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我們每個人也會存在一些缺點。這些缺點,可能是對自己的外形不滿意,也可能是性格中的粗心等特點。其中,有些缺點已經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讓我們難以忽視它們的存在,從而陷入焦慮之中。如果你觀察周圍厲害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從不為自身的劣勢而感到焦慮和內耗,而是努力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鯊魚效應”,揭示了強者如何克服自己的弱點。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因為有鰾才能自在地在水中隨意沉浮。當鰾內充滿空氣時,魚類就能上浮。反之,當鰾內釋放空氣時,魚類就下沉。但是,作為海洋一霸的鯊魚卻沒有鰾。為了能使自己能夠自如地在海洋中沉浮,鯊魚就不斷地努力游動,身體肌肉越來越強,最終成為海洋的霸主。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鯊魚效應”,只要通過努力,先天的劣勢也會變為優勢。其實,弱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在對自身弱點的焦慮中。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當我們看到網絡上“完美”的人設時,總會不自覺地陷入焦慮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想:為什么我不像TA一樣漂亮?為什么我不像TA一樣優秀?為什么我這么多的缺點?這時候,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陷入自我懷疑之中,然后變得自卑。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網絡上只是經過包裝之后的“人設”。直面自己的劣勢,意味著不自我欺騙和自我否定,是非常勇敢的一個行為。其實,再完美的人,也需要一點弱點,人們才會喜歡他。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了出丑效應(The pratfall effect),指的是聰明的人無意中犯的錯,反而會讓大家更喜愛他。 當我們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時,往往會由于對方的過于聰明而產生自卑或不安的心理。
但如果對方在不經意間犯了一個錯,我們就會想“原來這么聰明的人也會犯錯啊”,從而減輕我們的心理負擔。這是由于,太過完美的事物會讓人有距離感,而世界完美的事物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們不簡單的以優缺點來看待一件事,就會發現優點和缺點其實是一件事物的正反面,它們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正如詩人東羅馬帝國詩人魯米所說的那樣,“走出對與錯的觀念,有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兒相會。” 因此,弱點并不可怕,也更不用為此而焦慮。  如果看完上文,你仍然為自己的缺點而焦慮,不妨再看一個小故事。有這樣一個治愈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蘋果的缺口就是每個人的缺點。而有些蘋果過于芳香迷人,因此上帝便忍不住咬了一大口。那些劣勢更大的人類,只不過是芳香到連上帝都忍不住的迷人蘋果。意思是,當我們選擇適合自己或者適應當下社會的方向時,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與自己和當下社會背道而馳,就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很難取得成就。比如,鳥擅長飛翔,魚擅長游泳。如果讓鳥去游泳,讓魚去飛翔,它們到死也學不會。也就是說,在我們決定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認清自己的長處,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下去。指的是用木桶裝水時,如果木桶的木板長短不一,那么決定這個木桶能裝多少水的,是那條最短的木板。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決定我們成就高度的,恰恰是“長板效應”。
“長板效應”指的是,在個人或企業的發展中,其天花板是由長處決定的,而非短處 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人的九種智力理論,其中最基本的兩個是言語和數理智力, 其余分別是視覺空間、音樂節奏、運動、社交、自我反省、自然觀察和存在智力。
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都分布不均,因此,找出自己的擅長做的事非常重要。當我們接受自己的弱點,并且認清自己的長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付出所有的努力去強化我們的長處。一件微小的事情,經過每天的努力,也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如果你每天將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經過日復一日地努力之后,就會成為理想中優秀的自己。哲學家泰勒斯曾表示,人生是一段需要不斷探索的旅途。 他認為,人生不應當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而是在不斷努力追尋自己目標的過程中,實現生命的升華。
泰勒斯哲學也因此與傳統哲學有所不同,他更強調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我們總會把努力看成一件非常高大上的行為,實際上,早起10分鐘、跑步1公里等小事也可以成為努力的起點。其實,努力并非能保證有一個完美的結果,而是能讓自己少一點遺憾。當我們回憶時,感到遺憾的并非是我們做了什么,而是我們沒做什么。就算沒有得到完美的結果,但起碼得到了一個意志更加堅定、更加自律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