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聯合發布了《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24版)》,旨在為臨床醫師、糖尿病教育護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員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運動指導。 該指南包括T2DM運動治療的基本原則、急慢性并發癥、共患疾病、常用藥物、運動時機、運動中血糖監測、運動營養、運動損傷、運動依從性及數字醫療等,共76條推薦意見。 推薦意見73:運動時補充營養既要保證能量攝入滿足運動所需,還要盡可能使血糖穩定,在遵循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強調個體化調整每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攝入量(E)。運動前應攝入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運動后低血糖(E)
推薦意見74:T2DM患者運動前、中、后要適量飲水(E) 推薦意見75:T2DM患者輕度運動損傷時遵循RICE原則進行急救處理,并及時就醫(E) 碳水化合物是中等強度或更大強度有氧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在運動前和運動時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更好地維持血糖穩定并提高運動表現。運動后短時間內攝入高升糖指數食物,如餅干或香蕉有利于肌糖原的補充。糖尿病患者運動后同時攝入少量蛋白質(每小時0.2~0.4g/kg)和較少碳水化合物(每小時0.8g/kg)可在補充肌糖原的同時,更好地維持血糖穩定。空腹或僅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患者,血液循環中胰島素水平相對較低,30~60min低或中等強度運動,僅需補充10~15g碳水化合物預防低血糖。如因服用胰島素促泌劑或注射餐時胰島素后運動而使血液循環中胰島素水平較高時,每運動1h需補充30~60g碳水化合物以預防低血糖。醫師或營養師可以策略性地選擇蛋白質或脂肪,合理搭配營養素,以預防遲發性低血糖。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入對運動后肌肉修復及肌肉量增加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抗阻運動之后。運動前1h應補充500mL液體,確保開始運動時身體已經處于良好的水合狀態。若運動前血糖<5.6mmol/L,可補充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液體(如運動飲料),以預防運動相關低血糖。運動中每隔15min可以補充150mL液體,依運動強度、運動量和環境溫度等增減。若在炎熱或濕熱環境中運動,應更頻繁地補水,同時注意監視脫水的跡象。運動后可以通過監測體重來估算流失的水分量,以此作為補充水分的參照。若運動時間超過1h,或者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應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料,以幫助恢復體內的水和電解質平衡,并加強血糖監測。此外,無論運動前還是運動后攝入酒精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運動創傷的處理原則:運動后出現肌肉拉傷、關節扭傷一般可進行冷凍加壓包扎;一旦確定發生骨折應先行固定,再送醫院。頭部碰撞后,先止血、加壓包扎,再送醫院。對輕度運動損傷,遵循RICE原則進行急救處理。具體包括:(1)休息(rest):受傷部位立即停止運動,充分休息。(2)冰敷(ice):將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受傷部位,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疼痛及痙攣,縮短康復時間。每次冰敷20~30min或皮膚感覺由冷、疼痛、灼熱,最后變成麻木時移開冰敷袋。可每隔0.5或1h冰敷1次,直至疼痛得到緩解或送醫后遵醫囑處理。(3)壓迫(compression):以彈性繃帶包扎于受傷部位,減少內部出血。注意加壓包扎力度適中,觀察露出腳趾或手指的顏色。如疼痛、皮膚變色、麻痹、刺痛等癥狀出現,提示包扎得太緊,應解開彈性繃帶重包,送至醫院后遵醫囑處理。(4)抬高(elevation):盡可能在傷后24h內持續抬高傷處(高于心臟部位)以減少傷處腫脹。相當嚴重的損傷、創傷應緊急送醫院處理。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運動前進行熱身運動可以減少肌肉拉傷及關節扭傷的發生。有關節病變者運動時帶上關節保護帶(護膝、護腕、護腰帶),穿舒適的運動鞋進行運動,禁止穿皮鞋、高跟鞋進行運動。老年人應避免運動量過大、過于激烈的活動。如果有周圍神經病變或退化性關節炎應選擇非負重運動方式,如固定自行車、游泳等,或者采用負重和非負重交替的運動方式。






















































本指南為T2DM患者實施運動干預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指導,也為在糖尿病患者中廣泛開展體醫融合及健康促進提供了基于目前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支撐。然而,在研究領域層面,仍有諸多問題有待深入探索。比如,運動防控T2DM并發癥的長期有效性證據不充足、符合國人地區特色行之有效的T2DM運動干預模式未能建立。除此以外,在臨床實踐層面,如何系統性開展T2DM運動干預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T2DM運動干預工作的開展對臨床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臨床醫師除要掌握T2DM診療知識外,還需熟悉運動醫學相關內容。而現階段,我國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仍相對不足。另一方面,T2DM運動干預工作的開展還存在難推廣及難堅持等問題。究其原因,可能與運動干預適宜技術缺乏、運動干預實施路徑不清、糖尿病人群主動健康意識淡薄、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因素有關。再一方面,我國尚缺乏運動處方門診及有效的運動門診轉診機制,也缺乏運動健康促進中心和慢性疾病運動干預中心的標準化建設方案,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T2DM運動干預的有效開展。 因此,提高對運動在糖尿病治療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促進體育與醫療跨學科合作、研發運動干預適宜技術、完善運動干預實施路徑及管理流程、探索新的運動干預糖尿病管理模式等,將有助于提升T2DM的管理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結局,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宏偉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