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逍遙哥 “茶之圣地”,是人類茶史上很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本文將從定義、源起、歷史地位、歷史背景、物質基礎、非物質文化基礎及國際影響力等多方面進行論述,以建立符合史實的、充分的和堅實的基礎理論體系。 茶之圣地,是世界茶文化的無上瑰寶。讓我們一起,去探索這個深邃迷人的神奇茶文化寶藏。 1、茶之圣地的定義、形成、源起和內外圈層結構圖。 中國西南,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古代巴蜀,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而浙江湖州,則是全球茶文化的圣地。 茶之圣地,指茶界圣地、全球茶文化圣地。這是以華夏道釋儒文化為基礎,以唐代時期的《茶經》、茶學、茶道三者的共同誕生地為核心,在唐代吳興形成的千古不朽的茶文化圣地,也是全球飲茶者所向往的崇敬之地與朝圣之地。 “茶之圣地”的形成標志有兩個:一是陸羽《茶經》的誕生,二是皎然關于茶道的理念與創始表達。其源起時間坐標為公元780年,源起地理坐標為湖州杼山。 ![]() ![]() 湖州,是唐代陸羽《茶經》的誕生地。作為天下第一茶書,《茶經》為世界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無以倫比的深厚底蘊。從約公元760年撰寫《茶經》初稿開始,陸羽在湖州妙喜寺、苕溪草堂、青塘別業三地隱居著經,直到780年才完成《茶經》終稿,成為世界茶學的奠基者與開創者 湖州,是人類茶學的誕生地,也是茶學的起源。自唐代陸羽著經,人類茶事便有了秩序,也正式推開了茶學的大門;推動道釋儒文化全面融入茶文化之中,使得茶文化步入華夏主流文化層面,并因此影響世界一千多年。在陸羽《茶經》定義了茶人的基因與氣質的同時,奠基了茶學的師范與傳播的規范,為人類立下不朽功勛。 湖州,是人類茶道的誕生地。自葛玄、支遁等人在早期探索出雛形的茶道思想之后,唐朝皎然與陸羽一道開創了茶道思想體系,開啟了以茶問道的神奇之旅。因此,兩人也成為人類茶道思想哲學的核心創始者。兩人在哲學與美學領域所作出的創造性探索,至今引領著茶人探尋不休。 ![]() 江南,是世界茶文化的皇冠。而湖州,則是這顆皇冠上的明珠。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龐大茶葉需求,而巴蜀茶葉供應不足,本地化種植茶葉日益增多,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子在江南的高度聚集及交流,使得逐漸形成吳興中心,其以生產為主,并逐步形成雛形茶文化中心,呈現超越成都中心之勢。這也是唐代茶文化繁榮和陸羽《茶經》誕生的堅實基礎。 以東漢、三國時期的江南茶祖葛玄為代表,葛洪、陶淵明、謝安、山謙之、陶弘景、支遁、謝靈運、王羲之、陸納、桓溫、齊武帝、鮑令暉等人引領與開啟了早期江南茶文化的探索進程。 到了唐朝,延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吳興中心,加上陸羽《茶經》橫空出世,從而成為史上最為著名的唐代茶文化中心——湖州中心。在唐朝這個恢弘無畏的偉大時代,江南一舉登頂茶文化巔峰,創造出無以倫比的茶之風華:茶學開山立派,茶道哲學鏈接自然,茶美學沁入東方審美殿堂,茶宴走入主流文化舞臺等等。這個過程中,陸羽、皎然、顏真卿等人居功至偉。 ![]() 江南,在唐代茶文化中獨占鰲頭,成為絕對的主角。江南的茶產量占全球茶產量的50%以上(7-9世紀全球茶葉主產區之一),衍生出當時全球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7-9世紀全球最大的茶葉市場:浮梁茶葉交易市場);茶文學極具創造力地一舉占據山頂的凌云之位。 自漢代以來開始向外傳播的茶葉,在唐代突然狂飆突進地加速傳播。而正式向外傳播茶文化,更是肇始于唐代。江南,超越長安與蜀都,成為唐代茶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影響世界一千多年。江南,推動煎茶法成為亞洲公認的主流飲茶方式,極大地推動茶文化的亞洲化。 唐代的著名江南茶人有陸羽、皎然、顏真卿、白居易、裴汶、貫休、齊己、顧況、溫庭筠、元稹、皇甫冉、皇甫曾、張志和、錢起、靈一、韋應物、李冶、皮日休、王維、劉禹錫、陸龜蒙等人。而他們,推動著茶文化走入人類的精神世界,走入華夏乃至東方主流文化的殿堂,使茶學成為人類雅學。 ![]() 唐代時期的文化大融合,為湖州成為茶之圣地提供了獨特的歷史機遇。一是華夏道釋儒文化的大融合。二是茶與主流文化的全面交融,使得茶文化在唐朝成為主流文化的組成部分。三是江南承接了華夏茶文化的主脈,替代巴蜀成為了華夏茶文化的中心。 首先是道釋儒大融合的歷史背景。華夏道釋儒文化自魏晉時期開啟了融合的進程,卻是在唐朝完成了大融合,這是重要的歷史趨勢與歷史背景,使得唐朝茶人士子多是道釋儒三者兼修,使得茶道思想哲學得以誕生在唐朝,使得茶美學得以誕生于唐朝的美學意境之中。 茶與主流文化的全面交融于江南。茶,誕生于中國西南。自秦入蜀后,漢朝時期的茶與主流文化開始融合。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遍及江南。恰恰到了唐朝時期,茶與主流文化在江南完成了全面交融。從此,茶文化成為了華夏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 唐朝時期的江南,替代巴蜀成為了華夏茶文化的中心。偉大的春秋戰國時期,種下了精神種子,在魏晉南北朝的劇變時刻,產生了令人驚嘆的奇幻融合。文化之花開始盛放,自然之韻滲入靈魂。得益于這個堪稱人類文化奇觀的時代,茶文化汲取了無數年的文化滋養與自然啟迪,得以微開輕綻于溫潤的江南空氣中。 當巍峨的大唐氣韻開始彌漫天宇,浩瀚無匹的豪氣也充盈唐人的胸腔。江南,在此期間承接了華夏茶文化的主脈,一舉形成了恢弘的江南茶文化中心。茶之花,從此盛開于人間。茶文化,從此盛放于江南。 ![]() 唐朝時期江南茶業、茶事與茶文化的飛速發展,為湖州奠定了厚實的物質文化基礎,包括江南茶產業、《茶經》煎茶法、大唐貢茶院、境會亭茶宴、紫筍貢茶、杼山、三癸亭、苕溪草堂、青塘別業、清明宴、西塞山等等。 唐朝江南的茶產量占全球茶產量的50%以上,為江南的茶文化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而湖州,正是當時江南茶文化的匯聚之所。 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的湖州貢茶園傳統,為湖州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記》記載:“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一是誕生御茶園,確認了浙江湖州地區種茶、飲茶的普及程度。烏程就是后來唐代顧渚茶的產地。二是確認了當時皇室對茶的認可程度,以及皇室飲茶的習慣。 同時,《吳興記》又記載:“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這是“茶宴”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南朝宋采制貢茶茶宴的正式記載,也是以后唐朝境會亭茶宴的雛形。 公元770年,大唐貢茶院在南朝宋御茶園的基礎上擴張設立,這是歷史上的首次大型官焙貢茶基地,對全球茶文化的影響極為廣袤與深遠,也給湖州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由大唐貢茶院成立而帶來了一系列的重要變化,譬如因為采制貢茶促使產生了大型官方境會亭茶宴,所進貢的紫筍茶成為唐朝第一名茶(蒙頂貢茶更早,但是產量太低,使得在唐朝的影響力遠不如紫筍茶),促使清明宴蜚聲海內外等等。 而唐朝陸羽煎茶法,就是從湖州傳至大唐乃至整個東方。 ![]() ![]() 唐朝江南的茶文化發展,為湖州成為茶之圣地奠定了堅實的非物質文化基礎。尤其是形成了江南茶文化中心,使江南踏上了世界茶文化的巔峰。而湖州,毫無疑問是唐朝江南茶文化的中心,至今閃耀著無比燦爛的光芒。 唐朝的吳興(今湖州),也因陸羽著經、皎然論道、顏公編典、煎茶法、紫筍貢茶文化、大唐貢茶院文化、境會亭茶宴文化等等,成為大唐茶人心中的星光熠熠之所。此后,也引得無數茶人向往不已、追逐不絕。 江南茶文化中心,指的是人類茶史上形成的以江南地區為核心的茶文化中心,代表著華夏魏晉、隋唐、宋代及明代時期的全球茶文化中心;代表著公元3世紀到17世紀的全球茶文化高峰,具有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影響力,以及無以倫比的歷史貢獻。 世界四大茶文化中心
![]() ![]() 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古代茶文學之中以唐人最具創造力,其作品恢弘精彩,彪炳千古。唐人作品中,蘊含了道釋儒三者兼修的深邃,蘊含了自然和哲學的探索,極具審美意識,意境尤其超然。 而湖州,正是唐朝茶文化的中心,也是唐朝江南茶文化的核心。 ![]() 在茶之圣地的引領下,從湖州到環太湖茶文化圈,再到整個江南,逐步擴散形成了江南茶文化圈。從中唐到明朝中晚期,從湖州到整個江南,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傳承與傳播體系,并由此逐步向國內其它地區和國外傳播出去。從此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高度,也奠定了世界茶文化的格局。 首先是湖州茶文化圈。定鼎形成于8世紀下半葉的湖州茶文化圈,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創造力的茶文化區域,也是唐代茶文化的引領者,更是當時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同時,開啟了茶文化正式傳播東方的征程。 再者是環太湖茶文化圈。以“杭州、湖州、蘇州”三地為中心的環太湖茶文化圈。約形成于12世紀上半葉、鼎盛于明朝中晚期的環太湖茶文化圈,不僅執柄中國茶文化圈,更是開始全面輻射日韓等地。 第三則是江南茶文化圈。茶樹早已在唐代之前就繁衍密布江南各地,飲茶之風也早已蜚聲江南,但是形成茶文化圈卻并不容易。唐代時期,是以湖州為主要茶文化傳播源的;而到了南宋,則是以杭州為主要茶文化傳播源的;再到明朝中晚期,則是以環太湖地區(含杭州)為主要茶文化傳播源的。 “湖州”——“杭州、湖州、蘇州”——“江南”,從而使得江南一躍成為中國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的引領者。 ![]() 英國著名人類學教授、英國科學院與歐洲科學院院士——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里曾說到:“在唐朝時期,飲茶習慣傳入大多數中國省份,它的普及程度因公元8世紀出版的第一部茶葉專著,即陸羽的《茶經》而更上一層樓。《茶經》描述了茶葉生產和消費的每個階段的核心,在隨后的一千年里,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被廣大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奉為經典。”([英]艾倫·麥克法蘭、艾麗斯·麥克法蘭 著,扈喜林 譯,周重林 校,《綠色黃金:茶葉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 唐朝陸羽《茶經》,成為天下第一茶書,具有無以倫比的國際影響力;這是毫無爭議的,也是世界公認的偉大成就。 江南,唐朝時期的陸羽《茶經》和盧仝《七碗茶歌》傳播東方,影響極為深遠。可惜海外各地在唐朝時期,茶葉供應稀少,僅限于貴族階層傳播,無法傳播到普羅大眾。而到宋朝時期,徑山寺與天臺諸寺等主要傳播源,將茶文化傳播日韓,也是影響非凡,至今猶存。 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江南的飲茶之風,就沒有湖州成為唐朝茶文化中心的機遇。而沒有唐朝湖州的茶文化中心地位,也就沒有宋明時期江南茶文化的極度繁盛。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竹內實曾經前往湖州尋訪陸羽遺跡,感嘆地說到:“陸羽曾經在湖州撰著《茶經》,這使人們都知道中國的湖州。” 湖州,是陸羽著經之地,自然也具有非凡的文化吸引力。但是現在缺失的,恰恰是把茶之圣地體系告知天下,從而將《茶經》的國際影響力,轉化到湖州這個“茶之圣地”來。 ![]() 陸羽《茶經》影響海外最深的是日韓,隨后逐漸延伸輻射到西方世界。 在陸羽《茶經》風行大唐各地之后,也傳播到了日本。由此,引發了日本的第一次茶文化高峰期,史稱“弘仁茶風”。弘仁茶風,是以日本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茶文化與煎茶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完全參照《茶經》的。嵯峨天皇之妃——惟良氏所作的《和出云巨太守茶歌》,就明確地表達了《茶經》對日本弘仁茶風的重大影響。 唐代陸羽《茶經》奠定了日本茶道哲學的根基,也奠定了日本核心文化體系的重要根基。日本著名花道藝術家、嵯峨御流的掌門人、日本插花藝術協會理事——吉田泰巳,在《花道的美學》里清晰的談到:“日本茶道的基本理論則是中國陸羽所著的《茶經》。……陸羽的影響不僅限于日本茶道,對于插花、日本料理等日本人在世界上引以為豪的日本文化來說,影響也非常大。……中國的陸羽創造了日本的美。” 近現代最偉大的茶道思想家之一、日本茶道宗師——岡倉天心在其經典著作《茶之心》里極其崇拜地談到:“盛唐的宏大氣象將茶從粗糙的原始狀態中解放出來,引領它進入精神領域。8世紀中葉,茶道的鼻祖陸羽出現。生于儒釋道互融共生的時代,在泛神論的象征主義影響下,一沙一世界的哲學啟迪了人們的心智,陸羽也以詩人般的敏銳眼光在茶事中感悟到存在于世間萬物的和諧與秩序。在有名的《茶經》(茶之圣典)中,陸羽創立了茶道,由此陸羽也被中國茶商奉為'茶圣’。” ![]() 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里也表達了自己對陸羽的崇敬:“陸羽著第一部完全關于茶葉之書籍《茶經》,于是在當時中國農學家以及世界有關事業者,俱受其惠……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