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以下是深度解讀: 1. 養氣忘言守:修行者首先要養氣,而養氣的關鍵在于“忘言守一”。這里的“忘言”指的是讓內心保持安靜,不被過多的言語和雜念所干擾,這樣氣才不會散失。“守一”則是專注于一處,保持心神的凝聚,達到一種靜定的狀態。 2. 降心為不為:凡人的心總是動蕩不安,修行之人想要讓心入靜,就要學會制伏自己的雙眼。因為眼睛是心的門戶,通過垂簾塞兌(即半閉雙眼,收斂心神),可以減少外界對內心的干擾。對待一切事物,要以心為劍,斬斷對無益之事的貪著,做到“為不為”,也就是看似在做事,但內心保持不為所動的狀態。 3. 動靜知宗祖:“動靜”代表著陰陽的變化。“宗祖”指的是生命的根源,也就是在父母未生之前的那個先天狀態。在修煉中,要能夠體悟到陰陽的變化,調和真氣,使真元得以安定。當呼吸之間能夠與天地之氣相連接,達到一種先天的境界,就找到了動靜的根源。 4. 無事更尋誰:如果能夠做到養氣忘言守,降伏身心,讓神回歸到氣穴之中,意念專注于規矩之中(這里的“規中”可以理解為身體的某個關鍵部位或一種特定的狀態),達到神氣合一的境界,那么就已經找到了修行的關鍵,無需再去尋找其他的方法。 5.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此道是真常之道,但在應對事物時容易陷入昏迷(迷失本性),所以在接觸事物時不能被塵世間的瑣事所迷惑。既要能夠應對外界的事物,又要保持內心的清醒,做到事來則應,事去不留,保持真性的清靜,讓元神得以凝結。 6.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如果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那么本性自然能夠安住。本性安住之后,身體內的先天之氣就會自然回歸。通過煉精(身不動)、煉氣(心不動)、煉神(念不動)的過程,使精氣神三者相互交融,元氣就會逐漸恢復。 7.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當修行者不被塵世之事所迷惑,氣自然會回歸。此時,陰陽二氣會在中宮(身體的某個部位,通常指丹田)升降,相互配合,就像在丹鼎中煉丹一樣。當腎中的陽氣上沖心府,陰陽相互融合,就會結成丹質。這里的“壺中配坎離”指的是在身體內實現陰陽的平衡和交融。 8.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在修煉的過程中,陰陽會不斷地相互轉化和反復。當達到一定的境界時,會有一種如同雷聲普化的感覺,這是體內能量發生變化的一種表現。此時,身體會產生各種奇妙的感覺,如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等。 9. 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當修煉到一定程度時,會有一種清氣上升至頭頂的感覺,就像白云朝頂一樣。同時,體內的精華會化為甘露,灑遍全身,滋潤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這里的“須彌”可以理解為整個身體或整個宇宙。 10.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此時,修行者體內的氣不斷循環,就像飲用長生酒一樣,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這種美妙的感覺只有自己能夠體會,外人是難以知曉的。 11.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當功夫達到一定境界時,耳朵會聽到一種仙樂之音,就像在聽無弦之琴彈奏的樂曲一樣。同時,內心會變得明亮,能夠通達造化的奧秘,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深刻的理解。 12.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這二十句話是呂洞賓的真傳口訣,是修行的階梯。如果能夠領悟并踐行這些口訣,就能夠登上修行的巔峰,實現生命的升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