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廣袤天地里,中醫與書法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一張小小的書法名家書寫的中醫方案尺牘,竟巧妙地將充滿人文精神的中醫藥學與高雅的書法藝術緊緊相連,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文化之旅。先看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雖只是短短 15 字的行草書短札,卻行筆流暢舒展,結體妍美質樸。其筆跡轉折清晰、起落分明、氣脈相連,盡顯王獻之 “極草縱之致”,變通古法的高超書法造詣,在這尺牘之中,仿佛能看到古人對藥效的探討與交流。《新婦地黃湯帖》作為王獻之的草書作品,現存唐人摹本也備受珍視。地黃湯這一中醫方劑因帖而被更多人知曉,歷代著名叢帖多有摹刻,足見其在書法與中醫文化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張旭的《肚痛帖》,寥寥數語描述肚痛及應對之策,字雖不多卻功力盡顯。運筆抑揚頓挫,筆法輕重有別,字間牽絲連帶干凈利落,章法布局精妙,堪稱書法與中醫生活場景結合的典范。楊凝式的《夏熱帖》,因天氣炎熱送僧人消夏飲料并以書法問候。其書法兼取顏真卿、柳公權筆法,體勢雄奇險崛,運筆爽利挺拔,是草書佳作,也體現了書法在人際交往與中醫養生關懷中的作用。蔡襄的《腳氣帖》,信札內容關乎自身腳氣病癥。觀其字似春風拂面,妍麗溫雅,展示出蔡襄書法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看到書法在記錄中醫病癥與生活感悟方面的意義。傅山集中醫與書法之大成,而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馬一浮等也旁通醫術。他們的藥方手跡各有千秋,或世間僅存,或彰顯多學養融合。就連純粹的中醫如紹興名醫楊森茂、海鹽名醫任小田等,其藥方字跡精美,無意成書法小品,令人贊嘆。這些名醫處方,多以行楷書為主,美觀大方且清晰易讀。背后是無數次的書寫實踐,是醫德修養的沉淀。如施今墨先生精準判斷病癥,以獨特醫術救人,體現出中醫的智慧與境界。中醫與書法相通之處在于境界的開悟,在這些藥方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字與藥方,更是文化的傳承與醫者的慈悲心懷。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特而珍貴的寶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入探究與傳承弘揚。一張書法名家書寫的小小的中醫方案尺牘將具有人文精神的中醫藥學與書法藝術聯系起來。我們一起來欣賞: 1.王獻之《鴨頭丸》 
此帖系唐代摹本,行草書2行15字,內容為王獻之寫給親朋的短札,內容為:“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贝颂笾乱庾R是有人服用過鴨頭丸,但是效果甚微,于是告訴了王獻之,王獻之服用這藥丸之后,果然如別人所說,所以回信求教。 王獻之《鴨頭丸帖》行筆流暢舒展,結體妍美質樸,筆跡轉折清晰、起落分明、氣脈相連,系王獻之“極草縱之致”,變通古法,于神馳之際寄興于萬象、潛心于筆端而真趣流露的書法杰作。 2.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東晉王獻之《地黃湯帖》,又名《新婦帖》,縱25.3厘米,橫24.0厘米,系王獻之的草書作品,現存墨跡是唐人摹本,晚清時期流入日本,現藏于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此帖在《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館法帖》等歷代著名叢帖中多有摹刻,受到廣大學書者的重視。地黃湯乃一中醫方劑。 3.張旭《肚痛帖》 
此帖內容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 張旭的《肚疼帖》是他存世的代表作,字雖不多,但足見功力。運筆抑揚頓挫,起收有度;筆法分明,輕重有別;字間牽絲連帶,又干凈利落;點線優美,圓潤流暢;字勢舒展奔放,但不失規矩;章法布局絲絲入扣,天趣妙成。 4.楊凝式《夏熱帖》 
《夏熱帖》是楊凝式寫的一封信札。內容大致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 此帖是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書法兼取唐顏真卿、柳公權筆法,體勢雄奇險崛,運筆爽利挺拔,《神仙起居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楊凝式書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5.蔡襄《腳氣帖》 
《腳氣帖》是一封信札,內容為:“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蔡襄書法在其生前就已備受時人推崇,極負盛譽。最推崇蔡襄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觀蔡襄《腳氣帖》,似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的氣息,給人以溫和愉悅的美感。 這幾幅作品將書法藝術和中醫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在欣賞書法之美的同時為我們研究中醫藥方提供了文獻資料。 在傳統文化里,很多事與中醫相通, 書法便是其中之一。 集中醫與書法之大成者, 傅山為古今第一, 他是醫生里寫字最好的, 是書法家里看病最強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 書家中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 以及國學大師馬一浮,也都旁通醫術, 他們親手開的方子, 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 陸維釗先生的藥方手跡 世間僅此一件,極為難得; 馬一浮先生精通多門學問, 看病自然也在行; 諸樂三先生以書畫名世, 而他本人就是中醫科班出身的。 
你也許會說, 這幾位本就是書法家,寫得當然不差, 別著急,下面咱看看 純粹的中醫寫的藥方如何—— 



以上幾張,都是清至近代, 各地名醫的親筆藥方。 乍看來,根本判斷不出哪些是書家字, 哪些是醫家字。 精美的花箋,娟秀的字跡, 配以實用的處方,藥材間的留白, 篆刻的提示語,雖無意安排, 卻成了章法多變的書法小品, 著實耐看。 由此我想,擅長突破書法圖式的傅山, 其靈感是否來自于開藥方的經驗呢? 下面來看清代、民國時期幾位 名老中醫的處方▼ 



這些名醫雖不以書法名世, 但我們不能不對他們的“書作” 肅然起敬。 他們的書寫很隨意, 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 不求書卷氣而自得書卷氣,這些, 都是很多書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 書卷氣其實不是寫來,而是修來的。 在這些藥方的背后, 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 挽救了多少患者, 寫得多了,修養到了, 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下面來看浙江、北京、四川、江蘇、 河南等地的名醫處方▼ 



中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 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須開悟。 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向上走了。 名醫和庸醫的差別,其實就在細節。 有個故事,講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 說有個小伙子腹脹,不排泄, 幾個醫生開方子都是瀉藥, 但他就是喝了不瀉,命在旦夕。 最后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脈, 開了兩服補藥,小伙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問施今墨, 他上火為啥瀉藥不靈,補藥見效? 施今墨說,他的火是體虛導致的, 越瀉越虛,一補就好。 單這一手,就夠很多人學一輩子了。 所以今天有人炮轟中醫不是科學, 余秋雨出來說了句像樣的話: 中醫當然不是科學,它是哲學! 




透過藥方,我們看到這些名醫都有 良好的書法功底, 而且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 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清晰易讀。 藥方可以拿去,可醫術拿不去, 慈悲心拿不去, 隨機應變的本領拿不去。 所以,對那些 慈悲為懷、妙手回春的國手, 老百姓向來都會 恭恭敬敬地尊一句: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