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家譜時,如何搜集家譜資料一、搜集資料的重要性 資料是家譜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一部好的家譜應該是一部樸實的資料的科學匯編,成為能用于當今,傳于后世的精神財富。資料性決定了資料在家譜中具有重要地位。編修新家譜必須占有豐富的資料,以起到內容完備,資料翔實。搜集資料至關重要,只有占有大量的資料,才能使譜書內容完備,資料翔實。 中國家譜有著悠久歷史,重視資料的搜集工作是歷代編寫家譜的傳統。各朝各代編修家譜都把資料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以歷史事實說話,用歷史的實際經歷來反映家譜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早在周代,就有最著名的譜牒《世本》,是記載古代皇帝以來到春秋戰國的歷代帝王諸侯的世系的譜書,它依據大量的王諸大夫的譜牒資料寫成。以后的皇室玉牒、民間私修的家譜,隨著社會的發展,內容越來越多,家譜的范圍逐漸擴大,內容豐富,都依據和記載了大量的資料。今天,編修新家譜,要發揮家譜“存史、學術、教化、凝聚”功能,為社會主義建設、繁榮學術研究、增強民族團結服務,就要搜集大量的、全面的、翔實的資料,用史實回顧過去,說明現在,展望未來,以家譜發展歷史和現狀,反映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過程和發展規律。 ![]() 二、搜集資料的原則 1.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是搜集資料的重要原則。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從本家族的歷史實際和現實實際出發,搜集大量的、準確的事實資料,科學地反映事物發展的規律,體現出時代的特點。在搜集資料中,必然要遇到如何評價社會歷史的進步與反動,評價歷史人物,正確看待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功與過。 2.廣征博采原則 廣征博采,指的是搜集資料要占有足夠的資料數量。也就是說,搜集資料既要廣泛,又要多,做到凡家族有關資料都要收全,不缺、不漏。編寫家譜,首先要擬訂篇目,篇目的第一個作用是指導搜集資料,是搜集資料的提綱。但是,在搜集中會出現許多出人預料的資料,因此,在搜集資料過程中,不要完全受篇目的限制,要站得高、看得遠,放手搜集,廣征博采,寧濫勿缺。 3.“四先四后”原則 (1)先易后難。由于家族成員分散、歷史久遠,搜集資料有難易之分。搜集時,先搜集容易的,某些資料比較罕見。一時難以查到,可緩一緩,留待下一步搜集。 (2)先近后遠。一般來說,近期(含當代、現代)資料易于搜集,可先著手進行,而時間比較久遠的資料,搜集比較困難,可遲一步進行。 (3)先活后死。“活資料”指當事人掌握的資料,“死資料”指文字資料、實物資料。搜集時,先抓緊訪問當事人和知情人,把他親身經歷的見聞記錄下來,然后再去查找報刊上的死材料。在搜集資料中,應當特別強調搶救活資料。 (4)先直接后間接。就是先搜集能直接說明問題的材料,然后再去查找作為旁證或補充說明的材料。 三、搜集資料的內容 1.家族世系資料 家族世系資料包括: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及其分支;每戶源流,戶主及妻名、字、生卒年月日、職業、職務、工作單位、電話、學歷與工作簡歷、兄弟姊妹排行順序;父母成員情況及岳父母成員情況。家庭成員有突出成績的可以寫出事實材料。戶主子女姓名、性別、排行順序。每戶的人口及分布等。為收集某一家一戶資料,設下列調查表。 2.人物資料 人物資料包括:家族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政治活動家、人民英雄、革命志士、烈士、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愛國人士、重要軍人、實業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作家、體育家、音樂家、美術家、畫家、歌唱家及有聲望的藝人、能工巧匠;資本家、軍閥、惡霸、大地主、特務、叛徒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資料等。 3. 居住地地情資料 始祖或始遷祖居住地,又叫發祥地,一般是家族聚居地,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地地情資料包括:自然資源、山川河流、水文、地質、土壤、天文氣象、礦藏、災害;農業:耕地面積、耕作技術、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水利資源、水利建設;工業:冶金、冶煉、采礦、電子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商業:市場、供銷、商店、土特產品;文化、教育、衛生、人口、宗教、風俗習慣、民間民俗等。 4.家族重要活動資料 家族成員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活動資料,包括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科學研究活動、文化藝術活動、教育活動、計劃生育活動、衛生教育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家族祭祀活動等。 5.族人分布資料 始祖地:鄉、鎮、村分布資料;外遷地:省、市、縣內,省外、國外分布資料等。創造條件,繪制族人分布圖,或制表或可用文字記述。 6. 族人遷徙資料 族人姓名、世序(第幾世)、時期(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原籍住地、現居住地、遷徙原因等資料。 ![]() 7. 文獻資料 著作、詩、詞、聯語、繪畫、書法、墓志、祭文、雜論等。 8. 實物資料 建筑:祠堂、廟、坊、學校、墳塋;文物:古刀、古劍、首飾、玉器、古書、古畫、古錢幣;圖表:圖片、照片、招牌、地圖、碑刻等。 9.口碑資料 口碑資料是指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原始資料。如老干部、老紅軍、老知識分子、老工人、老農民、各行各業的老人的談話、錄音、回憶錄等。它有“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的作用。 10.其他資料 歷代譜書、年譜、大事記、各種紀實、村史、鎮史、家史、廠史、校史、紀念章、證明、聘書、任命狀、通告、通緝令、聲明、題詞、圖紙、通行證、路條、票證等。 ![]() 四、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 1、制定搜集資料的計劃 2、做好搜集資料的宣傳工作 3、發函或公開行文征集資料 4、查閱檔案、報刊圖書資料 5、座談會與登門采訪結合 6、采編結合 7、充分利用舊譜書中的資料 五、資料的考證 家譜是一族之全史,家譜的資料只有經過認真鑒別、考證,確保資料的真實可靠,才能成為“信史”,垂信于世。在古代,由于家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譜書中偽證之風盛行。家譜中真偽并存,編修家譜時,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收集的資料由于資料的來源不同,資料所處的時代不同,資料的作者不同,也會導致資料真偽相混。尤其在階級社會中,出于階級的不同或政治原因,資料易被隱瞞了真相,建國后經歷了一系列政治運動,有不少材料被歪曲。因此,對收集起來的資料必須認真鑒別、考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家譜的編寫奠定科學基礎。 在近代,為了維護家譜資料的真實性,不少學者、學譜作者對攀附顯貴、篡改姓氏、亂認祖先、歪曲史實的現象深惡痛絕,予以批評、抵制。清著名譜學家朱次琦就是一例,他強調編修家譜應注重考證。他自己編寫的家譜資料都是經過認真考征的。楊殿先生曾這樣評價:“朱氏譜之異于前人者,即在無證不信一點。”又說:“朱氏所修譜,純以考證之態度出之,斯真為一家之信史也。”他不僅自己認真考證,確保家譜資料真實可靠,而且勇于抵制攀附先賢的弊病,就是族譜體例創始人歐陽修、蘇洵,他也嚴厲批評、指責他們在族譜中摻入非本宗的同姓人,犯有攀附之病,對明清的大文學家歸有光,大思想家黃宗羲也作了同樣的批評。今天,我們應當有更高的覺悟和科學水平,抵制錯誤傾向,進行科學考證,還事物的真實面目,使家譜資料真實可靠。 資料考證的基本方法有: 1.書證 書證,即把記載同一問題的不同的資料進行比較、對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以文字資料考證文字資料。云南古滇王莊蹁率部進入云南的路線,在不同的文章中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從湖南湘江經貴州黃平進入云南,一說經長江、四川進人云南,通過查閱《華陽國志》、《漢書》,都說是從湖南湘江經貴州黃平進入云南,證明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2.物證 物證,即以實物資料(如出土文物、歷史文物等等)來考證文獻資料的方法。實物是比文獻資料更為直接的第一手資料,真實可靠,考證資料的真偽是非最具說服力。 3.人證 人證,即以人的口碑資料來驗證文獻資料的方法。在利用人證考證時,必須注意核實口碑資料的可信程度,要多采訪幾人,多人意見一致才可認定,不要隨意以口碑資料否定文獻資料。 4.理證 理證,即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以個人的學識技能來判斷是非真偽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復雜,難度較大,要綜合各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才可靠。 考證,史學稱考據。近代考據學家胡適有一句名言:大膽假沒,小心求證。在考證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認真、慎重、小心,切忌主觀片面,亂下判語。既要保護有價值的資料得到利用,又要防止以假亂真。 六、資料的整理 資料搜集工作中獲得的資料,由于形式、內容和時間的不同,比較散亂。為了便于資料的查找、利用和保管,發揮資料的作用,應該及時加以整理。整理就是把經過鑒別、考證過的資料進行總體分析和系統歸納,使資料有條理、有系統地排列起來,便于使用和保存,利于及時采取措施彌補不足,為編寫家譜作好準備。 資料整理工作主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對資料進行登記,填寫資料卡片,二是對資料進行合理分類。 凡搜集的資料都應當登記。登記的方法就是填寫資料卡片,資料卡片是收集各類文獻資料內容的最常見的最基本的形式,通過摘錄填寫卡片,可以把文獻資料有價值內容充分收集起來,并成為易分類保管、檢索、利用的科學資料。這是編寫家譜的起點和基礎。 資料卡片最常用,最后是資料摘錄卡,它包含編目、題目、內容、種類、資料出處、摘錄人、流水號、摘文時間、其卡樣式如下表:(一頁一卡) 資料的分類。是資料整理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科學資料體系的重要過程。資料卡片摘錄以后,就應該及時歸類編目,納入資料分類體系,構成一個資料分類管理的體系,為編制分類目錄提供依據,為編修人員使用資料提供方便,“在資料分類時,一定要保持資料的原形。注意資料形成的歷史條件,原原本本地反映歷史事實”①。資料分類的形式主要有: 1.按問題分類 根據資料的內容、性質,分為若干問題(世系、世系錄、人物傳等等)分別歸類。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分類方法。這可以使內容相同的資料集中,便于查用。為了節省人力和時間,以譜書的篇目,作為問題分類的類目,以此來歸納資料。 2.按時間分類 就是以資料產生的年代,或以資料內容所屬的年代作為劃分的標準。一是按時期或朝代分類。如古代、近代、現代;或是明代、清代、民國時期。一是按紀年逐年分類,這種方法多用于歷史事件(如義和團運動等),有利于反映一個事件或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特點,對編寫大事記、人物傳較為方便,但不便于檢索、查找。 3.按資料的載體分類 按資料的載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文字資料,如檔案、報刊、圖書等。一類是實物,如音像資料、圖片、照片等。圖書,按照一般的圖書分類法,進行簡單的分類和登記工作。報刊,按報刊的名稱、年代、分別登記,一種報刊為一個單位。音像資料應登記、編號、裝盒分別存放,或裝人紙袋,并在紙袋上填寫標題。圖片、照片、可貼在一張紙上或裝進紙袋,按所反映的內容或問題分類、編號,必要時,編制一個相同目錄。 經過整理的資料,除登記外,為了便于查找和利用,還需要編制各種目錄和索引,目錄、索引采取簿式或卡片式均可。 七、搜集和使用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1.搜集資料既要全面,也要突出重點 資料貴在積累,貴在詳盡,應當全面搜集資料,使家譜真正成為一家之全史。但搜集中也要注意突出重點。資料大致分為背景資料,也就是編寫人員參閱資料;佐證資料,即對歷史人物、事件、文件等能直接或間接證明的資料。以上這兩種資料不一定都能寫入譜書。第三類是人譜資料,即可以編寫入的對家族歷史人物和事件能進行敘述和說明的資料,應重點搜集。在家譜的共性中突出個性。不要千人一面。 2.資料的搜集工作與整理工作相結合 搜集起來的資料,來源廣、數量多、內容龐雜,是編修家譜的基礎材料,但同時又雜亂無章,必須進行科學的整理。因此,在搜集資料的同時,應根據資料的基本內容、來源,按篇目的篇章、節、目劃分類別,按類別建卡。本著一事一卡原則,按設定的資料登記格式填寫卡片,分別列人篇目的類日之中,便于編寫時使用。 3.資料搜集工作與考證和鑒別工作相結合 家譜是傳世的百科全書,必須反映真實的歷史,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搜集的資料必須進行考證和鑒別。要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搜集的資料通過分析、比較,進行嚴格細致的考證,從而辨別資料內容的真偽和校正錯訛字句,確保人譜資料真實、可靠。以此為基礎,編修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家譜。 4.要保持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要建立資料的登記、使用、保管和保密制度,妥善保管資料。凡是搜集的資料不論馬上使用或暫時不使用的,都要完依無損的保存,不得隨意毀掉,不得占為私有。 5.為搜集資料建立必要的鼓勵制度 為了順利開展資料搜集工作,更多更好的搜集資料,本著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精神,由私人提供資料的給予適當的報酬。提供的資料具有重要價值的,可適當增加報酬,一般的資料,也可以酌情給予紙筆費或抄寫費。 十四、如何編寫家譜的世表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等,是一個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是以特殊形式記載的宗族發展史。古人曰:“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無史則一國之治亂興衰后世難考,家無譜則一家之支派繁眾奕世莫明,故修譜與修史并重也!”過去認為修纂家譜是家族的頭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極為重視,甚至還認為“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我國數千姓氏,大都有自己的家譜,現存最古老的家譜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家文化”的重視。 世表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名(即譜名、諱)、字(即我們平時說的名字)、號(有地位、有聲望、成年人自己提的);生(出生年月日時)、死(死亡時間包括年齡)、葬(葬地和方位);學(學歷)、銜(官銜即擔任的職務)、職(技術職稱);婚(指男的結婚)、嫁(指女子出嫁)、育(指母親生育)。 由于主修人員對修譜認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責任性的強弱不同,修出的家譜質量也不同。那么,寫世表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注意內容上的完整性。 續修宗譜是舊譜的補充和完善。也是新譜的延續和發展。因此,除無法查找和經動員本人不愿修譜的兩類人,材料無法采集,只能維持原譜內容外,其余人員都應注意世表內容的完整性。 如上輩人已經死亡的應補上死亡日期和年齡,實在無法考證的亦應補上“失考”兩字。舊譜中女兒未出嫁,而現在均已出嫁,應補上適某地某人,不清楚的應補上“適某地”或“適某氏”,再不清楚也應補上“適不詳”,千萬不能把舊譜中的“未字”兩字照抄不誤,變成了該女孩一直沒有出嫁。 還有的因為妻子已離婚就不寫,下面冒出個子女來,也不知道這個小孩是誰生的,或者把子女寫在了后母名下都是不應該的。 學歷、職務、職稱三個方面,反映了族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內容,缺少這部分,宗譜就變成了簡單的生死薄,而大專以上學歷應有大學名稱、科級以上職務應有具體單位。 二、注意格式上的統一性。 各個家譜在書寫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譜在書寫格式上應該與舊譜保持一致。首先是書寫先后順序上應與舊譜保持一致,什么先寫,什么后寫應該統一,不能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沒有統一要求,給人一種隨心所欲的感覺。 其次用字應保持一致,宗譜中的“配”和“適”是男女結婚的專用詞,有的人唯恐別人看不懂,把“配”改為“娶”,把“適”改為“嫁”,或女子結婚也用“配”,這種做法違背了宗譜格式上的統一性。 舊譜年份的書寫都是年號加干支,比較規范,現在修譜,有的保留年號加干支,有的則寫公元年份,同一時代的年份寫法很不統一。 修譜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在女子掛線上很不統一,有的掛,有的不掛,有的甚至同治年間出生的女子也掛線。我認為女子掛線一般為三種情況:一是無子有女戶可掛一女子;二是子女隨母姓可以掛線;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掛線。 另外明確為贅婿的應按祖制以贅婿掛線為宜,特別要強調的是如果女子掛線在書寫格式上與男子掛線是相同的,區別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說清姓什么。 三、注意用字上的準確性。 舊譜在書寫上有許多優點,尤其是用字簡練、規范、準確、達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確規定。我們應吸收舊譜的這些優點,不必隨意“創”新。 一要注意用字簡練,防止累贅。如“配王××女王××”為姓氏重復。再如“生女二:長女適……,次女適……”,長、次后面的女字多余。 二要注意用字準確。如丈夫已死亡,妻子另嫁為改嫁;丈夫未亡妻子另嫁就為離異,兩者概念不同。 三要注意用字規范。舊譜中年齡的寫法,都作了比較嚴格定義,不能把六十三歲寫為高壽,而七十三歲是享壽,年齡段的用字要規范。 四要注意用字達意,字數雖少意思明了,如有的譜“配”、“娶”、“曾娶”三者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用“配”。再如贅婿戶若以女掛線亦未尚不可,但不用“適”,更忌用“配”,而應用“招贅”,一看就知道是招女婿了。 四、注意材料的真實性。 修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是對祖宗、對子孫負責任的事,應該保證世表材料的可靠、真實、準確,要實事求是表述。 如有的因為前妻離異不寫,結果變成其子女是后妻所生;甚至前妻不寫離異或死亡,卻有繼配,變成同時有二個老婆。有的沒有母親,結果冒出個子女來。也有的修的是本族家譜,結果變成了百家姓。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差錯。 五、體現時代性。 我國從封建時代到民主政治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的觀念、道德準則、生活習慣、評價標準都發生了改變。修譜首先是要尊重祖制,同時要體現時代特征。 ①實行殯葬改革后,葬地和方位一般不寫了,但要尊重個人意愿,不必規定去掉; ②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實行,獨生子女的現實狀況以及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女子不僅在家譜中具名,還可以傳承,但女子掛線應統一要求。有的為了體現男女平等,出嫁女也寫生卒年月,我認為沒有必要,因為其生卒年月在對方的家譜中應該修上,從這點來說是平等的。 ③舊社會女子只能從一而終,現在出現離異,改嫁等現象是很自然的,但必須如實填寫。 ④學歷、職務、職稱比過去大不相同,且這方面正是反映族人的文化層次和對社會的貢獻,應側重填寫。 ⑤舊譜年月日均為農歷,現在使用公歷還是農歷應在凡例中表述清楚,以防混淆。 修譜是一個了解傳統與弘揚新文化的學習、升化過程。把握繼承創新的原則,在傳統家譜的基礎上,用現代的觀念進行補充、整理,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在修譜過程中,不僅通過閱讀老譜了解族史族源,還要通過尋訪本族宗賢,增強感性認識;續修宗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非常復雜,需認真研究、仔細推敲、不斷總結,從而逐步完善。 十五、家譜目錄編寫譜的編目,只是有近于史的形式,一般序次為: 一、題名錄,即修撰者名單; 二、凡例; 三、譜序; 四、世源; 五、世系圖; 六、派序并派字; 七、宗規、家范、家禮; 八、服制圖; 九、浩命、恩榮; 十、傳記及節孝傳略; 十一、先祖像圖、宗祠、族產、墳瑩山圖; 十二、歷屆修譜題名錄; 十三、領譜字號; 十四、捐輸名目; 十五、居地遷地; 十六、財政收支; 十七、附錄; 十八、后記。 現代重修家譜,在原編目的基礎上,依其內容的分類增加了有時代色彩的新內容,因此,在編目上有了一些調整。例有某總譜分十編,依次為: 第一編 ,先祖像圖;譜序;前譜序;凡例;前凡例。 第二編 ,本姓姓氏淵源史料;世系源流;先祖及分支圖。 第三編 ,本宗的歷史史料并考證。 第四編 ,本宗大事記、傳記。 第五編 ,本宗派語;宗祠;宗戒;家范。 第六編 ,古禮制(含祭禮、婚禮、喪禮、五服制度、葬禮)。 第七編 ,歷屆修譜名目,歷屆領譜字號,歷屆入譜人丁統計資料;主要居地及遷徙;社會公職人員,實業人士錄;文化學歷、學位、學銜統計錄。 第八編,本屆續修文件、文告匯編。 第九編 ,藝文。 第十編 ,總世系圖表。 卷前為族人主要居地地圖,照片資料,前言,本屆編修名單,總目錄(含分房或分支目錄)。這種編目的改進,具有更好的連貫性,尤其是在本宗的歷史問題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資料,也作了考證的說明,對克服譜史不實的情況有了重大的改進。有的宗族為提高宗譜的使用價值,還專門編錄了族人速查表,附錄于后,這便是獨具自家特色的創新設計了 十六、譜序的撰寫與注意事項凡例撰寫完成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便是譜序的撰寫,而譜序的撰寫并非簡單寫幾句話即可,本期的九親修譜教程,便是為大家介紹譜序的撰寫常識。 譜序,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等。族譜序跋的內容一般可包含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的淵源傳承以及譜學理論等。隨著族譜纂修次數的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故一些大型的族譜,至清末民國時歷經數修之后,序跋多達十余篇乃至數十篇。 譜序涉及修譜的緣由、姓氏淵源、家庭遷徙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序。 序言的編寫要反映譜書的特點,向讀者介紹譜書的內容和資料價值,引導和幫助讀者理解譜書的功能作用,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一開頭就把握全書的概況和特點。編寫序言,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新序撰寫 ①序言名稱 標準的序言由本譜所屬郡望堂號+姓氏+修譜/續譜序言,一般情況下也有直接簡稱“序言”或“前言”的情況。 ②闡明敘述編寫家譜的社會背景、指導思想、目的和作用 序言開始,對編寫家譜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勢簡略表述,接著說明作譜的緣由、指導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編修家譜的序言,首先指出編修的指導思想、目的和作用,說明家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王朝綱《續修劉文恪公支譜序》說:“公卿大夫之家有族譜,犯國之有史也。國有史,則君之仁暴,臣之賢不肖,政事之得失,風俗之美惡,氣化之盛衰.其興亡治亂之跡,開卷無不了然。家有譜則支裔之親疏,蹤跡之聚散,品行之優劣,年壽之長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無不如諸指掌,使后世子孫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教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勸,亦知有所誡。族譜之所系,重大如此?!毙虬鸭易V與正史對比說明修譜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明確指出修譜的目的在于教育子孫后人遵守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加強宗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是為統治階級服務。 今天修譜,以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為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家譜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應突出家族特點,地方特點,利用這些資源,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團結,繁榮學術研究,促進社會發展發揮作用。 ③介紹舊譜的編修情況和對舊譜的評價 家譜具有連續性,每個家族的家譜都是由首次編修后一次接一次續修。新修家譜還要采用舊譜的部分資料,這就要對舊譜編修次數、組織情況、編修人員、版本、現存的家譜情況加以說明。舊譜既有精華,也有不少糟粕,真偽并蓄。應以主義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作出正確的評價。 ④簡述新修家譜的內容,評價家譜質量 家譜內容廣泛,結構龐大,篇幅較長,閱讀頗費時間,序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在序言里對譜書作一個提要式的概述,讓讀者未讀全書,即知譜書的梗概,同時,指出譜書的特點、質量,實事求是評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為下一次編修提供參考。 ⑤介紹編修新家譜的經過情況和組織領導 編修一部家譜是一項較大的文化工程,不僅需要一定的經費作基礎,還需要堅強的領導和精心組織,發動眾多族人同心協力方能完成。在編修的整個過程中也會積累修譜經驗和一些積極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簡要介紹編修經過,所采取的方法、步驟、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選擇人員組織隊伍、怎樣籌集經費、怎樣收集資料,從而有序地圓滿完成編修任務。通過介紹,以便讀者了解成書時的情況,分析時代背景,把握譜書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內容,加深對譜書的理解。 ⑥結尾 在序言最后,應對此序做出總結結尾,結尾時可再次強調立譜的重要性,在簡短的文字描述完后,最后寫個日期(干支紀年和公元紀年都要寫)。 ⑦落款 落款應注上撰序者姓名,若知曉所屬代數應再標記上撰序者是多少代世孫,除單字的姓名以外,寫名時不寫姓氏。 編修序言最顯作者之功力,一篇好的序言,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文字表達的深厚功底。在寫作中,力避語言空洞,言之無物以及濃重的宣傳色彩,應當有實質性內容、真實豐滿,做到實事求是,不隨意夸大、拔高。還要抓住重點,突出特色,高度概括,濃墨記述。行文要簡樸、流暢、敘論結合。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為好,不超過二千字。 二、舊序處理 由于家譜多次編修,產生不少序言。明清時期舊譜的序言數量相當多,有不少序言質量很高。新修家譜時,原譜序怎么放置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的將原譜序言置于譜書之前也有的置于附錄。舊譜序言只在原譜書中才起到序的作用,在新修譜書中失去了序的作用,僅作為了解舊譜的參考資料,所以,原譜序言置于新修譜書的附錄為宜。有的舊譜書序言較多,應從中選擇有價值的輯錄,不必一一全錄。舊譜序言多為文言文,應保留原貌,一些深奧費解之詞,適當加注“出現文字差異,應反復核實,略作說明”,以免后人以訛傳訛 十七、撰寫凡例的流程與要點由于華夏廣袤姓氏繁多,各家各族之間的凡例也必然有所不同??扇f變不離其宗,今天便以實際凡例為大家講解一下撰寫凡例的主要內容: 1、擬譜名 雖然在譜書封面可以直接看到譜名,但在這里可以介紹一下譜名擬定規則(如通譜、統譜和一般家譜譜名各有不同)。 ![]() 家譜的命名方法 家譜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號、幾修、原籍等 命名方法: ① 地名+姓氏+幾修 范例:《螺陽吳氏三修家譜》 ② 地名+姓氏+堂號 范例:《惠安吳氏香山堂支譜》 ③ 地名+姓氏 范例:《泉州吳氏宗譜》 ④ 幾修+姓氏 范例:《六修吳氏家譜》 ⑤ 姓氏+堂號+幾修 范例:《吳氏延陵堂重修家乘》 ⑥ 原籍+姓氏+地名 范例:《大吳吳氏先舉派遷平陽支譜》 ⑦ 郡望+姓氏 范例:《渤海吳氏族譜》 家譜一般稱呼 玉 牒:專門記錄皇帝世系。 世 本:記載諸侯家世。 世家譜:孔子家族。 家 譜:記錄普通家族。 族 譜:記錄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 宗 譜:記載一個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同祖為宗。 世 譜:記載一個大家族世系。 通 譜: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間通過合作(認同共祖、連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編撰出來的大家認同的譜牒。 合 譜:記載兩個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統 譜:將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統編于一譜或多個雖不是同一家族,卻因是同一姓氏而聯合修譜的家族。 總 譜:將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統編于一譜或多個雖不是同一家族,卻因是同一姓氏而聯合修譜的家族。 大成譜:將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統編于一譜或多個雖不是同一家族,卻因是同一姓氏而聯合修譜的家族。 宗世譜:將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統編于一譜或多個雖不是同一家族,卻因是同一姓氏而聯合修譜的家族。 支 譜:僅記載某一始祖或始遷祖分支之下的一個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 譜:僅記載某一始祖或始遷祖分支之下的一個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家譜特殊稱呼 本 書:為了正本求源之意 清芬志:取義于兩晉時陸機《文賦》中誦先人之清芬”之意 數典不忘:反《左傳》中“數典忘祖”之意 祠 譜:記載宗族祠堂各種內容為主的 墳 譜:記載本家族歷代祖先墳墓位置、坐向、守墳、規約、墓祭儀式等內容 2、表明政治及民族立場 3、介紹修譜宗旨 例:本譜以“敬宗收族,弘揚祖德,正本清源,理順脈絡,教育后代,耀國榮族”為宗旨,運用歷史唯物史觀記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相統一,反映本氏風貌和支派特色。 4、規定入譜規則 ①舊譜照錄,舊譜中的錯誤處不進行更改,設考證欄目詳細羅列錯誤之處。 ②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力求源流世系之銜接有序。其間有未盡明確者,暫存間斷待考,不采納無根據之推斷,以尊重史實。 ③客觀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遷徙分化、榮衰升沉的史實,不夸張、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資料豐富。 ④各房人眾,取字命名難免雷同,卑犯尊諱改卑不改尊,生犯死諱改生不改死,微犯顯諱改微不改顯,若房異支分者不拘此例。凡改易者仍須記載其原名,以便今后查考。 5、介紹本譜數據收集原則 6、確認譜書格式體例 7、其它注意事項闡述表明 如前文所說,各家各族在發凡起例之時,會根據各自家族的情況有不同的要求以及內容,但最終目的為揭示本族譜書要旨、確認修譜體例。 十八、家譜編修的用字規則一、名、字、號 1、名:宗譜中一般都有名(即譜名,宗譜的字輩通過譜名來體現)。現在修譜,一般不再搞譜名,名字即為譜名。舊時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謂避諱,直呼其名是對這個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時稱呼。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平時見面只呼其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劉備,就是避諱,表示尊重。現代人很少用字。 3、號: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舊譜中的號一般是年長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種成就感,或出于某種因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幾歲孩子的小名稱為號,那是對號的一種誤解。 說明:古人有姓、名、字、號,字通常由長輩來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親取字。今修譜時,如族內形成共識按字輩定新錄入成員的譜名,擬將原名書為“一名××”或“字××”。同時,不能把舊譜中的名隨意去掉,也不能把舊譜中名、字隨意調換。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彌補。 二、配、娶、繼配、聘 4、配:宗譜中的配是男子結婚的專用詞,配即元配。即對方為未婚,也稱處子,書“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5、娶:娶則指對方為再婚女子,也稱醮婦。書“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6、繼配:繼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離異,又與后任妻子結婚。再配為處子則書“繼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為醮婦則書“續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7、聘:聘指男子定親,雙方夫妻關系已經確立,但未完婚。舊社會對定親非常重視,一旦定親,女方即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記載。 說明:在配和娶兩字并用于一宗譜時,配和娶用詞含義是有區別的,一字之差,意義不一樣。所以不要隨便把舊譜的配改為娶,個別宗譜只寫娶而不寫配,這種情況另當別論。另外,現在修譜,一般不寫聘,而以結婚為準,年近五十未結婚者,可寫“未娶”。 三、適、字、未字、待字 8、適:該女子已出嫁結婚書“適”。 9、字:舊時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該女子已定親尚未出嫁曰“字”,與男方的聘相對應。 10、未字:該女子尚未定親曰“未字”。 11、待字:該女子已介紹對象,但尚未舉行定親儀式曰待字。因稱女子待嫁為“待字”。 說明:宗譜中“適”為女子結婚的專用詞,因此現在修譜,不要惟恐別人看不懂。就把適改成嫁,這就與歷次修譜用詞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譜味”,故女兒出嫁仍寫“適”為宜。 四、出贅、入贅、招贅、孀贅 12、出贅: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譜中書“出贅某地某姓”。 13、入贅:指外姓男子招女婿進來 14、招贅:舊譜世系表均以男子為主體,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掛線,故表述為“××贅婿,本姓×”。現時修譜,招女婿多數以本姓女子掛線,這里主語變成了女性,故應用“招贅”,也可用“贅”或“招”。 15、孀贅:孀贅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個男人上門,俗稱“黃泥畔”。 說明:認定是否招贅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為準,而應以所生子女姓母姓為準;孀贅情況目前時而可見,但是我們在修譜時注意,入譜均以正式婚姻為準,如果找個老來伴,但未領結婚證,還是不錄為好。 五、出繼、繼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 16、出繼:指本姓男子過繼給外姓做繼子,并改為外姓。此種情況,在世表中仍需要掛線,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繼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17、繼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領養,并由外姓改為本姓。 18、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無子方。 19、入嗣:本宗族無子方由多子方來承嗣,俗稱頂嗣。 20、承祧:在家譜中將某甲之子給某乙一人當兒子,不再給甲當兒子。這種完全帶子的關系叫承祧。 21、兼祧:兼祧是以獨子兼承叔(或伯)兩房宗祀的特殊繼承方式,又稱“一子兩后”或“兩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規定兼祧子可在兩房各配一妻,二妻間非妻妾關系,而是妯娌關系。 說明:舊時對繼子入譜都有嚴格規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產或財產給本姓宗祠,有的把繼子編入另譜?,F在修譜,繼子和親生子都一視同仁,不再編入另譜,但為了區別親生還是領養,仍寫“繼子”為宜。嗣即繼承。舊時承嗣都有嚴格規定,一是必須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輩份上必須一致,三是親疏上應該由近及遠。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續香火,同時也繼承財產,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詳述,在出嗣方略述。 六、殤、夭、卒、年、享、壽 22、殤:7歲及其以前身亡書“早殤”。 23、夭:8歲至15歲未成年而身亡稱“早夭”。 24、年:50歲以下去世,書“卒于某時,年若干歲”。 25、享:51歲至59歲去世,書“卒于某時,享年若干歲” 26、壽:60歲及以上去世,書“卒于某時,享壽若干歲”。 說明:古代對不同年齡人的死亡,用詞有講究,讀其詞即知年齡大概,宜慎用。另據本宗古譜,作古之人書“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世之人書“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 。 十九、現當代家譜內容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標志和名稱??甲C姓氏源流,就是考證始祖是誰,家族的根在哪里,說明家族的得姓緣由和姓義。我國姓氏源遠流長,一個家族的得姓也很復雜,有的多途徑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為難解之謎,考證起來十分困難,比如中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軍事家鄭和的鄭姓都是明成祖賜的,他真實的姓、祖先、籍貫、身世,五百多年無人知曉,《明史·鄭和傳》也只稱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國元年(191)發現鄭和父親墓碑和昆明《鄭和家譜》,才知道鄭和原姓馬,名和,祖籍云南昆陽。研究鄭和的專家、學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辦副主任、編審馬穎生同志以大量的鐵的史實證實,鄭和是元朝名將賽典赤·贍思丁六世孫,但還有人有異議。 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認真、慎重、準確考證,不要使家譜成為無源之水。過去編修的“原譜”已考證無疑的,可以照實收錄,有疑則考,或補充詮釋,“原譜” 已經散失難以找到或首次修譜,姓氏源流需要從頭調查考證。 2.居住地地情 人類的歷史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積累起來的,家譜就是記載家族成員的活動和世系的圖書形態。一個家族的發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從事活動的環境。記載家族以始祖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經濟環境、風俗民情、民間傳說等情況,能夠反映、展示家族成員參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歷史風貌,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積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資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譜的一項重要內容,寫好它,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料和信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譜的地方特點和家族特色。在撰寫過程中,寫地情要與族人的活動緊密結合,主要記述族人在當地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經濟環境中,參加當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動,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文明教育活動,科技活動,國防建設活動等活動的歷史和現狀,突出族人在這些活動中的業績和創業精神。當地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情況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寫成自然、地理、歷史的教科書。 3.遷徙情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逐步從家鄉向外擴引,這樣就發生家庭的遷徙。事實上,永遠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家庭這樣就發生家庭的遷徙。事實上,永遠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遷徙以后,人們對自己家族的發祥地始終懷有深深的眷戀,這種眷戀就是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尋根情懷,所以,人們很重視家庭遷徙的過程和歷史。家譜自然也要記載家庭的遷徙情況?!迸_灣、港澳地區的同胞和海外華僑到大陸尋根,就是根據家譜的記載。記述遷徙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是人世系圖表上加注說明;二是在世系錄內作簡要的記述。傳統的記述方式就是這種記述方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譜,多數采取單獨立一個篇目,即XX族人遷徙情況,用文字或圖表集中記述族人的遷徙情況,以便于查閱。表錄內容:世序。時期、姓名、原籍住址、遷徙原因、現居住地等項。 4.世系圖表 世系是家譜重要主體,是家譜區別于其他史類書籍的重要標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長幼輩分,認真準確地記載。在考證姓氏源流的同時,從始祖或始遷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長幼輩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來,世序分明,一目了然。人譜族人居住范圍決定了譜書的規模。多數家譜,在一個縣或市的范圍內修譜,也有在一個鄉鎮編修的支譜。記述世系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世系圖和世系錄并用形式,即先在譜書卷首列出家族世系總圖表,然后采用世系錄,從一世祖開始,敘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況,對世系圖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世系錄內容有家族成員姓名、生卒年月、官職、子女、婚嫁、遷徙等,如《孔子世家譜》就采用這種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總表,然后,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載孔府家族成員的官職、出生年月、婚姻、遷徙、墳墓、人物小傳等多項內容。 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圖出記載家族世系,多數采用橫式排列法,少數也采用豎式排列。橫式排列法是傳統方法,五世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須在第二表的第一欄,依此類推。妻姓名并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與代之間用一條短線連接。因族人眾多,遷徙甚多,分布廣,可采取分片區或分支系排列世系。云南《續修宣威浦氏族譜》就用這個辦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圖表來表示。因族人的搬遷,分布宣威全境,也有的遷徙四川、貴州部分縣,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后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了然,便于查閱和使用。 5.人物傳 人物傳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傳標準、范圍和方法以及對人物的評價問題,將在“人物傳的編寫” 中詳細敘述。 6.大事記 大事記是編寫地方志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載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現代新家譜中,也采用大事記來編修家譜。福建省長樂市漳港鎮《漳港李氏譜志》、云南《續修宣威浦氏族譜》,都增加了“大事記”這項內容,以時系事,依年月日順序,記載從始祖開始到修譜時家族發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條一事、簡明扼要,記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的事件。編修新家譜,這項內容值得提倡,應列為家譜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寫“大事記”時,要注意廣泛采集資料,特別是第一手資料,資料要真實準確,來源要有根據,每件事要查清產生的時間、地點 ,認真鑒別和分析資料是否真實。 由于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和不同類型的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記事內容,重點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條一事記述,不要幾件事混雜在一起??傊?,大事記要做到內容精當,大事實出,要事不漏,事實準確,條理清楚,文字簡明,言簡意賅。 7.字輩譜 字輩譜是各姓氏家族族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簡單地講,字輩譜中輩分就是家族中血緣傳承的世系次第關系,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它不僅以輩分的界劃與確定,理清了家族血緣的繁衍和衣承關系,而且還以每一輩分起名的具體用字,明確每一家族次弟輩分的基本稱謂。并以其獨有的寓意,表明先輩對后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說,字輩譜在家族譜系中,不僅有著明確世系次弟關系的獨有標識作用,而且還以其所蘊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對自身的發展歷程,已由簡單的自發習俗階段,進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覺自為階段。 事實表明,在族譜編撰過程中,輩分的厘清和每一輩分的具體用字,歷來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視。在我國,各姓氏、各個譜系對字輩譜,都有十分嚴格的講究。到了清代,甚至出現了封建統治者專門為“曾、顏、孔、孟”四姓御賜統一名派的事情。可見,在中國,朝野對字輩譜的選排厘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講究的。 9、祠堂墳墓 祠堂,在家譜中尚有宗廟、宗祠、家廟、宗堂、享堂、神壇、祠宇等名稱,是朝拜祖先、家族議事的場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居重要位置。 家譜中的祠堂內容由圖、文兩部分組成,圖主文輔,文字注釋祠堂圖畫。祠堂圖大多為建筑式樣、框架結構圖案,也有的稱祠堂山水圖,不僅將祠堂圖樣,而且將祠堂周圍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畫在圖內,使人對整個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圖還將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畫在圖內。就祠堂所轄范圍來說,多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總祠圖,有支祠圖。通譜、統譜中的祠堂圖,則是涵蓋全省乃至跨幾個省區的一個大家族的合祠圖、統祠圖。 根據'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與需要,墳塋在家譜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樣,家譜中的墳塋也由圖與文兩部分組成,以圖為主,文釋圖意,圖文并茂。家譜中墳墓圖類型多樣,大多為一人(有的包括夫人)墓圖,也有多人墓圖,如湖南益陽熊氏孫家山合墓圖,有200多個墳墓。有的墳墓圖將墳墓與祠合在一起,稱墓祠圖,有的墳墓圖將周圍山水也勾畫在圖內,則稱墳墓山水形勝圖。 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