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們是否接受,每一天都需要接觸到人情世故,除非遠離人群不去工作。 顯然,誰都做不到遠離人群。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只要在人情社會里邊生存,就需要講人情世故,還要日常運用到人情世故。 有關人情世故的八條建議,每一條,其實都是血與淚的教訓。 01 想什么,不要說;做什么,不能說。 《教父》里邊有一個觀點:想做什么事兒,哪怕對神明都不能說。 想什么,有什么打算,準備做什么,這是個人的規劃,只要你不說,就沒有人會干涉你。一旦說了,別人見不得你好,就會中途阻礙你。 總是大嘴巴說個不停,連自己的秘密都暴露出來,都會被人“打蛇打七寸”。跟任何人打交道,都要保持神秘感。不說話,城府深了,別人會更加尊重你。 02 為人,不能自卑;處世,不能高調。 有一個很矛盾的事兒,做人既不能自卑,也不能高調,這怎么可能做到呢? 其實,這是兩件事。不能自卑,指的是不要妄自菲薄,而應該保持自信。不能高調,指的是不聲張,不炫耀,不狂妄,只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再自卑,滿懷自信,更有效率去干事。保持低調,不再高調,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既有效率,也能保護自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穩中圖進”。 03 做事,可以適當認真;做人,不能過分較真。 人在單位,對于自己本分內的事兒,要認真對待,盡量完成。而對于本分之外的人與事兒,能不管,就不要管。 做本分事兒,沒有人會挑你的刺。管了本分之外的事兒,涉足別人的底線、利益,就容易遭受到別人的反撲。 認真做事,可以;過分較真,不行。認真是一種工作態度,較真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在人情社會,有很多事兒,其實是不能“打破砂鍋問到底”的。 04 待人,可以適當熱情;凡事,不能掏心掏肺。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際關系的秘訣,莫過于熱情、大方、一問三不知。 不論遇到什么人,都保持熱情的姿態,跟別人客套幾句。別人感覺到我們的熱情,也會對我們熱情。有利于保持“表面上”的良好關系。 可如果別人心存不軌,想要試探我們的底細,那我們就要一問三不知,跟別人打太極。別人摸不透我們,套不出我們的話,自然就不敢輕舉妄動。 05 對于領導,多鼓掌,多夸贊,少抬杠。 人情社會,本質也是一個“階層分明”的社會,永遠都是官大一級壓死人。 你是基層,他是領導,那你就需要聽他的。這種聽,可以是表面上的,也可以是發自內心的。不過,一般都以“表面上聽話”為主。 領導說了什么,下屬第一時間要鼓掌,第一時間要夸贊。甭管是否真心,只要領導聽得舒服,不折騰下屬,那就完成任務了。 06 對于同階層的人,盡量面和而心不和, 所謂“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悲歡不溢于面。” 內心是否厭惡別人,臉上都不能有任何的情緒。內心可以厭惡,臉上不能厭惡。這就是典型的“面和心不和”。 有人會說,這不是虛偽嗎?并非虛偽,而是給別人表面上的面子。只要沒有撕破臉皮,表面上的面子還是要給的。畢竟,誰都需要遵循表面上的規則。 07 拜訪任何人,不要兩手空空。 日常到別人家,需不需要大包小包呢?逢年過節到別人家,需要大包小包;日常到別人家,也需要帶一定的手信。 主人看到客人帶了一定的禮物,給足了自己尊重,說話也會比較“軟”一點。哪怕客人求主人一點事兒,主人答應的概率也比較大。 這就是所謂的“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領了別人的情,就會幫別人做事。可如果連最基本的禮物都沒有,誰會幫你的忙呢?物質才能發電,關系不能發電。 08 日常打交道,盡量滿臉笑意。 面對討厭的人,很多人都喜歡板著臉,跟別人對著干。從板著臉的那一刻開始,注定了雙方關系的完全惡化。 板著臉的人,基本都比較幼稚、年輕,做不好表面上的功夫。表面上的功夫是,一臉微笑,毫無情緒波動。哪怕別人想挑毛病,也挑不到,因為伸手不打笑臉人。 你看司馬懿,哪怕再怎么痛恨曹爽,也都是表面功夫做足,遇到機會才在背后捅刀子。可見,人情社會的關系,多數只看表面上的社交。膚淺,而又現實。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