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與眾同者俗物,與眾異者奇材,書亦如然。為將之明,不必披圖講法,精在料敵制勝;為書之妙,不必憑文按本,專在應變無方,皆能遇事從宜,決之于度內者也。 (唐)張懷瓘《評書藥石論》 ![]() 閱一帖中字,有相同者,即于同處求其異。若無同字,須想別帖同字相參。茍不記他帖,即以自己念中欲作之字相參,虛心比量,何處不相似,何處可到,何處不可到,如是探討,真是真非無遁形矣。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卷上 ![]() 筆筆有天際真人想,一絲塵垢,便無下筆處。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與似者皆病也。 (清)惲壽平《甌香館集》卷十二 ![]() 山舟曰: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劍,將古人書一一摹畫,如小兒寫仿本,就便形似,豈復有我!試看晉、唐以來多少書家,有一似者否?羲、獻父子不同。臨《蘭亭》者千家,各各不同。顏平原諸帖,一帖一面貌,正是不知其然而然,非有一定繩尺。故李北海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正為世之向木佛求舍利者痛下一針。 (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