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元你好, 我家孩子初中成績還挺好的,上高中以后明顯跟不上去了。而且偏科的問題很嚴重,本來他覺得物理很有意思,結果每次考試單科都是倒數,尤其是高二分科以后,偏科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了。 現在孩子非常痛苦,怎么努力成績都不見好轉,陷在選錯科目的自責中。我們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迷茫的高中生媽媽 “偏科”是大部分傳統學校的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孩子和家長會陷在成績和分數的怪圈里出不去,想要幫助孩子,首先得對“偏科”有正確的認識。跳出應試教育的語境,從人的發展角度去看待“偏科”,才能真正找到破局的關鍵。 ![]() “偏科”是正常的,孩子沒有問題 在上個月的文章《居然還有「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為什么“生病”的是教育,“吃藥”的卻是孩子?》和《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么好,我的孩子不是“學習的那塊料”?》中,我們就已經介紹了,人的能力有八個維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部分,有的擅長空間智能、數學智能,而有的則擅長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等。 同時,每個孩子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同,根據體驗方式和信息處理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學習方法可以分為集中型、發散型、同化型、順應型四個風格。我們最熟悉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屬于集中型學習風格。 ![]() ● 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如果把孩子的能力比作一個木桶的八塊木板,那么考試所要求的能力僅僅只是其中的兩塊。孩子明明有多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卻在以考試和成績為導向的教育體系中,被認為是“偏科”——是大人戴著有色眼鏡,只看到了學習成績這部分,忽略了其他能力,只要不符合大人和應試教育期待的孩子,都成了“偏科”。 青少年生命復元學習社區聯合創始人、課程設計師鄧豪分析道,在傳統學校里,我們本來追求的“全人發展”——“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只有“智”的部分是容易量化評估的,也就是考試打分,而剩下的四個方面,雖然有對應的課程,卻無法直觀地在孩子身上看到成果。 因此,無論是領導、老師還是家長,都會把目光放在容易出“教育成果”的“智”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幾個部分的發展和成長,也忽略了孩子更多的特長和優點。 尤其是中考高考,是以選拔為目的的考試,其要求比日常的檢驗式考試要求更高。對于不擅長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他們沒有走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而這成為了他們的“過錯”。 ![]() “偏科”的孩子也可以培養成材 “偏科”是人的常態,脫離出應試教育的語境,它根本不成為一個問題。 只要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偏科”的人完全可以成材:偏科的全紅嬋可以成為世界冠軍,偏科的姜萍可以成為數學天才。 鄧豪老師正在支持的三位孩子,在學校里也屬于“偏科”的孩子,如今他們已經脫離了應試教育環境,且都在各自的探索道路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點擊查看詳情:《休學后的我,完成職業探索中的第一個項目,順利賺到第一桶金!》 事實上,已經有中學把培養“偏科”的人當成教育目標了。 以加拿大安省為例,他們9-12年級的必修課分別是:8門、7門、2門,而選修科目,11年級有66門,12年級有78門。越到高年級,必修科目越少,選修科目越多。 ![]() ![]() ● 圖片來源:公眾號《往事與隨想》 78門課程包羅萬象,而且針對不同的出路都有相應的課程,無論是想考大學、考大專,學習藝術還是學一門技能畢業后直接工作,都有得選。 比起國內高中把刷題放在第一位,加拿大的高中不僅傳授知識,更在意幫助孩子探索自己喜歡什么和擅長什么,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試想中國高中畢業的孩子,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自我和未來的專業的?大部分孩子只是在根據學校、分數、就業情況、人云亦云的意見瞎選。 ![]() 家長該如何幫助陷入“偏科”困境的孩子? 了解孩子,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父母把對孩子的期望與外界的要求等同,他們看到了什么專業是穩定的、好賺錢的、有未來的,然而根本沒看到自己的孩子擅長什么、喜歡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甚至在外界的壓力和期待下,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為什么我們批判考研名師張雪峰?他可能很了解填報專業的技巧、職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的需求,但他一定不了解你的孩子。 而一旦接受了張雪峰的這套理論,更會強化家長對于未來職業的偏見,這才是真正扼殺了孩子,讓他們走上不擅長不喜歡的道路,讓本可以自由飛翔的孩子折翼。 大家都默認“考上大學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以后再說”。然而正是因為不知道要往哪里前進,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眼前的考試上,一旦考不好就完了。 鄧豪分享了進入職業創造階段的同學婷婷(化名)的例子:在尚未休學前,婷婷一直焦慮于自己沒有參加中考,沒有初中文憑,以后也拿不到高中文憑,好像人生的路就在這里斷掉了。當她陷入這種焦慮中時,外人不論怎么勸都沒有用。 直到她找到了未來想要從事的領域:藝術療愈,她才開始真正著手為那個目標做出努力。她發現自己可以通過成人自考拿到本科學歷,從而申請國外的研究生。 當確定了目標后,她才發現人生的路沒有堵死,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在朝著目標靠近,越走越踏實。 而且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要勇于嘗試、勇于犯錯,每一條走不通的路,都在幫孩子找到那個ta真正想要的目標。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學不好甚至厭惡某個科目,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復雜的:除了本身不擅長這個科目的學習外,也有可能是老師的講課方式讓孩子不喜歡,甚至可能因為厭惡老師從而對學科產生消極情緒。 孩子往往無法分辨自己消極的情緒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厘清這部分,從而更好地對癥下藥,解決孩子的難題。 ![]() 本文專業支持 鄧豪 ![]() . 主編/屈華 執行主編/言心 撰文/一舟 視覺/日敦社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