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專家,各位同仁: 今天,我們聚在這里探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剛才發言的不是博導,就是博士,我是普師,(相當于高中學歷)。畢業于基礎教育,服務于基礎教育。剛才,幾位高校的教授說得非常好,陳鋒院長說要“要把人的自我認知從小我變成大我”,朱曉宏院長提出要“激活人的內驅力”,陳東院長提出要“發揮思政張力”……這些都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康莊大道。作為基礎教育的老兵,我就借用我的名字,談一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我叫侯保成,名者命也。我的名字就是我的天命。“保成”兩個字有四個層級:保險成功、保證成才、保佑成長、保護成人。成才、成功是高等教育的事情,基礎教育不要搶戲,要立足基礎做好本分,不求每個孩子都成功成才,但是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成長、成人。保佑成長、保護成人,這才是基礎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今天,我談兩個問題:1. 什么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根?2. 如何從根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什么是創新人才?“創”左邊是立刀,表示要打開。打開什么呢?無中生有,從0到1就是創。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我們要幫學生打開四新: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新”的意思是生長。生長“一心五力”。“一心”是好奇心,“五力”是:想象力;創造力;抗逆力;自我學習和探究能力;崇高的志向、良好的習慣、合作的意識和共處能力。 什么是拔尖創新人才?“拔”左邊是提手,右下的“又”也是手。意思是,拔的時候,上邊有人接應,下邊有人托舉,這樣才不至于拔苗助長。用到人才培養,就是要大中小幼一體化培養,“共守一道渠,種好責任田”。“尖”這個字讓人想到尖尖的竹筍。竹筍破土的時候啟動瘋狂生長模式,每天可以生長5-10厘米。但是,在破土前的整整六年,竹筍一直在地上默默長根,其出土后的勢如破竹,來自六年來的積攢能量。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這是毛竹強大的內驅力。毛竹如此,人何嘗不是如此? 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把他們自己和集體事業緊緊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最有力量!”雷鋒是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但是因為有了這個革命信念,所以他才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儒張載的名言,也是一代代中國士大夫家國情懷的精神基因。中華民族能夠繁榮昌盛,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和中國人這種大格局、大擔當、大胸懷是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需要培根鑄魂,要用大思政滋養人的精神境界。 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有擔當的人”。工大附中首字母GDFZ,組成一只飛翔的大鳥,這就是我們的校徽。富力城校園矗立著一只振翅欲飛的大鵬雕塑,這就是我們的圖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工大附中人相信: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上,我們大有可為,可以有大作為。 如何把想法變成做法,把做法變成說法。工大附中是通過責任教育來實現的。按照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我們把責任教育提煉為“54321”:“5”是對自己負責:生活自理,行為自律,學習自主,人格自立,精神自由;“4”是對團隊負責:尊重權利,捍衛榮譽,遵守規則,信守承諾;“3”是對家庭負責:感恩父母,友善親人,做好自己;“2”是對社會負責:誠信守法,日行一善;“1”是對國家負責:責任擔當。我們以為:我是一切的根源。我對了,世界就都對了;我好了,世界因我而美好。 我們堅信: 當一個人有了高飛的沖動,就再也不會滿足地面上的爬行。當飛翔欲望消失的時候,翅膀也會成為累贅。激情與理想共舞,凡人也會成為英雄。所以,我們堅持用大思政點燃生命的激情。這就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根。 根正則苗紅。根深則葉茂。基礎教育就是長根的教育,所以,不要急著成功和成才,先聚焦成長,聚焦成人。培養具有中國根脈、世界眼界大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的興接班人,我們必須在接班人的血脈里寫入中國人優秀的文化基因。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重要的財富。如何讓中小學生理解和相信: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可以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可以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為了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邱少云被烈火燒死也不挪動一下身體……這些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的民族英雄和偉大事跡,這些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基因,如何才能被孩子看見和接受? 為此,我們圍繞同一育人目標,多學科合作,跨學科整合,實施綜合實踐課程。看:了解英雄,走進電影《長津湖》《上甘嶺》《最可愛的人》《金剛川》;唱:集中時間學唱英雄贊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的祖國》《為祖國》;畫:和學生一起繪畫英雄故事《英雄楊根思》《學灑上甘嶺》《空中雄鷹》;訪:結成小組去采訪,發現身邊的英雄,尋找英雄的故事;講:大家一起講“我眼中的英雄故事,我欽佩的英雄人物”;寫:贊英雄精神,書英雄情懷。圍繞教育目標,跨學科一起行動,前后學段攜手同行。小學階段,突出故事和情景。在相對集中的一段時間內,圍繞抗美援朝,從背景到過程,從人物故事到思想討論,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沿著學生知情意行的認知規律,完成學生認知的由淺入深,情感的不斷升華。初中階段,突出活動和辨析。語文老師開展“禮贊英雄”演講比賽,歷史組織抗美援朝辯論活動,道法老師組織抗美援朝場館游學活動。高中階段,突出探究和思想。思政老師通過主題探討研究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層次內涵,歷史老師從歷史發展趨勢角度來探究抗美援朝精神,語文老師組織“致敬英雄詩歌朗誦會”。說著說著就信了,走著走著就到了。一個多月的連續課程,形成一種不斷升溫的場效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理激情導行。這時候產生的愛國之情和奮斗之志,才是真實而自然的。小學、初中、高中接力培養,這種精神傳遞才能生生不息。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高等教育做好高等教育的事情,基礎教育干好基礎教育的工作。基礎教育不能搶跑,不要搶戲,踏踏實實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 我們要明確自己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工作目標,那就是:保護興趣、涵養志趣、蒙以養正、循序漸進。先說成人,再說成才;先說保護,再說培養。掐尖不等于拔尖,搶生源,窩里斗,對拔尖人才培養有害無益。 我們需要明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工作路徑和方法:環境育人,活動立德,課程啟智;協同發展,因材施教,接續培養。 當我們定位準確,方向正確,目標明確,行動實確,做好自己該做的和能做的,功成有我,功成不必在我。 培養有擔當的人,需要我們培養的人“有擔當、肯擔當、能擔當、會擔當”。這需要通過課程來落地,活動來浸潤,氛圍來滋養。人文奠基、科技領航。先點燃生命的激情,激發內在的成長動力,再解決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聚焦核心能力、關鍵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一定要堅持全面育人、立德樹人。我們偉大的事業,不能靠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實現,他們缺乏必要的胸懷和擔當,也不可能靠躺平的享樂主義者完成,我們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 我們需要時常反思:假如《魔丸》中的哪吒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如何教化引導?假如《解密》中的金容珍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如何幫助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