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一直覺得: 我們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鏡子,不斷反思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我寫文,是為了分享自己認同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 幸運的是,我的文字被人看見了,讓我能帶著自己的思想和孩子共同成長,和一小撮有追求的人一路前行。 我曾反復思考過什么才是真正的聰明。 “為什么很多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后卻變得很平庸?” 或者我們經常聽到的老師對中等孩子的評價:“你家孩子挺聰明,就是心思不放到學習上。” 這是因為大部分父母理解的聰明是:調皮,機靈,能言善辯; 但我認為真正的聰明是:專注力強,思維縝密,自律,有目標。 這也是我很多文章中所提及的重點育兒方向。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需要“精心的澆灌”才能茁壯成長。 要想“澆灌”的恰到好處,就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特性。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講了10歲前孩子大腦發育的三個黃金期,很多媽媽都意識到: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養育重點。 今天呢,我們繼續往下講——影響孩子一生的“黃金九年”。 ![]() 9-11歲:抓習慣 教書的時間里,帶過2輪六年級,看到了太多六年級學生的不同成長狀態,也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學習知識,比較用心; 學習習慣,一言難盡。 對于學習知識,隨著年級的提升,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都有著顯著提升。 但對于學習習慣,我只能一聲長嘆: 水杯忘帶去,作業記錄本忘帶回 書包像雜貨鋪,書桌似破爛攤兒 各種狀況,此起彼伏。。。 其實,和很多媽媽交流過,大家都知道: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在小學,但具體怎么實踐,還是懵懵懂懂。 尤其是,很多父母直接忽略了9-11歲,這個強化習慣的最重要時期。
但是,談到好習慣養成,就會涉及到學習林林種種的細節。 想面面俱到?談何容易! 不知道具體怎樣做的父母,可以看看我總結出的習慣養成步驟,囊括了5大學習習慣: 1、寫作業習慣 戶外放松半小時——做好提前準備(上廁所、喝水收拾課桌等)——查看作業記錄本——進入寫作業狀態
專心聽講——大膽發言——不會的,下課求助老師和同學(不把問題帶回家) 3、整理習慣 物品管理(看管好自己的書本、筆等學習工具)——整理筆袋——整理書包——整理學習桌 4、時間管理習慣 培養時間觀念——制作學習計劃(高級能力,最開始需要媽媽輔助) 5、運動習慣 每天運動(跳繩、跑步、踢球等)——保護自己(愛護身體、注意安全)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養娃不僅是要抓成績,更是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要知道,陪娃的最終目的是不用陪,孩子也能自主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的時間。 ![]() ![]() 12-14歲:多陪伴 對很多家長來說,不管自家娃多大,一提到青春期,就有股莫名的恐懼: “厭學、抑郁、早戀、叛逆、不與父母溝通,動不動就離家出走……” 有人稱這段時間為“仇親期”,一般持續2~3年。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是因為孩子對我們“愛而不得,進而生恨。” 說白了,就是你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也就是愛不匹配。 比如,你認為薯條沒營養,家里做的菜更健康;白色的不耐臟,黑色更好洗…… 很多家長只是在關心自己想要的,如作業寫完了沒,錯題整理好了沒,單詞背了沒有。 對于我們認為'沒用”的事情,就會選擇性地忽視或批評:“別沒事瞎琢磨了,小小年紀有啥焦慮的,就是矯情!” 孩子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失望和被忽略、傷害,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愛,就會備受委屈,進而進入偏執的狀態。 建議父母做好這三點,和孩子平穩度過“難熬的青春期”。 第一,觀察孩子日常行為,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游戲選擇,學習方式等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不樂意和父母溝通,覺得自己想干點啥,家長就出來“攪局”,會覺得掃興。 我們可以主動與孩子多交流,詢問他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與孩子進行真誠的對話,慢慢鼓勵孩子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觀察孩子情緒變化,給予情感支持 學會尊重孩子的情感表達,不輕易評判或嘲笑他們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的出現一定有原因,無論是厭學情緒,還是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找到情緒產生的根源,積極的去應對和解決。 能夠控制情緒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應該教會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 第三,家長要學些心理學知識,了解自己孩子的類型 比如,家里有高敏感性孩子,學習悟性高,接受度高,思考問題很深入。 低壓力環境下像小學時期會表現很好,到了高壓力環境后就會內耗,會走神,會發呆! 這樣的孩子不需要過多“大吼大叫”,他們犯錯后自己會反思,冷靜下來會換位思考。 那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多運動釋放壓力,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 15-17歲:懂放手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些悲劇。 ![]() 很多媽媽辛辛苦苦養孩子十幾年,只養出了一個“白眼狼”,一個不想多看一眼的“仇人”。 是啊,現在看著軟糯的小可愛,你罵一句都會嚇哭的孩子,有可能會長成你完全不認識的樣子。 關鍵是,大部分家長都不明白為啥會這樣——明明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啊。 越想越氣,最后只能歸因于生了個“天生的討債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