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 |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 |
江東 |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 |
關中 | 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 |
山東 | 指崤山以東的地區。 |
河北河南 | 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 |
中國 | 指中原地區 |
二京 | 亦稱“二都”、“兩都”,東漢時稱東漢都城洛陽為東京,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京,合稱“二京”。 |
三輔 |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行政區。 |
三山 | 古稱福州為“三山”。亦指“三神山”,即傳說中說的蓬萊、方丈、瀛州。 |
三江 | 是眾多水道的總稱。 |
四海 | 古人曾認為九州大地的周圍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全國各地。 |
五方 | 指東、西、南、北、中。 |
五岳 |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岱”專指泰山。 |
八方 | 古有天圓地方之說,“八方”指地上的東、南、西、北四方和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有時也稱“八荒”,泛指天下。 |
九州 | 亦稱“九土”,泛指全國各地。也稱“九土” |
山 | 古稱山是指石山 |
岳 | 古稱高山為岳 |
嶺 | 小而尖的山稱“嶺” |
丘 | 古稱土山為丘 |
陵 | 古稱大土山為陵 |
中原 | “中原”大致有兩種含義:指平原、原野;另稱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也稱“中土”、“中州”。先秦時指豫州為“中原”,因其居九州之中得名,后一般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南宋時又指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 |
中國 | 古代稱“中國”,一般指中原一帶,亦即“中原”、“中土”。 |
關中 | 古地域名。戰國至秦漢間,一般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為“關中”。 |
關西 | 古地域名。漢唐時期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為“關西”,亦即古秦地。 |
關東 | 古代一般指關隘以東地區。秦、漢、唐諸王朝皆定都陜西西安一帶,故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的今河南、山東等地為“關東”。 |
山東 | 古地區名。戰國、秦、漢時代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 |
江東 | 古地區名。長江在今蕪湖至南京河段接近于南北流向,古代因稱其以東及以下南岸地區為“江東”。 |
江表 | 古地區名。一般指長江南岸的廣大地區。以中原為視點,看長江南岸為長江以外,故稱“江表”。 |
江左 | 古地區名。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因稱“江東”為“江左”。另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皆定都南京,因地處江左,故當時稱王朝及其轄區為“江左”。 |
江右 | 古稱長江以西之地為“江右”。舊稱江西為“江右”。 |
畿輔 | 古代稱京都周圍地區為“畿輔”。 |
郡 | 行政區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
道 | 唐代的道是監察區,略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 |
路 |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和軍區的性質。 |
省 | 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 |
府 | 宋、唐以后縣以上設的行政區域。 |
縣 | 地方基層行政區域,居府之下。 |
鄉黨 | 周代行政區劃單位。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
鄰 | 周代地方行政區劃單位,五家為鄰。 |
邑 | 本義當是人口聚居的地方。 |
西苑 | 古指位于皇宮西邊的供皇家游玩的花園。 |
囿 | 古代指帝王蓄養禽獸的園林。 |
圃 | 古指種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園地。 |
陽 | 古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 |
陰 | 古稱山的北坡,水的南岸為陰。 |
朔方 | 古指北方為朔方。 |
左右示位 | 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
南京 | 又稱建業、建康、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
杭州 |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
蘇州 | 又稱姑蘇。 |
成都 | 又稱錦城、錦官城。 |
潼關 | 古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港口。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古稱桃林,秦代稱陽華。西接華山,南依秦嶺,有十二連城禁錮諸谷之險,北帶渭、洛,會黃河搶關而下之要,東南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仰視懸崖峭壁,俯首可見滾滾洪流。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
鬼門關 | 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城西,位于北流、玉林兩縣間。有兩峰對峙,其間寬30步,俗名鬼門關。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 |
函谷關 | 關名。在今河南靈寶東北,為秦東關。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自潼關東200里至陜州寶縣,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
娘子關 | 在山西平定縣東北,當河北、山西兩省要沖,是長城著名關隘。相傳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統領娘子軍駐此設防,故名。歷來為軍事要隘。 |
陽關 | 西漢設置。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上,以居玉門關之南而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為絲綢之路南路必經之要隘。 |
虎牢關 | 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西。傳周穆王射獵鳥獸于鄭圃,有高奔戎生者獻虎,王命置柙養于此,因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南連嵩岳,北拒廣武及黃河,絕岸峻涯,自古為戍守之地。 |
西域 | 古地名。漢以后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
咸陽 | 中國古都之一。亦稱“渭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于此,秦統一中國后建都于此。咸陽位于渭水北岸,南有終南山,主要宮殿有咸陽宮、蘭池宮和渭水南岸的阿房宮,極盡奢麗。 |
開封 | 中國古都之一。具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為鄭莊公屬地。鄭莊公命鄭邴在此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命名為開封。戰國時為魏國都城,稱“大梁”。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均在此建都。北宋也定都開封,稱“東京”。文人詩中也稱“汴京”。 |
洛陽 | 中國古都之一。在六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長,共930多年。在此建都有東周、東漢、三國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所以號稱九朝故都。 |
西安 | 中國古都之一。前11世紀周武王定都于今西安長安縣,稱“鎬京”。西漢建都于西安市西北,稱“長安”。五胡十六國時的前秦及后秦、北朝西魏和北周也定都長安。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城,至隋文帝又在漢長安城東南興建了新都,稱“大興城”。唐朝首都長安城是在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際性都市。 |
南京 | 中國古都之一。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北置邑,稱“金陵”,三國時東吳孫權定都于此,稱“建業”。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亦在此建都,稱“建康”。十國時南唐也在此定都,稱“金陵”。明太祖稱帝后定都于此,稱“應天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改應天府為南京。 |
瀟湘 | 湘江的別稱。又或專指湘江中游與瀟水會合的一段,即“三湘”之一。 |
北京 | 中國古都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稱“薊”,是燕國的國都。金代稱“中都”。又稱“幽州城”、“燕京”,元代稱“大都”。是當時世界著名大都市之一。明太祖攻下元大都后,改稱“北平府”。明成祖改為“順天府”,經二十多年的營建后遷都于此,稱“京師”,但習慣上稱“北京”。清世祖入關后,亦遷都北京。 |
景德鎮 | 中國的瓷都。在江西省東北部。漢時始有冶陶,南朝時已有制瓷業,五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以產影青瓷器著稱,所出瓷器充作貢品,以“景德窯”名聞全國。元代燒制成青花瓷、釉黑紅。明代開始成為中國制瓷業中心。 |
敦煌 | 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古名“瓜州”,在河西走廊西部,東邊近嘉峪關,城西北有玉門關,城西南有陽關。在歷史上既是邊防重地、交通要道和中心,又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匯之所在,唐代時最輝煌,是中西交通的樞紐,宗教繁興的圣域,文化極盛的都市。城東南的莫高窟舉世聞名。 |
泉州 | 古也稱“晉江”。在福建省東海沿海、晉江下游北岸。南宋、元是全國最繁盛的海外貿易中心。城南有“蕃坊”,為阿拉伯等國商人聚居地。手工藝品以木偶、刺繡、石雕、竹編、通草盆花、脫胎漆器、彩扎等著名。 |
成都 | 亦稱“錦城”、“錦官城”。約在戰國前期,蜀王開明遷都于此。從此后,成都始終是四川的政治中心。秦統一六國后,在此設立蜀郡。三國蜀漢劉備稱帝后,定都于此。 |
蘇州 | 中國著名的園林古城。春秋時吳國建都于此。歷史上稱“吳”、“吳下”、“姑蘇”等。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名園及虎丘、寒山寺等名勝古跡。 |
廣州 | 簡稱“穗”,別稱“羊城”,秦代為南海郡治,稱“番禺”。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北部,位于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城市,唐代即設立有市舶司,外港黃埔為外商船舶聚集之地。 |
福州 | 又稱三山。 |
鎮江 | 又稱京口。 |
汴京 | 河南的開封,又稱東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