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故國》青銅時代?曾楚藝術展?,是近期國家博物館的又一重磅展覽。湖北省博物館的許多重器都出差到北京,包括曾侯乙、九連墩、文峰塔、葉家山等湖北出土青銅器、漆器、玉器和絲織品,共計200多件珍貴文物,從各個角度展現了曾國和楚國兩個南方古國的璀璨歷史和悠久文化。 此展上的重器實在太多,只好挑幾樣珍寶分享,以饗博友。 這件曾侯乙建鼓青銅鼓座給人一種震撼、驚艷的感覺,不愧是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的巔峰之作。該器分別采用了分鑄、鑄接和焊接相結合的方法,鑄造出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纏繞的小龍,龍身互相纏繞、鏤空并嵌有綠松石,整體呈向上攀爬之勢,給人既紛繁繚亂、變幻莫測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它是迄今所見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屬國家一級文物。據介紹,當年出土時它位于曾侯乙編鐘短架盡頭,鼓皮已朽,僅存鼓腔、貫柱、兩只鼓槌和這個鼓座。為了對外展出,湖北省博物館也請了多家有實力的單位復制這個器物,但工藝過于復雜,每次復制完后拿來鑒定時,與原件對比一看,第一印象就是假的,缺乏那種靈動的感覺。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對外展出的國寶大多都有復制品替代,而這一件是沒有替代品的。這件銅方鑒缶由方鑒、方缶組合而成,缶置于鑒內,為冰酒用具。鑒由四個獸足承托鑒底,鑒身四角及四邊中部榫接八個方形或曲尺形附飾和八個龍形耳。鑒蓋浮雕變形蟠螭紋,鑒體浮雕蟠螭紋,下腹飾蕉葉紋。方缶上飾勾連紋、菱形帶紋、蕉葉紋等。放置時,方鑒底部有三個彎鉤套合缶底的方孔,其中一個有活動倒栓,插入自動落下,固定方缶。使用時,方缶盛酒,鑒、缶之間的空隙盛冰。 發掘出土時,有一銅勺置于鑒缶之上。鑒、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周禮·天官·凌人》有"大喪共夷盤冰"、"祭祀共冰鑒"的記載,尊盤、鑒缶亦可稱"冰盤"或"冰鑒"。"曾伯桼"帶蓋銅壺整體造型大氣,紋飾精美,工藝精湛,周身紋飾以環帶紋為主,在蓋口沿、頸部以竊曲紋為間隔竊曲紋,圈足飾垂鱗紋,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國貴族用于祭祀宴請的重要禮器,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價值。該壺于2015年在湖北京山蘇家壟88號墓出土。當時在79號墓和88號墓各出土帶有“曾伯桼”銘文的銅壺2件,銘文均位于壺蓋、壺腹內壁,共計161個字(壺腹銘文 83字,蓋部銘文 78個字)。這4件銅壺造型一致,銘文相同,這種情況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中極為罕見。 壺腹內壁鑄有銘文83個字,蓋部銘文與壺腹基本一致,壺腹首句“唯王八月”比蓋銘多一“王”字,壺腹還多最后祝語“子孫永寶”。罍是一種盛酒器和禮器。這件西周初期蟠龍銅罍,蓋徑12厘米,口徑16.5厘米,通蓋高44.5厘米。器物周身裝飾精美的紋飾,包括獸面紋、夔紋、鳳鳥紋等,彰顯出商周時期的典型風格。銅罍面隆起,蓋上鑄有立體蟠龍,前足蹲踞,四周長尾夔龍紋盤繞,器身侈口短頸、圓肩、斂腹、高圈足。肩部及兩側附獸首環耳,上腹飾一對變形卷體夔紋、突目、利爪、尖齒,下腹飾獸面紋,近底處及圈足飾夔紋,又附牛首形象鼻,通體以雷紋襯地。曾侯諫銅盉設計精美,紋飾復雜。通體呈淺綠、深綠色,局部附著深褐色銹斑。器作帶蓋、長流、有鋬。蓋為子母形口,球冠面,面頂中部有一兔形鈕,鈕一側有一半環形小豎鈕,用一節“8”字形環連接。器肩部有一長管狀流,流口上仰,爬著一只鹿角形獸。器另一側肩部及腹部接一獸首半環形鋬。除三素面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滿花紋飾。蓋子內壁中部、鋬內側的外壁處均有銘文,內容相同,為“曾侯諫/乍寶彝”。這件戰國時期的鑲嵌紋銅敦,可謂命運多舛。1974年出土于秭歸斑鳩窩,此后收藏在湖北秭歸屈原紀念館,1988年被盜并在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 ,后經中美兩國政府努力,于1989年被追回。 這件敦高22.8厘米,口徑17.5厘米,器底、蓋頂均為三獸首形鈕,口部相對四個環形鈕,器底、蓋頂飾云紋,器腹主體紋飾以波曲狀云紋為間隔,滿飾兩周勾連云紋,并以鑲嵌物填充地紋。 獸面紋銅镈鐘鐘體截面呈橢圓形,舞頂有一扁平梯形鈕,鈕間設一橫梗。鐘體兩側各有兩條相同的透雕虎紋,前后中部各有一條鉤云狀扉棱,扉棱頂部各有一圓雕小鳥。鐘體前后中部各飾一大獸面紋,其上下各有一周窄渦紋。瓠壺是一種盛液體的大腹容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沒有一個專用的名稱,直到宋人《博古圖錄》開始,才將這種長頸向一側彎曲,下腹部圓鼓,通體似瓠瓜的器物稱為瓠壺。這件瓠壺頸飾三角蕉葉紋和竊曲紋各一周,腹部滿飾環帶紋,地襯細雷紋,足飾一周人字形蔑紋。這件青銅鹿角立鶴由鶴身、鶴腿、鹿角和底座榫接組成,鶴的頭、頸與鹿角均錯金裝飾,背脊與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吻部右側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立鶴出土時位于主棺東側。中國古代視鶴、鹿為神鳥、瑞獸,此為鹿、鶴合體,或與當時人們的信仰有關。戰國銅人擎燈距今約2300年,1986年出土。一人站立于圓盤狀座上,座由三只鳥支撐,座面飾三龍紋;人長須束發,頭戴巾幘,穿窄袖交領長袍,長袍下擺飾卷云紋,腰系帶,雙手前抱于胸,左臂前部臥伏一鳥,合手舉曲柄,上為淺折腹燈盤。戰國越王州勾劍出自楚墓,可能是楚滅越后流入楚地的。劍身近格有兩行錯金銘文,每行四字,字體為鳥蟲篆,釋文為“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州勾是越王勾踐的重孫,在位3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