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篇幅較長,請耐心閱讀,感謝!) 淶水是千年古縣,前身是逎縣,設置于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淶水縣正式命名,沿用至今。查閱淶水的歷史,簡直就是個寶藏縣城,而且很有意思。 慶化寺花塔(遼,國保5) 慶化寺花塔,位于淶水縣北洛平村北2.5千米的龍宮山南麓。去花塔的路確實比預想的艱難,最后2公里是小路且只有那一條路,僅能一輛車通過,我運氣不好,前邊碰到村民的車停在路邊,人應該在地里干活,猶豫了一下,沒有嘗試通過,把車停在路邊,走路前行,走到一庵廟問了問,說花塔在山上,還有2.7公里的山路……想想車停路邊,怕不安全,又走回去開車,折騰了一圈,然后把車開上來停在庵廟前的空地,開始爬山。 ![]() ![]() ![]() ![]() ![]() ![]() 遠看兩山并行對立,中間橫一溝壑。兩邊山坳里,左邊一座塔,右邊一座寺。 ![]() ![]() ![]() 我見過很多塔,每座塔有它自身的美,不管塔的形制、高度或者樣式,會發自內心感嘆建造者的智慧,為我們呈現如此美好的事物。 ![]() 塔因寺命名。明代嘉靖年間《重修龍宮山慶化寺殿宇記》碑刻記載:“慶化寺建于樂平里龍宮山,相傳始于漢代”。寺雖經多次重修,現仍已毀,唯存幾通殘碑斷幢和一座較完好的磚砌花塔。 花塔的建造年代沒有文字記載,從塔的建筑風格和結構造型分析,與房山萬佛塔頗為相似,具有遼金特色,結構精巧、造型古樸。羅哲文先生根據其風格和建筑特征,推斷當為遼代修建。 花塔,磚木結構,通高約15.2米。塔基由兩層須彌座構成,高度約3.6米。一層須彌座束腰處施斗拱,素面簡單,有修葺痕跡。 ![]() 二層須彌座較一層復雜,須彌座下部與一層比較相似,只是有略微收分。 ![]() ![]() ![]() ![]() ![]() 壺門之間以寶瓶分割,每面寶瓶樣式也各異。 ![]() ![]() ![]() ![]() 塔身為八邊形,辟東、西、南、北拱門,門內塔心是一方形柱體,門楣也是滿布雕刻,券門上面雕造型優美的飛天形象,保存相對完好。 ![]() ![]() 塔身轉角立圓形角柱,一層以斗拱出檐,形成第一層塔檐,斗拱以上為木椽和飛檐等構件。 ![]() 第一層塔頂覆瓦。塔頂之上又施平座勾欄,花式塔身就坐落在中央,為近似圓錐形,第一層至塔頂由八層磚砌小佛龕構成,形如亭狀,高寬大小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最后以圓形塔剎收尾。 ![]() 八層磚砌小佛龕里,第一層至第七層,每層十六個佛龕,第八層縮為八個,共計120個小佛龕。 ![]() 最下一層為雙層方形樓閣,上下兩層均開門洞。雙層樓閣之上是方形小塔,上下交錯排列,共計七層。方形小塔上部各雕三個壽桃,呈三角形排列。塔頂為八脊瓦面,原塔剎已毀。 花塔是《華嚴經》“蓮花藏世界”的象征,塔身上一座座小佛龕代表“如微塵數”的小世界。慶化寺花式塔身設計精巧,繁而不亂,密而有序。呈現出塔中有塔,塔上疊塔的奇妙幻境。 沿山路再向上走一段,能看出來是一條徒步路線。站在高處看花塔聳立在山谷里,與周圍的樹和遠處的山融為一體,大自然的藝術品。 ![]() ![]() ![]() ![]() ![]() ![]() ![]() 龍嚴寺塔(遼,國保8) 原名鎮江塔,俗稱水東塔,建筑年代為遼代。縣志記載,古時此地清水河常有山洪直瀉,淹沒莊田,為遏其患,修塔鎮之,故稱鎮江塔。在元代,塔的左邊有一座龍嚴寺。經過專家考證并商定,公布第八批國保單位時,更名為龍嚴寺塔。 從慶化寺花塔到鎮江塔11公里,大約半個小時車程,中間還要走2公里多的必經小路。看到中水東村的牌樓,拐彎進去就到。 塔平面呈正方形,邊寬2.7米,身呈棱臺式,上下收分較小,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高14米。 ![]() 從地平面至第一層檐辟一南向拱形券門,漢白玉石雕刻,浮雕蔓草紋花邊,刻書“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萬萬尊菩薩,南元西方極樂世界” 等字。 券內置青頁巖石檻框,其右框上陰刻 “ 萬歷二十三年重修 ” 字跡。 ![]() ![]() 塔內原設佛龕,現佛像已不存。七層塔檐采用疊澀方法托出,磚角向外交錯砌筑形似蓮瓣。 上下兩半段塔檐的磚砌紋路略有不同。 ![]() 八角形剎座,雙層仰蓮花瓣承托葫蘆形塔剎。 ![]() 2016年維修后,塔在一個高臺之上,四周有不銹鋼圍欄。塔身噴了一下層涂料,呈白色,感覺怪怪的,跟易縣鎮靈塔修葺前后的觀感類似。 ![]() ![]() 金山寺舍利塔(元,國保7) 位于淶水縣東龍泉村西北的金山上,是元朝時期的古遺址,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看這座舍利塔。 在一個偏僻的不是很出名的山里,藏有這么高規格的寺院和寶塔,本身就足夠吸引人了。我喜歡琢磨,然后梳理,搞清楚來龍去脈才踏實。 以下內容參考了劉瀏《京西金山寺考》、《保定通史·古代卷》以及其他一些線上線下的材料。 “阿尼哥巧思絕人,凡塔廟之建筑,像設之鑄鏤、雕塑或繪織以及其余器物之鑄造刻鏤,無不精湛。” 阿尼哥在中國40余年,在大都(今北京)及大都附近、五臺山等地從事建寺、塑像活動,設計并主持建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一座道觀和兩座祀祠以及大量的雕像,還制作了很多內外朝文物器具、儀器和帝后畫像等。除了建造各類具體的工事,阿尼哥還創作、傳授了佛教造像的“西天梵相”,至元七年建護國仁王寺時,漢族巧匠劉元被召參加塑造佛像,從阿尼哥學西天梵相,得其神妙,遂為絕藝,成為僅次其師的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工藝家。 ![]() 金山寺的兩個關鍵人物,圓融廣慧禪師和阿尼哥,怎么產生的交集呢?劉瀏先生根據現存碑記、塔銘,整理了圓融廣慧禪師年譜:至元五年(1268年),圓融廣慧禪師 “徑造大都圣安(“大都圣安”是元大都圣安寺,其遺址位于今北京市宣武門外南橫街西口),參扣玉溪,欲決生死大事,以痼疾不果所愿,令掌瑞像殿職……”。瑞像殿,就是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大殿。而此時,阿尼哥常給忽必烈的列祖列宗畫像、裝飾,據元史《阿尼哥傳》載:“至元二年……原廟列圣御容,織錦為之,圖畫弗及也”。至元五年到至元十三年,兩人可能在大都產生過交集。 時隔多年,圓融廣慧禪師和阿尼哥在修建千佛舍利塔這件事情上,又產生了交集。大德四年(1300年)三月十五日,阿尼哥為大功德主的金山寺無量壽千佛舍利寶塔建成。阿尼哥為什么沒有自己興建,而只是作為大功德主,除了圓融廣慧禪師作為金山寺住持,建塔功德無量外,另外可能的原因是,阿尼哥當時正在建造五臺山塔院寺白塔。根據記載,塔院寺白塔于大德五年(1301年)建造完成,而且當時阿尼哥已經57歲,五臺山和金山又相距甚遠。 建塔與祈壽是兩個前后獨立的事情。千佛舍利塔八棱塔柱上,刻字為:“皇太后圣壽無疆,當今皇帝圣壽萬安,東宮位福壽千秋,相哥公主壽等千春,大元時大德十一年重陽日作太平會銘記”,落款時間是大德十一年(1307年),那時候塔已經建造完成七年,阿尼哥也已于一年前(大德十年)去世。關于塔與碑的落款年代的差別,一種說法是,對比全塔的石質,須彌座、密檐部分與塔旁無量壽寶塔碑基本一致,而八棱塔身石質細膩有余,顏色卻白中泛青,風化程度與原塔有別;再細察雕刻手法與做工,八棱塔身三尊無量壽坐佛浮雕、千佛浮雕,明顯較須彌座、密檐部分粗糙、倉促,認為非同一工匠所為。據于此,推測現存的千佛舍利寶塔的八棱塔柱部分,應該不是元大德四年阿尼哥捐建的塔碑原裝,或是原塔塔身替換后之物。 故事到這里結束了,自己也舒暢了,看塔去。 看到有人說金山寺不好找,頗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導航上找不到這個地方,只能問當地村民,并根據過往的文字描述去找。我是回來看資料的時候,發現戶外徒步的人經常會路過這里。用兩步路看了看軌跡,滿金峪、板城村出發的幾天徒步路線都是經過這里的,可以參考。 我走的另外一條路線。車停在東龍泉村,進村的路跟窄,但一直可以開到村里,停車的地方倒是很寬敞。我順著村民指的方向,沿村路先出村子,然后進到一片施工工地。試探著穿過一片在建小區后,一不小心看到了“黨員群眾之家”,第一個標志點,算是小小幸運,沒有走錯路。 ![]() 我沒有找到走路上山的入口,爬了一個坡上去的,可能以前的路被施工隔斷了。 ![]() 后面進入山路,對我來說就容易很多了。能看到明顯的路基,一路向上爬升。 ![]() 遠遠看到在一座廟,應該就是奶奶廟。 ![]() ![]() ![]() ![]() 繞過奶奶廟,沿山路繼續前行,已經沒有爬升了。路邊山坡上有一座半截石頭堆。 ![]() 奶奶廟前行1公里左右,前面一片樹葉比較茂盛,預感到了金山寺。寺院依山而建,古樹環抱。 ![]() ![]() ![]() ![]()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白玉石結構。矗立于高約1米、邊長約6米的方形石砌平臺上。 ![]() 須彌座塔基高約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獸,環列八面,上下雕有精致的海馬、海獅、纏枝牡丹、海石榴和各種幾何紋圖案,基座就很多姿多彩。 ![]() ![]() ![]() ![]() 舍利塔不僅結構合理 , 造型美觀 , 而且還是一座雕工精美的藝術珍品,尤其是塔基部分。 ![]() ![]() ![]() ![]() ![]() 塔基之上是八棱塔柱,其南向正面中間浮雕無量壽佛三尊,上刻“無量壽千佛舍利寶塔記”,下刻“皇太后萬壽無疆,當今皇帝圣壽萬安,東宮位福壽千秋,相哥、公主壽等千秋”,銘款刻“大元時大德十一年重陽日作太平會銘記”等字樣。左右兩邊刻三爪云龍戲珠圖案,上下兩端刻雙鉤蔓草紋,最下邊刻蓮花,作為承托圖案。 ![]() ![]() ![]() 塔柱的其余七面為無量佛各種手勢像和840多個形態各異的佛像圖案,部分佛像還可見金粉。 ![]() ![]() 第一層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每層塔檐還鉆有系掛塔鈴之用的困孔八個,共計104個。塔檐之上置仰蓮剎座和葫蘆形塔剎。 ![]() 2006年3月,寶塔曾遭人為破壞,在修復施工過程中,6月8日上午,施工人員吊裝塔身時意外發現塔身頂部有一石蓋,經請示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同意,將其打開,發現里面裝有骨灰、舍利子若干粒、佛牙兩顆(其中一個已裂為兩半,現為三件)、銀匙一件、絲織物碎片(已腐)。 無量壽佛寶塔碑,元大德四年(1300年)立。青石質,螭首,龜跌座。碑額篆書“無量壽佛寶塔碑記”,碑文記述了廣慧禪師肇建寺院,建千佛塔等功德及參與建塔施主姓名等。 ![]() ![]() 元代刻石,刻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 比較可惜而且震驚的是,千佛舍利寶塔在近代還有被盜掘破壞,已知的記錄還不止一條:2003年,寶塔塔基被盜賊挖掘,由于下面是巨石壘砌其盜寶目的未得逞。2004年,寶塔塔基被盜賊盜挖,他們還帶著圖紙,由于被發現,盜寶目的未得逞。2006年3月15日凌晨,寶塔被不法分子采取惡劣行為,將塔身全部拉倒。 還有,2004年,東龍泉村民郭玉林(現已去世)從“圓融廣慧恩公禪師”靈塔塔基挖出一石槽和一個壇子,壇子里有水,水中有手指肚大一紅珠子(應是圓融廣慧禪師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后曾向其了解情況,說已失落。 我一個人在寺院里坐了半個小時,很多小松鼠在樹上、地上、石頭上串來串去,我倒像是個不速之客,誤闖入了它們的領地。回來看金山寺的奇聞佚事,除了金山會放光,金山大黑蛇的記錄讓我脊背發涼,回想深山龍潭,確實有可能。 下山的路,走得很快,心里十分的滿足感。 ![]() 怡賢親王墓(清,國保6) 時間還夠,去怡賢親王墓看看,在淶水縣東營房村西南,建于清雍正八年。 怡賢親王墓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的陵寢。說到《雍正王朝》里的十三爺,估計很多人就知道了。《雍正王朝》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看的電視劇,十三爺在雍正帝心目中的地位無人能及。他生前的權力之大,也是無人可比,上至國家財政大權,下到雍正帝自己的安全警衛,如馮爾康所說:“既是參與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侍衛長。” 其實,不僅在生前享有巨大的榮譽,十三爺死后更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看了些文字能有深感: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怡親王薨逝,雍正帝異常悲慟,飲食無味,坐臥難安。親自素服一月,稍解悲思,認為自古無此忠公體國之賢王。怡親王去世當天,雍正帝就交代后事,命將太皇太后賜的數珠、康熙帝所賜數珠和怡親王所進鼻煙壺歸于一處,于其萬年之后放于梓宮之中。也就是交代將這三件物品隨葬,可見感情至深。自怡親王去世后,雍正帝連發上諭褒獎其功績忠義。謚號為賢,雍正帝以淚研磨而書之。并且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謚號之前。雍正登基后,為避圣諱,所有兄弟改胤為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允其恢復原名胤祥。
怡賢親王墓距離東龍泉村不到7公里,15分鐘車程。穿過村莊,一條徑直的水泥小路擺在眼前,太窄了,僅能一車通過。果斷決定把車停在這邊路口,走路進去,一公里左右的路程。 ![]() ![]() ![]() ![]() 神道以西為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 ![]() ![]() 五孔拱橋,橋面、欄板、望柱都是新修的。 ![]() ![]() 過橋后還有一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的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非常壯觀。 ![]() ![]() ![]() ![]() ![]() ![]() 這里原應該有一座石橋。 ![]() 隱秘在樹林中的一對華表,柱身八棱,每面各雕騰龍兩條,氣勢磅礴。 ![]() ![]() ![]() ![]() 僂佝橋,橋面石板已部分坍塌。 ![]() ![]() ![]() 再往前是大片農田和羊群,遠處能看到對面的入口,沒有往前走,天色已晚,太陽下山了。 ![]() 上次到高碑店和定興,因為開善寺和慈云閣沒有看成,多出來一點時間,回京前去淶水的西崗塔和皇甫寺塔看了看,留在這里說說。 西崗塔(遼,國保6) 導航西崗塔,走到路的盡頭,以為是個斷頭路,實際上左拐一條小路進去,就會到一個小公園,西崗塔就在里面,我到的時候大概4點半左右,陸續有附近的居民過來繞塔散步。 現在的西崗塔淹沒在城市樓房里,看不出來是在“崗”上,從老照片能看出來。 ![]() 塔建造的確切年代無考,但從塔的造型及結構特征推斷,應為遼代遺存。 西崗塔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樓閣式空心磚塔。 ![]() 塔通高36米,須彌座式基座,八角形磚砌臺基。 ![]() ![]() ![]() ![]() ![]() ![]() ![]() 塔身的四個正向辟拱形券門,其余四面做扁方形直棱假窗。 ![]() 塔身之上共拔檐十三層,除第一層施木制檐椽及磚制飛椽外,其它均為磚制。第二層至十二層檐距相等,出檐長度紡錘遞減。均用壘澀方法向外砌出七層,代替斗拱檐椽。各層檐轉角處用木質角梁,懸掛風鐸之用。 ![]() 十二至十三層檐距較高,正向四面辟有拱形券門。八角各施圓倚柱,下置覆盆式柱礎。柱上承托普柏枋、斗拱,斗拱形制除補間鋪作外,其余均與第一層相同,只是材分略小。 第十三層檐頂部用布瓦做成八角攢尖式屋面,施有脊獸。攢尖部位置塔剎,大部分己毀,僅留八角形基座及部分受花。 ![]() 西崗塔的內部結構為雙層套筒式,由塔壁和塔心柱構成八角環形回廊,樓梯置于回廊和磚柱之中,從塔身可旋至塔頂。宋遼時期,淶水縣這一帶接近宋遼邊境,宋軍與遼軍不論是對峙還是交戰之際,西崗塔就可以發揮其軍事作用。 西崗塔的造型比較特殊,集密檐式與樓閣式于一體。西崗塔明層之上的各層逐層縮小,外形輪廓略呈弧線,似紡錘形狀,中間部分的數層屋檐緊密,距離很短,短得以至于只留下來為了給塔內部旋轉樓梯透光的孔洞,但是到了最上面的十三層,卻又突然隆起,層高突然變高,屋檐加大,四面開券門,又變成了一層樓閣,形成了密檐加樓閣的特殊構造。造型緊湊而富于變化,是遼金磚塔中不可多得的實例。 塔下有碑林,放置了許多石碑、經幢和石件等,從金元以前到民國時期的,包括重修廟宇、興修水利、金榜題名等記事碑,還有功德碑等。 這是我見過造型最奇特,又非常精美的殘碑。 ![]() ![]() ![]() ![]() 皇甫寺塔(金,國保7) 位于淶水縣皇甫村東北約0.5公里處,是金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據《淶水縣志》記載,皇甫寺塔為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年間(1161-1189年)所建,是毗盧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毀,只留下塔和兩通古碑(一通存淶水縣城西崗處,西崗塔和皇甫寺塔竟在此產生了關聯),塔以村名被稱作“皇甫寺塔”。 2005年4月25日,村民曹繼海在給牛場測水平時,無意中發現塔頂上鑄有字跡,經反復辨認:東南方向鑄字是“大明嘉靖八年四月初八日,魯家莊住人,佟禮、長男佟璋、次男佟園定,重修塔頂”。西南方向鑄字是“直隸保定府易州淶水縣毗盧寺,主持續景,募綠法鎮,銀頭性真。” 導航皇甫寺塔,車可以開到塔下,有一片空地,最后一公里是田間路,兩邊莊稼地,路有點窄。我不確定前路,車停在村子里,走過去的。 ![]() ![]() ![]() 塔下有方形臺基,上置八角形須彌座兩層。須彌座第一層疊澀而成上是素面平座欄板,沒有任何雕刻圖案,第二層細腰部分也無雕花,但每面有一斗三升補間斗拱。 塔下聊天的村民說,塔的臺基部分損毀嚴重,都快被掏空了,原塔塔基殘存部分已經不多了。 ![]() 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門,內有彩繪圖案,其東、北、西三面有同形磚雕假門,四邊有磚雕假窗,雕工精致。塔身南向辟一拱形券門,東、西、北三面為磚砌假門,其余四隅為假窗。 ![]() ![]() ![]() 其他各層塔身較短,無斗拱承托,采用疊澀手法砌出四層,形成塔檐。 ![]() 塔剎較為完整,下有八角剎座,中有仰蓮二層,上置覆缽(寶珠)和鑄鐵葫蘆形塔剎。 該塔損毀嚴重,東南側幾乎被掏空,塔整體向東南側傾斜,塔身密檐以下部位尤其是南、東兩側紅磚裸露現象較為嚴重,下為修葺前圖片。 ![]() 相關部門進行了“修繕”,痕跡明顯,雖然有點破壞整體風格,但至少暫時沒有坍塌,沙發還在。 ![]() 有幾個村民在塔下聊天,很愜意,我出現在那里反而覺得格格不入,我硬著頭皮主動上前打招呼,說我是來看看塔的。村民問我哪個村的,哈哈,我看著像本地村民。我說是外地來的,專門來看看塔,他們笑我說怎么不把車開過來。 ![]() 離開皇甫寺塔,走出很遠,還能聽到塔下大爺們聊天的聲音,我在想:像皇甫寺塔這樣,在莊稼地里,靜靜地聽著大爺們家長里短,看萬物生長,或者像慶化寺花塔那樣,在山谷里,跟著青山古寺聽風鳴鳥叫,看花開花落,哪個更好? |
|
來自: 新用戶5761CeW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