此,明智之人選擇“無為”,從而避免失敗,同時也不因過分堅持而犯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人們常常在即將觸及成功的那一刻失足。若能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如一地保持起初的謹慎態度,則無所不能成。于是,深諳領導之道的人,將無欲作為內心所求,視尋常之物為珍寶;他們追求不斷學習又并不執著于學習的態度,并從中汲取眾人所犯錯誤的教訓。始終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妄加干預。

    【原文】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古時的有道之人,并不教導人們以過多的技巧,而是告誡人們保持天然質樸。人民之所以難以管理,就是因為技巧太多而喪失了本心;所以用機巧和規制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危害;以自然和淳樸來感化民眾,才是國家的幸福。

        能有意識得辨析這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知道原則也是一種法門,時刻警醒、懂得長久運用,就稱為高深的德行。玄德深不可測,遠不可及,和萬物一起返璞歸真,然后萬事萬物都可以順遂自然了。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簡、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是很大的,好像它并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

        正因為它的宏大,所以它才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如果它像什么具體東西的話,它早就渺小得很了!我有三件寶貝,我珍視它們、誠惶誠恐,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反而有大勇敢;節儉,終可積累大財富;不爭人前,反而成為世間萬物的統領。現在人,大多舍棄慈愛而求取勇敢,舍棄節儉而求取富裕,不知謙讓一味爭奪,結果只有等待死亡!仁者無敵、慈能致福,以慈去征戰就能獲勝,用它去守衛就能穩固。上天要救助誰,就用慈愛去衛護誰。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千百溪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處在最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谷之王。因此,管理者要領導人民,首先言語上要足夠謙卑、同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所以,真正有道的管理者雖然社會地位居于人上,但人民并不感到負擔沉重;雖然實際獲得的利益、財富、聲譽遠超普通人,但大家也并不反感或感到受到了傷害。大家都推崇推戴而不感到厭倦。正因不與民爭利,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和他進行抗爭。善勝不戰、不死當生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戰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總是表示謙下。這就是不爭之“德”,也是成人事的能力,更是符合自然的古今道理。在用兵的原則上,有這樣一種說法:“我不敢主動進攻,而寧愿采取守勢;我不敢冒進一寸,寧愿主動后退一尺。”這被稱為“行動卻好像沒有行動一樣;爭斗卻好像沒有揮動手臂一樣;面對敵人卻好像沒有敵人一樣;掌握兵器卻好像沒有兵器一樣。”沒有什么比輕視敵人更糟糕的事了,輕視敵人幾乎會導致我們失去最寶貴的東西。

        因此,當兩軍實力相當時,哪一方如果能夠保持謹慎和敬畏,就能夠取得勝利。民不畏死、天網恢恢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天下竟沒人懂,沒人實行。言論要有宗旨,做事要有帶頭人。由于人們的無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更可貴了。人不可貌相,圣人都是外表普通、懷瑾握瑜。知道自己有不足最好,自以為是是病,正因為把這種毛病當作病,所以才沒有病。圣人即是如此,以自滿為病,所以圣人無病。人民不怕威脅時,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

        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謀生的道路。百姓受不受壓迫,只有他們自身感受最真切。所以圣人居其后、居其下,從不自居高貴。膽子太大、步子太快則更快赴死,膽小謹慎的往往活得長。這個道理圣人也難于解說明白。天之道,以不爭而反能取勝,不言語卻往往勝過千言萬語,不召喚而自動到來,看著行事遲緩卻善于謀劃。天網廣大無邊,卻網羅萬事萬物,從未有人遺漏。如果百姓不害怕死亡,那么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就沒有效果。如果統治者試圖通過恐嚇和懲罰來控制人民,那么這樣的統治者就像是代替木匠去砍削木材的人,很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手,統治者的行為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統治者應該少有干預,讓人民自然發展,而不是通過強制和恐嚇來管理。

        民眾之所以饑餓,是因為統治者征收的稅賦過重。民眾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統治者的干預過多。民眾之所以輕視生命,是因為統治者、權力階層在治理層面過于強調物質享受和奢華生活的示范。那些不以追求物質享受為目的的人,比那些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人更為賢明。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和脆弱的,而在死亡之后變得僵硬。

        同樣,萬物和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軟和脆弱的,但當它們死去時,就會變得干枯和脆弱。因此,可以說強直是死亡的特征,而柔曲是生命的象征。戰爭當中逞強多不能勝,最終會導致滅亡;樹木如果過于堅硬,就容易折斷。在自然界和社會中,那些看似強大和堅硬的事物往往處于較低的位置,而那些看似柔弱和靈活的事物則處于較高的位置。

        天道(自然的法則)就像拉弓射箭一樣,高的地方要壓低,低的地方要抬高;多余的部分要減少,不足的部分要補充。自然的法則是減少多余的部分來補充不足的部分。而人世間的法則卻恰恰相反,往往剝奪不足的人來滿足那些已經有余的人。誰能把多余的部分奉獻給天下呢?只有那些理解并遵循道的人。

        因此,圣人(智者)做事是利益大家卻不自恃顯擺,有了功勞卻不居功謀私,他們不愿意彰顯自己的賢能。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沒有什么堅硬強大的東西能夠勝過水,因為沒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弱者能夠勝過強者,柔者能夠勝過剛者,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卻沒有人能夠真正實踐。

        因此,圣人說:愿意承擔國家的恥辱,這樣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領袖;愿意承擔國家的不幸,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直、正確的話語聽起來似乎顛倒了常理。試圖用德行來解決怨恨可能并不總是有效,因為怨恨可能根深蒂固,難以完全消除。圣人不會強迫別人履行契約,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引導他人。

        有德的人會以寬容和理解來管理關系,而無德的人可能會采取嚴厲手段。天道不偏愛任何人,它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返璞歸真。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工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生命而不向遠方遷徒。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機會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到淳樸的自然狀態中去。國家治理的好會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飲食,漂亮華麗的衣服,安適穩定的住所,快樂的生活。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來。真實的話語不華麗,華麗的話語不真實。善良的人不爭辯,爭辯的人不善良。真正的智者不夸耀自己的知識,夸耀知識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圣人不積累財富,他們為他人服務,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們給予他人,自己反而擁有更多。天道的原則是利益萬物而不造成傷害;人道的原則是身體力行卻不進行爭斗。

    (全本完)


    《道德經》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都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如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潔,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遣。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敞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故善者,果而巳,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巳,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圣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也,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一扇門:人道之門

        何為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一針見血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道啊非常宏大,它不僅包羅萬事萬象,還包羅天地、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的總根源都是來源于一個總道、總根源。而人就是居其中之一,所以這個總道不是我們表面所認知的那樣局限。老子在道德經中明確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道為一個總門,總門包含種分門,自然之道,就是大道總門,天道、地道,人道為分門。因此身在人道之中,人是靠這一個大道本源的東西而生生不息,那就是“人德”,若沒有德,人就不講什么人倫道德了,把仁義、禮智信都丟棄了,那么人就不足以能安定和諧發展,對于人要具備的根源,就是品德修為,對于人道所具備的品德就是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

        只有孔子是在人道上講的最全面透徹的,孔子是專講人道的。而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人要修養出最高的德行,就是要向,天地、水和圣人去學習它們的高尚品德。

        有一句名言說:厚德載物,就是人要法地,學習大地的品德,大地能承載萬物,全是德行所致,你看大地也有地德,并沒有說你是個壞人我就拋棄你、不讓你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大地之德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包容人類萬物的的一切,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不離不棄,無分別差別心。

        老子還讓人們學習水的品德,水有七種品德,分別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引導我們學習水這種上善若水的高尚品德。

        所以人道之門的根源就在于人的品德修為,把品德修養好了自然就能進入大道總門,這就是為什么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要向天地、水和圣人學習,這是重中之重,是人道的根本。

    第二扇門:地道之門

        人類萬物生與大地之上,大地無私蘊育長養了萬物,大地為萬物提供了一切資源能量,才得以讓萬物生生不息的生長,大地是萬物之母,大地雖然不說話,不跟我們人類萬物交流,可是也會有顯相出“地德”出來!

        比如發生地震,火山爆發、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這些都是大地發出的警示,我們人類萬物缺失了人德,就會干出毀壞大地的生態環境,這都是人類萬物缺德了,才會干出這些事情來,這都是自己“作死”!

        大地受到傷害了,才反射出來的一種現象,警示人類萬物不要瞎搞了,不然就很危險。

        大地之德何其偉大,一切資源能量都提供給了人類萬物,而從不向人類萬物去索求什么回報,沒有抱怨,沒有發脾氣,沒有任何情緒,而是默默的沉受沉承載著,以一種無限宏大的愿力,包容與感化人類萬物,讓人類萬物與大地同存共道,地道與人道的關系密不可分,源自一體不可分割,奈何德行高低不同,才劃分地道、人道之別。

    第三道門:天道之門

        人類萬物生長在大地之上,表面上看離天很遠,其實天與我們人類萬物是非常親近的!

        你看天它到了要下雨的時候就下雨滋潤萬物,天氣氣候剛剛好,陽光溫度也剛剛好,冬天雖冷也不會說冷得把人凍死,熱也不會說把人熱死了,皆在人的承受范圍之中,所以沒有老天的天德,在大地之上也無法存活!

    天德何其偉大,每天東升西落循環復始的轉動,為大地與人類萬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能量,并沒有說老天因為不高興就十年八年不下雨、不升出太陽,睡覺去了,而是永遠孜孜不倦的守護著大地人類萬物,并沒有向大地萬物索求任何回報,更沒加以分別心來對待。

        天道之德就是當人類萬物的父親一樣,遠大又深遠無限、有著崇高的天德,無私奉獻于萬物,與萬物同源同生。可是人類萬物卻好像忘了上天之德,各種污染把大氣層都破壞了,近年來導致天氣反常,疫情爆發,各處天災不斷,這都是老天發出的警示,要人們好好反省了,今后該如何行正道正德了。

    第四道門:自然之門

        自然之門就是大道總門,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等于總道,可是自然無形無象,又無處不在,不所不能無所不有,不所不為,天地萬物都是自然下的產物。

        自然是天地萬物的總根總源,所以自然深藏于天地萬物之間,蘊育與長養了天地萬物,自然之德,根本就看不到,發覺不到它的存在。

        可在老子這位大智者看來,天地萬物能井然有序的運行,而且一切運行那么精妙絕倫,那么的完美精準,是有原因的,就連近代被公認最偉大的科家愛因斯坦,在晚年就感嘆道:宇宙萬物的運行都是被安排好了的,說明自然太偉大了,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都是自然所安排的法則!

        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認知到它的存在,關與自然法則,老子分析得最為透徹,把天地、人與萬物所呈現出來的現象都作了總結和歸納,比如有無相生,萬物負陰而抱望、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等等這些都是在闡述自然的運行法則,天和地,人與萬物莫不在其影響下運行發展的。

        自然之道與天地萬物緊密相連,那么肯定就存在自然之德,不然天地萬物沒有法則,胡亂而為就不能存活存在了。一切的功勞都是自然之德下的偉大神作,自然生養萬物長養萬物,運行萬物,其品德有多崇高,那是無法想象、無法用言語所能表達出來的,只能去體悟了。

        上面所述就是對于大道的簡單概括,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講的大道思想的核心所在,每個人的品德修為等級高低不高,思想境界就高低不同,認知大小就不相同,智慧大小就不相同,言行也就各不相同,這都是層次決定的。

         《道德經》中的開篇六個字就很好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只有一個總道,可總道下面有四道分門,表面上看肯定是有區別的,可實際上本沒有區別,都在四扇門里,可都來源于總門,最后還是要回到總道總門,這一個過程,就是在道中一場旅行。

    《道德經》的姊妹篇

        上個世紀末,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得了一批新出土的戰國楚簡(簡稱上博簡),其中有一篇道家佚書《恒先》,與強調大道無為的《道德經〉不同,《恒先》更強調萬物的自生自作,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

    一、《恒先》原文

    恒先無,有樸、靜、虛: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自厭,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昔]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虛靜,為一若寂,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氣是自生,恒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恒、氣之生,不獨有與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昏昏不寧,求其所生:異生異,畏生畏,韋生非,非生韋,依生依。求欲自復,復生之生行。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異生,因生其所欲。業業天地,紛紛而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無亂;有人焉有不善,亂出于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剛;先有圓,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長。天道既載,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恒、氣之生,因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法。智既而亡思不天。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無謂或;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謂言;名非名,無謂名;事非事,無謂事。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無事。與天之事,自作為事,甬以不可賡也。凡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學比焉。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舉天下之作,強者果天下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作甬有果與不果?兩者不法。舉天下之為也,無夜也,無與也,而能自為也。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天下之作也,無許恒,無非其所。舉天下之作也,無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得之?甬或失之?舉天下之名無有法者,與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慮?

    二、《恒先》白話譯文

        “恒”起初是“無”,它以“樸、靜、虛”的形式存在著,這種“樸、靜、虛”不是一般的“樸、靜、虛”,而是“大樸、大靜、大虛”。作為宇宙本原的“恒”安然自足,又不自我抑制,自然而然便有空域興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氣,有元氣于是有純有,有純有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復。

        起初未有天地,未有作行,靜止不生,虛靜空靈,渾然一體,似乎寂然不動,冥然無形,清靜混同,而未有光明,未有滋生。氣是自己自然生成的,作為宇宙本原的恒不會有目的地生出氣,氣是自己生成、自己作為的。作為宇宙本原的恒、氣在生成萬物之時,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域有恒在其中,此恒與生域者相同。宇宙本原混沌不寧,探求它所生成的事物:奇異的屬性生成奇異的事物,可畏的屬性生成可畏的事物,乖違的屬性生成乖違的事物,反常的屬性生成反常的事物,依順常道……萬物都想要返本歸真,返回本真的生長正道。元氣中的重濁之氣生成地,輕清之氣生成天。氣真是神妙莫測啊!陰陽二氣氤氳相生,二氣及其生成的萬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間。萬物雖然同出于一個宇宙本原,卻又成為具有不同性質的不同事物,于是產生了各自不同的需要。

        充滿創造活力和蓬勃生機的朗朗乾坤,天地陰陽二氣繽紛聚會,生成了豐富多彩的各種事物。起先只有美善,只有太平,沒有紛亂。有了人,有了私欲,有了出于私欲的人為干擾,于是世間萬物就有了不好的傾向,一切紛亂都是出于人為的干擾。先有中,于是有外;先有小,于是有大;先有柔,于是有剛;先有圓,于是有方;先有晦,于是有明;先有短,于是有長;……天道盡備萬物,只有作為混沌宇宙本原和萬物渾然一體的一仍然是一,只有返本之道仍然是返本之道。恒、氣生成萬物,遵循返回萬物本真需要的規律。昭昭天道,只有返本歸真之道永遠不會廢止。人的智慧一旦停止妄用,則其思想行為沒有不合于天道、通于神明的。

        純有出于空域,萬物出于純有,聲音出于萬物,語言出于聲音,名稱出于語言,萬事出于名稱。域不是域,就不要稱之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稱之為有;生不是生,就不要稱之為生;音不是音,就不要稱之為音;言不是言,就不要稱之為言;名不是名,就不要稱之為名;事不是事,就不要稱之為事。

        禮義制度當以利國利民為主要宗旨,而繁文縟節都是出于人為的造作,人為造作則會滋生人為事務,不造作就不會有那么多人為事務。輔助天地之事,自然而作乃可成事,故須順其自然而不可企圖更改自然之道。舉凡人為的語言名物,前人擬度天地萬物,姑妄言之,后人就加以效法,擇善而從之。全天下的名雖然都是虛有的,都是人為樹立的,但因為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約定俗成,所以這些名仍然不可隨意更改。舉凡天下之事,強者成就了天下的大事,就驕傲自大,不再能安然自若。事情豈有成與不成之分?成與不成兩者都自有其意義,都不會作廢。舉凡天下的作為,不是亦步亦趨模仿別人的,也不是別人賜予的,而是自生自為的。舉凡天下的事物都是相同的,其分內之事無不是反本歸真。天下一切事物,沒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全天下的事物,無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豈有或得或失之理?全天下的名沒有作廢的,只是名只輔佐天下的明王、明君、明士,豈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慮之理?

    【本文終】

    附錄

    馬王堆出土帛書版

    《道德經》全文

    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04道沖,而用之又弗fu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en呵,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 yue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i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08、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jiu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tua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di除玄覽,能毋疵ci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he,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11三十輻同一轂gu,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an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zao戶牖you,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馳騁畋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14視之而弗fu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名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jie,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jiao,其下不昧mei,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沌呵,其若樸;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16、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夫物蕓蕓,各復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you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18、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貞臣。

    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而寡欲,絕學無無憂。

    20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饗xiang于太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zhao,若嬰兒之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匱,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惚呵 其若海,恍呵 若無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吾獨欲異于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22、企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23、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24、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營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于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27、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lei,或培或隳hui,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dai。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于江海也。

    3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枉者壽也。

    34、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36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強,魚不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德經》

    38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 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 而以為天下正。其戒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輿?非也,故致數譽無譽(名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40、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如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1、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月內)。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can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7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you,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48、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將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xi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50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兕si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53、使我契有知,行于大道,唯以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蠆chaihui蛇弗蜇,攫jue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牡之會而朘zui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sha,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人多利器 而邦家滋昏,人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58其政悶悶,其民惇惇,其正察察,其民缺缺kuai。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i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 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64、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臺座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幾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65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 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69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 故不肖。若肖 細久矣,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 故能勇,儉 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zhang。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健之如以慈垣之。

    7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71、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72、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73、知不知,尚矣。不知之,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4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狹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xian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75、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6、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矣。

    77、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7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以兵則不勝,木強則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79、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8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 ,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81、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注:

    1、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距今為止最老的版本。

    2、部分帛書版補全文字參考河上公版本。

    3、請自行體驗心智(頭腦智慧)所得和心靈(靈性連接)所感。

    4、宇宙人生處世養身修心實證悟道覺醒,一書足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观看动漫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试看视频|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免费|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性男女做视频观看网站|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精品|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 国产97人人超碰CAO蜜芽PROM|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鲁鲁网亚洲站内射污|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丁香|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