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帆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帶來的是李尚龍的文學新作《我想把這個世界讀給你聽》。
如今的時代,我們為什么還要讀經典?
或許是因為,它們能帶給我們無限的精神慰藉,帶我們看清迷茫的世界。
有人問:
“人為什么要多讀經典名著?”
梁曉聲有句話,很好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對此,作家李尚龍深有感觸。
他不止一次坦言:
當他的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時,當他處在一片片質疑聲時,是讀書陪他熬過了無數個黑暗的時刻,拉他走出人生的漩渦。
原來,十幾年前,他在一家知名英語機構做老師,收入穩定,前景一片光明。
但不久后他果斷辭職,創辦了英語網站,開了電影工作室,成了導演。
可因經驗不足,他的電影成了爛片,毫無票房,所有的錢都打了水漂。
那段時日,他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幾瓣花,還很害怕隨時被房東趕出去,身邊的朋友也棄他而去,他完全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如今,李尚龍將多年來照亮自己的24部文學名著書里的精華,一一傾瀉在紙端,書寫出了這本《我想把這個世界讀給你聽》。
書里,他像位老朋友,用他豐富的閱歷和我們面對面交流讀世界名著的心得。
在他的解讀下,你不僅對世界名著有了不一樣的見解,就連成長中遇到的困惑,也能找到不一樣的答案。
你還會發現:讀懂這些名著,才算讀懂人生。
《瓦爾登湖》:生活,還有很多選項
網絡上流行著一種生活方式,叫“公式化生活”。
說的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像鐵路一樣,在既定的軌道里,按部就班地重復同種生活,縱使生活如一潭死水,卻害怕改變,只能麻木地過著流水線生活。
李尚龍也曾陷入了這種困境。
有段時間,在北京日復一日的生活,讓他失去了活力。
他想起了梭羅在《瓦爾登湖》里闡釋的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一種是,和所有人一樣,生活在物資豐盈的城市里,每天卻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對未來充滿困頓和疑惑。
另一種是,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帶著一把斧頭,前往瓦爾登湖畔,按自己的意愿構建生活。
在那里,物資雖然匱乏,生活雖然孤獨,也不受外人理解,但內心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平和與快樂。
于是,李尚龍前往麗江,不再像機器人般坐在電腦前連軸轉,而是抽出時間到處走走,呼吸新鮮空氣。
一個月后,他緊繃的神經得到放松,縈繞在心間的雜念也被清空,能量也被重新激活。
在書里他感慨道:
其實,你有千百種生活方式,全看你如何選擇,而最不可取的就是人云亦云。最令人害怕的,是每個人都覺得生活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很多時候,不是生活困住了我們,而是我們給自己上了枷鎖,看不到另一種生活。
生活,其實有很多選項,并非每個人都在過的生活,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適合別人的活法,不一定也適合你。
我們那么辛苦才來人間一趟,一定要盡可能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內心活著才能不負此生。
《悉達多》:事物的味道,要自己去品嘗
李尚龍在書里說《悉達多》是對他影響最大,啟發最多的書。
《悉達多》講的是原本過著富足生活,受人愛戴的婆羅門王子悉達多,不甘只通過身邊人的經歷和書里的文字來了解世界。
為了得到智慧,解開困惑,他舍棄了優渥的生活,離家出走,成為一名苦行僧。
在修行過程中,悉達多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饑餓、疼痛和誘惑。
終于在無邊的迷惘中,悟透了生命的意義,練就一顆強大的心,接納了生命里所有的不完美。
通過這本書,李尚龍明白了一個道理:
你必須閱讀大量書籍,經歷種種事情,才能使智慧從你的骨肉里長出來。衣服可以更換,但骨頭相隨一生。你所知道的只是你的衣服,你所經歷的才是你的血肉。
行走在人世間,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人:
工作上,從不埋頭創新,而是心懷僥幸?依樣畫葫蘆?,結果很快就被淘汰出局;
遇事時,不是深入追尋問題的本質,反而是通過表象下結論,最后錯過了最佳時機,導致事態惡化;
開始一段感情前,不是先了解對方,而是根據旁人的只言片語,就拒絕了對方的示好,最終錯失了良緣。
真正有智慧的人,永遠都不會從別人的嘴里去了解一件事,更不會根據表象去判斷一件事。
他們深知,他人的經驗終歸是他人的,事物的味道要自己品嘗,才能知曉其中的滋味。
他們更明白,要從多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質,向上生長,蛻變成更好的自己。
《失明癥漫記》:永遠不要對人性心存幻想
李尚龍在讀完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失明癥漫記》后,唏噓道: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為這群人之一。”
《失明癥漫記》講了一個發生在疫情隔離期間,在一個密閉的環境里,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性故事。
在一座繁華的城市,有位醫生突然失明了,緊接著接觸過他的人也陸續失明了。
政府部門意識到這是一場傳染病,便將這些患了病的人隔離起來,關進一所廢棄的精神病院。
而醫生的妻子為了照顧好丈夫,偽裝成失明的人,跟隨丈夫一起被隔離起來。
隔離期間,她親眼目睹失明的人們因飯量分配、衛生清潔等事互相指責,扭打一起,還有人竟趁機對站在前面的姑娘行不軌之事。
而丈夫們也為了生存,用妻子們的身體去換取充足的糧食。
更讓人悲嘆的是,醫生的妻子還眼睜睜看著昔日相愛的丈夫,爬上了另一個姑娘的床。
關于人性,《紅樓夢》里有句話說得很對: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人心是變幻莫測的,人性是云譎波詭的。
任何關系,都不要過度美化人性,更不要對人性心存幻想,因為結果未必是你能承受的。
人最愛的終究是自己,人只會優先善自為謀。
不論與誰往來,都不要高估關系,要學會降低期待,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畢竟,期待少了,就不會窺探到人性的陰暗面,失望自然就少了,關系自能長久。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只會讓自己遍體鱗傷
當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想法,想要按照他人的期望和判斷活著,而不是按照個人的自由意志活著,就容易變得軟弱,
經常討好他人,并且以為這樣就能獲得他人的喜歡。但其實不是。
別人喜歡我們只有一個原因:我們足夠強大,并且按照個人意志活著。
李尚龍讀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這本書后,如是說。
小說的主人公查理32歲,智商卻只有68,他時常因為智力缺陷,慘遭周遭人排擠和嘲笑。
他以為只要自己變聰明了,所有人就會喜歡他。
湊巧,有一個臨床試驗將一只智商很低的小白鼠阿爾吉儂變得很聰明。
為了成為別人喜歡的自己,查理毫不猶豫地去參加實驗,做了手術。
果然,做了手術后,他終于變聰明了。
可沒想到,他變聰明后,那些不喜歡他的人更不喜歡他了,原因竟是他們不喜歡比自己智商高的人。
哲學家叔本華說: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
生活是為自己過的,而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你按他人的條條框框生活,費力成為別人理想的樣子,別人未必會高看你一眼,你卻會因此打亂了自己的步伐。
更何況,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個扎心的真相:你越在乎別人的想法,別人越看不起你。
每個人都是萬丈星海里獨一無二的星星,專注自己,做好自己,成為自己,總有人會因為你的美好,朝你奔赴。

寫在最后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我們讀書不只是為了掌握知識,更不是為了打發時間。
而是為了在任何時刻,書籍都能成為你最堅韌的后盾和靠山,滋養你,激活你,讓你的小日子充滿奔頭。
無論你正處于人生高光期,或是落入失意的時刻,希望這本《我想把這個世界讀給你聽》,都能成為你的枕邊書。
作者:吳呱呱 來源公眾號:讀行俠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