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其在敘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關小說的常規考點之一。從目前各地最新試題來看,有關小說敘事藝術的考點,是高頻題。敘事的切入角度、視角變化、方式、技巧以及節奏等騰挪跌宕之處甚多,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而不僅僅是把“敘事”當作與描寫、議論、說明相并列的表達方式。 | 《長出一地的好蕎麥》 | 文中劃線部分的描寫,人、牛、犁渾然一體,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請簡要賞析。 | 2022新高考Ⅰ卷 | 《理水》 | 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 2021新高考1卷 | 《石門陣》 | 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 2020全國1卷 | 《越野滑雪》 | 根據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 2019全國1卷 | 《理水》 | 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 2019全國3 卷 | 《到梨花屯去》 | 兩個乘客為什么沉默?小說為什么首尾均有這一細節?請結合全文分析。 | 2019浙江卷 | 《呼蘭河傳》 | 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征。 | 2018全國1卷 | 《趙一曼女士》 | 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簡要分析。 | 同樣的一個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講法。小說的本質是故事,故事里面有人物、情節、環境。故事的講述我們稱之為敘述。所謂敘述視角,是指在敘事性故事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故事。全知視角大多見于傳統小說,敘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間,對所發生的故事、各個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時候還跳到前臺對人物評頭論足。全知視角不受時間空間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讀者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有限視角的特點是敘述講究遮蔽作者意圖,故意隱藏一些環節,留給讀者自己去推理、判斷與評價。完全依賴于人物的眼睛來看小說里的世界,完全靠敘述者帶領讀者走進情節的各個環節,讓讀者參與其中。第一人稱:敘述人的所見所聞所想,增強小說的真實性;敘述親切自然,能拉近作品和讀者的距離,便于抒發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直接對話,真切自然;直面對象,便于感情交流;若對象為物,則使物具有擬人化作用;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稱:以旁觀者身份來講述故事,顯得客觀冷靜,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實靈活自由。 (一)非“主人公”類型:可以是旁觀者也可以是參與者。1.旁觀者:旁觀者置身在事件之外, 可以用更冷靜疏離的方式呈現故事,也更真實客觀。可以觀察、點評故事里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處,讓讀者去思考。 2.參與者:參與事件中,與主人公保有某種程度的聯系,(要考慮到“我”這個參與者的身份作用)可以與主人公直接對話, 可以襯托主人公, 可以對事件、對人物產生影響等。 用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我”既是故事情節的講述者,又是其中的參與者、見證者、親歷者。好處是真實親切,拉近小說與讀者的距離,便于抒發感情,便于展開心理描寫。“他”,只是故事情節的講述者,并非其中的參與者、見證者、親歷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觀者的身份講述故事。好處是敘述自由,超越時空,無所不知。 注意:第三人稱不全是無限視角,也有有限視角——敘述者只是對某個人物無所不知,而對其他人物卻并不了解。 (1)敘述人稱與敘述視角不可簡單對應。 第三人稱主要是全知視角,也可能是有限視角。第二人稱算不上敘述角度,雖然“你”是小說中的人物,但故事的敘述者卻不是“你”,而是從“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從“我”或“他”的視角來講故事。第二人稱拉近了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敘述人稱與敘述視角是交叉而變化的。 ①人稱變換: a.從“你”到“我”,增加真實性,使人如臨其境,有時有自嘲的意味。 b.從“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觀性、親切性、說服力。 c.人稱交叉: 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 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人物的獨白、對話,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 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 ②可多個敘述視角交織轉換(故事套故事;聽他人講故事)。多個敘述視角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但穿插起來可以使敘述立體化、更自由、有變化,能多層次多角度地表現人物和主題。  莫言說:“腔調,并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拿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莫言《鎖孔里的房間: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序》)敘述腔調:敘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齡、性別、身份等個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帶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與小說或作者的風格密切相關,甚至可說腔調即風格。 睿智抒情伍爾芙,內斂深沉海明威,含淚微笑歐·亨利,幽默深刻諷刺是魯迅,冷峻悲憫屬余華,醇厚質樸算金庸;老舍——幽默諷刺 注意:作家的腔調不是一成不變的 (2016年全國卷Ⅲ《玻璃》)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①講述故事:小說故事是由“我”講述出來的,真實可信; ②推進情節:“我”是事件的參與者,由于“我”的提議,情節得以發展變化; ③襯托人物:小說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鮮明。(2014全國1卷《古渡頭》)作品是怎樣敘述渡夫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②以“錢’’為話題,引入渡夫的故事,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③多用對話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經歷,使敘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寫與渡夫講述相結合,賦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傷的詩意美。(2017全國卷1 《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態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①人稱靈活變換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暢、思維不受阻礙,更顯出“窗”對人們的無所不在的約束;(人稱變換的作用)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來,更顯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易與心靈深處的交流;(第二人稱的作用)③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的真誠態度,增加了內容的可信度。(第一人稱的作用)《百合花》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藝術效果。(6分) 女性視角的效果 | 答案要點 | 1.女性觀察敏銳,便于展現更多的細節、豐富的人物活動、細膩的情感。 2.以其母性情感筆觸,表達對弱者的同情,憐憫的情懷;或以女性口吻表達對強權的反抗,對自由的渴望。 | ①情節上,女性觀察細致,以其視角敘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現細節,增強情節的生動性,讓人如臨其境。 ②人物上,女性感覺敏銳,可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如通訊員的牢騷、新媳婦的羞澀更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特點。 ③環境上,以女性視角描寫戰爭,繞開激烈的戰斗場面,從側面突出戰爭的殘酷,更能引發讀者的想象。 ④主題上,可引導讀者從女性的角度理解戰爭、理解人物,從而產生獨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內容和主題。 | (2019浙江卷《呼蘭河傳》)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征。(6分)兒童視角的效果 | 答案要點 | 1.兒童純潔的心靈和簡單的閱歷使小說的敘述內容顯得真實可信。 2.兒童貧乏的詞匯和特有的語句使得敘事語言平易親切。 3.兒童豐富的想象和無知的狀態使得敘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兒童的好奇心推動情節的發展; 5.兒童視聽下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 6.兒童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潑、詩性的表達風格。 7.兒童世界的單純更能反襯出成人世界的虛偽、冷漠與殘酷。 8.用兒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對比成人世界的丑惡,審視人性,凸顯主題,直扣人心。 | ①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 ②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 ④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 |

怎樣講故事? 敘述的順序 順敘 | 按照時間(空間)的先后順序來寫。 | ①順序按照時間順序,符合人們閱讀心理; ②情節發展脈絡分明,條理清晰,便于讀者把握內容;③便于展開內容,塑造人物形象。 | 倒敘 | 不按時間先后順序來寫,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后面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 | ①設置懸念,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②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使故事呈現波瀾; ③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或突顯作品主旨等。 | 插敘 | 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根據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主線而插入另外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的敘述。敘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敘述原來的事件。插敘內容不影響主要事件的表達。 | ①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交代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 ②內容更充實 ③形象更豐滿; ④主題更深刻等; ⑤使行文富于變化,張弛有節。 (插敘的內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一般去掉它,不影響故事的完整性) |
補敘 | 也叫追敘,在行文中用兩三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補充的交代,補充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使事件的整個過程更加清晰完整。 | ①是對上文的內容作補充交代,使文章結構完整; ②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③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④有助于更好地表現主題等。 (若無補敘,就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 | 平敘 | 就是平行敘述,即敘述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敘一件,再敘一件,常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敘。 | ①條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②交叉敘述,可以把頭緒紛繁的人與事表現得有條不紊,并且突出了緊張氣氛,增強了表達效果。 ③拓展作品容量。 |
類別 | 插敘 | | 內容上 | 插敘材料刪去,原有的故事情節仍舊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線索仍舊清楚明朗,讀者不會產生疑問; | 補敘片段刪去,讀者會產生疑問。 | 形式上 | 插敘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 補敘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現結果之后,交代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 篇幅上 | 插敘的文字一般較多,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 | 補敘的文字一般較少,多則一段,少則一句話, 對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補充說明。 | 效果上 | 插敘是作者為人物經歷和事件發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結構更緊密,人物性格更鮮明; | 補敘是將事件的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的某個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懸念,讓讀者產生錯覺,到一定的時候“亮”出來,這樣通過“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瀾起伏,增強藝術感染力。 |
敘述的節奏(詳略、張弛、快慢) 1、加速:次要情節,一筆帶過: 加速是“張”,是跳躍,是略寫,多用敘述手法,讀者一般用快速閱讀,細細品味。 2、減速:關鍵情節、精彩之處,濃墨重彩: 減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筆細描細繪,多用描寫手法,讀者要用慢速閱讀,細細品味。 3、加速與減速交織,一張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敘述與描寫是控制小說速度和營造敘事波瀾的法寶。 (朱順社《立碑》)在小說敘事中,故意延遲故事發展的進展,拖延讀者到達結尾的時間,這種手法被稱為“延宕法”。本文在結尾處才明確了“女人”是吳亮亮妻子的身份,就運用了延宕法。請結合小說內容,分析其效果。(4分)“延宕”效果 | 答案要點 | ①減緩敘事節奏,使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 ①延宕手法減緩了小說的敘事節奏,使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說中多次出現馬上揭曉“女人”就是周局長兼吳亮亮妻子的身份,但隨即又拉開了讀者和結局的距離。 ②延宕手法使周局長和吳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在延宕中讀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吳亮亮的無私奉獻、一心為公,周局長的不忘初心、深明大義。 ③延宕手法能夠產生一種持久而強大的吸引力,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小說波瀾叢生。 | ②使人物形象立體豐滿。 | ③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小說波瀾叢生。 | (申平《砸缸的人》)小說寫司馬光中老年時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結果遲遲不得出現。請分析小說中這一延宕手法的運用有什么好處?(6分)
重復:強調和突出某種特殊的意義 重復中的變化:推進故事、塑造人物、表現主題 鏈接教材——舉例:《祝福》中祥林嫂重復講述阿毛之死與觀眾的反應變化,有何作用?《祝福》中祥林嫂講述阿毛之死“我真傻,真.....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1)四嬸起初還躊躕,待到聽完她自己的話眼圈就有些紅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圓籃和鋪蓋到下房去。(2)這故事倒頗有效...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面還紛紛的評論著。(3) “是的,你是單知道雪天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才會到村里來的。”他們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去。2.批判魯鎮人“看客”的心態:從同情,到逐漸將他人的痛苦“審美化”來轉移自身的痛苦,直至厭煩。何謂錯位? 斯克洛夫斯基在《故事和小說的構成》中說: “美滿的互相傾慕的愛情并不形成故事”,“ 故事需要的是不順利的愛情。例如當A愛上B,B覺得她并不愛A;而B愛上A時,A卻覺得不愛B了。...... 可見故事不僅需要有作用,而且需要有反作用,有某種不一致” “錯位”的幅度越大,就越生動,越有意味。 (3)魯四老爺:不早不遲,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個謬種”——厭惡《林黛玉進賈府》中寶黛相見,黛玉一見,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見過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③開頭方式:懸念式/倒敘式/寫景式/故事式/以……話題引入等④結尾方式:歐·亨利式、悲劇式、喜劇式、戛然而止式、以景作結式、首尾呼應式等⑤中間有:懸念、伏筆、鋪墊、照應、暗示、誤會、突轉、對比、抑揚等詩化小說|散文化小說:沒有完整的情節以及矛盾沖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營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和特有情緒的展示。1.對話式:《古渡頭》、《六指猴》、《橋邊的老人》;4.歷史與現實交織:(打破時空的限定)《趙一曼女士》6.敘事與寫景交織(描寫和記敘的結合):《古渡頭》、《安東洛夫卡蘋果》(《醉拳張三》)從敘述的先后順序看,小說運用了什么敘述方式?有何好處?請結合文本分析。 (《水底的微光》)小說在敘事謀篇方面很有特點,請簡要說明。


小說的敘述方式除了常見五種(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平敘)外,近年,在高考及地方模擬試題中,此類題型打破常理出牌,對“這一篇”隨文命題,出現了許多新的敘述方式,如故事新編、歷史(歷史)與現實交織、對話、心理、場景集中與轉換、真實與虛幻交織、敘述與寫景結合等,涉及小說的真實性、文學性、科學性、歷史性、荒誕性等。 這些術語在高中語文教材里不常出現,考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必須結合模擬試題加深對這些文本特征術語的理解。并具有臨場應變的意識,沉著審題,發散思維,弄清楚題干中出現的考點、新鮮概念或說法,揣摩其考查的本質,理順解答思路和角度,依據文本內容靈活地解答。  (2018全國1卷《趙一曼女士》)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鄭武文《萬年橋》)歷史小說是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的文學創作,請從歷史和文學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示例一) ①小說于史有據,既有具體的年代數據,又有宋國與契丹交戰的歷史背景,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 ②小說運用文學的手法進行歷史講述,如人物對話、神態和心理描寫的虛構以及曲折情節的設計。 ③小說創作將歷史和文學融合,拓寬了小說的表現境界,深化了小說的思想內涵。 (示例二) 小說的歷史特征主要表現在:①有具體的年代和橋梁的壽命延續數據;②有宋國與契丹交戰的歷史背景;③有今天尚存的遺跡做證明。 小說的文學特征主要表現在:①運用細節描寫、襯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②有人物對話、心理和環境描寫等虛構內容;③有曲折的情節設計,如在工匠束手無策時突然有人獻計,夏竦在民工奇缺時釋放俘虜,在快要修好橋時又遭彈劾。 (2019課標全國1卷《理水》)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奧拉姆《審訊》)這篇小說主要以對話形式展開,這種寫法有哪些作用?(6分)

敘述安排方式
| 效 果 | 舉 例 | 敘述與寫景結合 | 渲染氣氛,營造氛圍,放慢敘事節奏,使小說具有一種詩意美,更加突出主題。 | 沈從文的《邊城》,開篇寫景和敘事相結合,寫出了湘西清新美麗的自然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以自然風光之明凈映襯出了當地民風人情的純凈美好。 | 真實與幻覺(夢境)交織 | 真實與幻覺(夢境)交織,就是真實與虛構的交織,是藝術創作的需要,虛構一些情節,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社會現實。 | 2022全國甲卷《支隊政委》開頭的夢境和現實交織。 | 時空集中與轉換 | 時空集中就是指故事情節集中在一個時間段或集中一個場景發生,這樣可使故事結構緊湊;場景轉換就是空間場面的轉換。場景是小說的環境,要緊扣環境描寫的作用回答。 | 2020全國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時間集中在滑雪那段時間。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有場景轉換:李小 二酒店、草料場;有場景集中:山神廟。 |
小說虛構與藝術真實 | 讀者體驗(似真似幻的氛圍,引人入勝,思考社會現實)、豐富意蘊、凸顯主旨。 | 2022全國甲卷《支隊政委》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實例,比如文本二警衛員為陳毅擠膿血之事,加上作者對人物正側面的刻畫,及大量的細節心理描寫,使虛構的小說在藝術上有真實的效果。 | 引用史料、傳說、詩歌、名言、新聞報道、地方志等 | 在敘述的過程中,穿插與主旨有關的新聞、地方志、談話等內容,添加這些內容,可以補充情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和真實,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 2018全國I卷《趙一曼女生》使用和趙一曼有關的文獻資料,使敘述有變化,且增加了作品真實性。 | 象征 | 所謂象征,就是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使主旨含而不露。 | 2020全國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這項活動象征人遠離世俗紛擾,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
敘述線索 線索是貫穿整個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聯起來,使作品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因此它與結構或層次、情節一道成為作品謀篇布局的重要環節。 線索的作用一般是使情節更加集中緊湊;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豐滿;使主題更加豐富,得以深化。 線索主要通過情節與場景,以及所有選材或組織的材料等來反映。具體在作品中,通常會以人物、事物、事件、地點、時間、感情流動的狀況等來分類。 這種結構類型的特點是情節單純,線索明晰。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來展開情節。小說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到結局,依次展開。復線結構是指在一部小說中有兩條并列的情節發展線索齊頭并進,互為參照。復線結構一般比單線結構更便于反映時代紛繁復雜的風貌,有利于在對比中凸顯人物性格及其發展狀況。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所直接呈現出來的線索。明線所敘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是由作品中未直接描繪的人物活動或事件所間接呈現出來的線索。多為感情線索或心理活動線索。暗線能夠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或斗爭的焦點,使故事情節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說的矛盾和主題更加突出。雙線并行,同時展開,能容納更為紛繁復雜的生活內容,能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試題鏈接 (2014全國2卷《鞋》)小說以“鞋”為中心敘事寫人,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2015全國1卷《馬蘭花》)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么?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明線、暗線并行的效果 | 答案要點 | ①雙線并行,同時展開,能容納更為紛繁復雜的內容,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 明線指的是馬蘭花一家因借錢出去而引發的矛盾沖突,暗線指的是麻嬸母女還錢的過程。 好處:①設置麻嬸母女還款這一暗線,雖然著墨不多,但仍可展現她們的品質和人格魅力,從而豐富小說的主題;②明線與暗線兩條線索相互交織,使小說的情節更加集中緊湊,從而突出了主人公馬蘭花的形象特點。 | ②雖然暗線著墨不多,對小說主人公的塑造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相互交織,也使得小說情節更加集中; | ③設置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可以豐富小說的思想主題。 |
(朱山坡《薩赫勒荒原》)小說涉及多個人物并形成復線結構,請結合全文簡析這種結構的妙處。(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