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金風玉露《古今單驗方選評》 摘要:抬起腳后跟,用腳尖走路,既有利于提肛收腹,又使肛門靜脈淤血難以形成,從而避免了痔瘡,又防止了脫肛。 腳尖走路治痔瘡 兩年前我患了痔瘡,對工作、生活、學習來說是煩惱多多,苦不堪言。同事及時向我傳授了“祖傳土方”。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活學活用”,果然收效顯著。其實“土方”很簡單,只要每天早晚兩次在家中練習用腳尖走路即可。具體方法是: 雙腳走路時,雙雙抬起腳后跟,一個勁地用腳尖走路。早晚兩次在家中各走10個來回(約100米左右),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因為這樣練習走路,既有利于提肛收腹,又使肛門靜脈瘀血難以形成,從而避免了痔瘡,又防止了脫肛,可謂一舉兩得。通過近一年來的實踐,我不僅告別了痔瘡之苦,而且身體也步人了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彭小華) ——錄自《百姓治百病》王慧芬 主編 金風玉露評注:在痔瘡的成因上,有兩個學說占主流,一個肛墊下移學說,說的是人體直腸末端的肛管有一個“肛墊”,由環狀的有靜脈(或稱靜脈竇)、平滑肌、彈性組織和結締組織組成,能感受直腸內的氣體、液體等物質。某些原因(如腹壓增高)使肛墊遭到破壞而松弛、肥大、出血或脫垂時,即產生痔的癥狀。另一個是靜脈曲張學說,認為痔瘡的基本病理改變是由于不連續的靜脈擴張引起靜脈脈壓增加,加之超限度的腹內壓增加和重力作用,從而影響肛門直腸靜脈回流;或因排便時使靜脈壁反復受到損傷,而形成痔瘡。 腳尖走路治療痔瘡,與縮谷道(收縮提肛肌)類似,發明者可能根據上述兩種學說,借助提肛收腹的鍛煉,既可增強肛墊的穩固性,又可改善局部血流,一定程度減少肛周靜脈曲張,改善肛周靜脈血流,從而對痔瘡的治療起到一些作用。這種被動練習讓肛門局部得到鍛煉,照理可以講得通。 疑問是否適合所有痔瘡,痔瘡有內痔、外痔、混合痔,都適合?如果足部有骨折等情況建議不要使用,假如是嚴重肛門疾病如肛痿等,我不主張隨便選用上法,老老實實去肛腸科手術吧。因為該法我沒有驗證過,缺乏這方面的經驗,請有興趣者自己檢驗。《古今單驗方選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