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孩子會爬會走之后,隨著他的探索范圍變大,會去挑戰更有難度的,孩子天生有很強的行動力和探索欲,這對家長來說更是個挑戰。我們是為孩子創造相應的成長環境支持他去探索,還是為了眼前的安寧,為了避免麻煩,阻止孩子的行動,讓他乖乖的聽你的呢? 養育孩子就是一場智慧的較量,不是誰贏誰輸的問題,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輸贏,那么,親子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在成長過程中樹立起來的,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成長環境。那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孩子行動力變差,甚至丟失行動力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看到不少孩子,無論父母怎么催,怎么做,都是斯條慢理,一副不著急的樣子,好像做什么都跟他無關。 孩子天生并不是這個樣子,想想他小的時候,對什么都感興趣,什么事情都想去嘗試。可是越長大,為什么就沒有了行動力呢? 一個人的行動力是建立在他的自控力基礎上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命令、要求太多,孩子的自控力也會不斷下降。當父母過于強勢,要孩子按照你的指示做,或者處處幫孩子安排好,孩子變成了牽線木偶,他根本不會去探索邊界,探索規則,甚至不會去嘗試自己掌控這件事情,從而自控力不斷的下降,更別說自律,連起碼的行動力都會喪失,他會覺得反正都是你們叫我做的,我也不知道規則,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做,更不會去承擔結果。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經常遭受到父母的打擊、否定,傷害了自尊,那么孩子的自控力在不斷的下降的同時,他的自尊水平也越來越低。 當一個人失去自尊,在生活中他可能沒臉沒皮,你怎么說都沒用,自然就失去了行動力。 孩子的行動力差,不是他懶,不是他不想做,是因為我們平時給孩子灌輸了太多的負面能量,并讓孩子發展出一種低價值感和低自尊,以及對未來無望。 所以,我們在責備孩子行動力差的時候,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道德經中,要句話叫做:反者道之動也。事物的兩種屬性總是朝著對立面運行,父母希望孩子孩子有行動力,那么我們就要朝著當前相反的方向去努力,突破當前的障礙,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一個人的自尊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首先是建立自信。一個孩子的自信就是在生活中不斷的嘗試,在成功的經驗上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感受到什么是責任和擔當,他才會愛自己,才會建立自信心,發展出自尊。 教育的內核不是灌輸,不是管控,而是引導和影響。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掌控事物,在做的過程中培養行動力和自控力,并且去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經常的、及時的贊美孩子。 當父母帶著愛,帶著情感去影響孩子,孩子才會從內在發生轉變。 ▲我是斑鹿,專注于家庭教育中的優勢教育。關注我,一起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感恩大千世界里的遇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