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國,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大概率是1776年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或是1792年建成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無一例外,都是西方的。 然而,在1777年,華人便在海外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面積約等于12個中國臺灣! 這或許會令人難以置信,畢竟十八世紀正是清廷一統華夏之時,怎會有華人有如此超前的理念去建立共和國呢? ![]() 羅芳伯 遠渡重洋,謀生海外所謂“蘭芳共和國”,原本名叫“蘭芳公司”,它坐落于婆羅洲,也就是如今歸屬印尼的加里曼丹島。 其主要業務便是武裝保衛雇主及其產業。 其名中的“蘭芳”正是取自創始人:羅芳伯、陳蘭伯之名。 那么,為何蘭芳公司會在千里之外的婆羅洲拔地而起呢? 這一切都要從羅芳伯與陳蘭伯的故里——廣東梅州,講起。 自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翦除前朝余孽便成了鞏固政權的重中之重。 隨著清軍將華夏大地的農民軍剿滅,并令南明滅亡,駐守中國臺灣的鄭氏家族便成了“反清復明”的橋頭堡。 他們以海防為重,抵御著滿人的鐵蹄踏足漢人的最后一寸土地。 于是乎,自順治一代開始的清朝皇帝們為了收復臺灣,首要的手段便是封鎖海域,禁絕沿海地區與臺灣島的貿易與交流,以防鄭氏家族得到補給或煽動漢人起義。 廣東、福建一帶的沿海居民們便在朝廷嚴令之下朝內陸搬遷,若有越界靠海之舉便人頭不保。 然而,粵閩兩省拋開海岸,剩下的土地多為丘陵與山林。漁民們擠入農民的生存圈中,加劇了競爭,生存壓力暴漲。 故而,盡管海禁政策延續到乾隆王朝已經愈發反人性,猶如一條不斷收束的鋼絲捆綁在人民的脖頸上,但民間私自出航、移居海外的行為卻屢禁不止。 來自廣東梅州的羅芳伯與陳蘭伯便是偷渡大隊的領頭人。 前者在1772年時屢試不第,終究在心灰意冷之下帶領一眾鄉親父老漂洋過海,去到了婆羅洲的坤甸。 ![]() 屆時的婆羅洲可謂是支離破碎,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割據一方,不僅沒有統一的政府來統領,更沒有先進的技術去生產。 他們常常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大開殺戒,令人民不得安寧。 早在羅、陳的偷渡大隊之前,便有不少華人定居在婆羅洲。 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開創采礦公司,實際上就是拉攏同鄉、組建民兵。一邊承包當地的礦產業,一邊充當土著的劊子手。 初到異鄉的羅芳伯自然也隨大流成立了“蘭芳公司”,去跟早已站穩腳跟的華人老鄉們爭奪市場,但麻煩卻接踵而至。 借土安民,落地生根面積是臺灣島12倍,中國人海外建立的首個共和國,在那個思想保守的年代,建立過程有多艱難。 首先,遍布婆羅洲的華人公司派系林立:潮汕幫、廣府幫,以及羅、陳二人在內的客家幫。 更別提還有時刻謀劃反清的天地會組織,盡管同為華人,卻拉幫結派。 故而,在受雇于操控不同礦場的部落時,真正為搶地盤而拼死拼活、流血流汗的恰恰都是華人同胞,傷亡的是自己人,獲利的則是夷狄。 羅芳伯敏銳地察覺到可以通過宣揚民族團結來統一各個華人幫派。 ![]() 其次,正因婆羅洲實為法外之地,山賊與海盜橫行霸道、燒殺搶掠,嚴重地影響了生產秩序與危害人民生命。 羅芳伯又精準地錨定了轉移內部矛盾這一方向。 其后,蘭芳公司便開始用火與劍去征服這片異域。 創業初期,羅芳伯便憑借著秀才學識與嫻熟武藝來率領弟兄們包攬業務,逐步占領市場。 接著,他們便開始吞并周邊的華人幫派,吸納了五湖四海的同袍,同時也占領了不少地盤。 蘭芳公司的擴張可謂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而在引起了當地部落的注意后,羅芳伯又積極拉攏土著酋長們,摒棄了傳統的“華夷有別”的偏見,說服土人:最大的威脅是外來的海盜與山賊。 愈發兵強馬壯的蘭芳公司就此開展了浩浩蕩蕩的“剿匪”行動,一面平定海陸的匪患,使得婆羅洲一片太平;一面籠絡人心,將各個礦洞的挖掘和安保業務收入麾下。 ![]() 在羅芳伯的英明領導下,蘭芳公司清剿了匪患,籠絡了土著,團結了同胞,一片海氛廓清的景象躍然眼前。 但早年名落孫山的羅芳伯自然不滿足于此,他有更大的抱負。 既然大清國不讓自己有出頭日,那便在海外開辟天地。 1777年,蘭芳公司以坤甸附近的城鎮——東萬律做中央,正式更名為“蘭芳大總制”,并以當年為“蘭芳元年”。 同時,羅芳伯被華人與土人奉為“大唐總長”,意即來自中國的統治者。 如果我們從蘭芳公司的更新手段上來看,不難看出其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形態:取消了“公司”這一帶有商業色彩的名號;開始紀年;接受了“大唐總長”的稱號等。 甚至,羅芳伯還定制了完整的繼承人制度:由前任首領在梅州同鄉中推舉一人,最后經由民眾表決通過。 那么,這是否就坐實了“蘭芳共和國”的叫法了呢?它是否真的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呢? 身死國滅,不忘族系實際上,細究所謂“蘭芳共和國”的由來,可謂是匪夷所思的。 首先,羅芳伯僅僅是將之更名為“蘭芳大統制”,且未有完整的國號。 其次,羅芳伯手下的武裝部隊統一模仿清軍制式,并未有獨立的軍事體系。 所以,“蘭芳共和國”一說并不嚴謹,背后的原因實則是:羅芳伯忌憚荷蘭殖民者的侵襲。 為此,特地裝扮出一副隸屬清朝的外派機構的模樣。 如果蘭芳繼續維持單純的商業公司的建制,荷蘭人便可不假思索地大舉侵略,而不用擔心清廷的報復。 畢竟,彼時仍是乾隆治下,其“十全武功”仍讓洋人畏懼三分。 蘭芳大統制不僅以國家的形式運作,還曾向清廷遞交國書,申請并入中國版圖,由內陸接管。 但這一請求被乾隆無情駁回,原因有三:清廷本就實行海禁,厭惡此等背離祖制、移居海外的邊民。 清廷反感蘭芳大總制既想得到清廷庇護,又時刻準備獨立;清廷懷疑蘭芳大總制勾結海外反清勢力。 就這樣,蘭芳大總制成為了清廷眼中孤懸海外的化外之地。 但當地華人們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他們不僅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以飽腹,而且對華貿易,維持與清廷的聯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根系。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來到了1884年。 蘭芳大統制的首領——劉阿生魂歸天命。 虎視眈眈的荷蘭殖民者掐準天下縞素的空隙,大舉入侵婆羅洲。 國小兵弱的蘭芳無力抵御侵襲,最終在荷蘭的堅船利炮下宣告滅亡。 蘭芳的遺老遺少們攜帶著記載蘭芳歷史的書卷出逃,在山林間隱姓埋名。 而荷蘭人盡管實現了殖民東南亞的初步計劃,但他們也不敢大張旗鼓地昭告滅國。 故而,荷蘭人沿用蘭芳名號,扶持了傀儡政權,以防清廷“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伺機報復自己。 直至1912年清朝覆滅,荷蘭方才將蘭芳納入版圖,并開始稱霸東南亞。 二戰后,民族獨立浪潮席卷全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紛紛建成。 而蘭芳故地所在的婆羅洲,即加里曼丹島,其西部則被印尼吸納。 扎根在島上的華人們依舊講中文、寫漢字,不忘蘭芳故事。而印尼政府為照顧華人也開辦中文學校來收納他們。 時至今日,這些定居海外的同胞們不忘蘭芳故事,心系祖國母親,對歷史上的輝煌與慘痛也都銘記在心。 他們中的許多人也都盼望著能夠回歸祖國,重返故里,尋根桑梓。 而如今已經興旺發達的祖國自然也歡迎海外同胞的返歸,共譜民族華章。
|
|
來自: 新用戶40828904 > 《中國歷史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