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遠走何方 ![]() 在探究古代統治之術時,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咋舌卻又被統治者奉為圭臬的策略:刻意控制百姓的溫飽程度,以此來實現對民眾的有效拿捏。 這一手段背后,與法家的思想有著巨大的關系,法家的理論為統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 比如,商鞅,這位戰國時期秦國變法圖強的關鍵人物,其思想體系深刻影響了秦國乃至后世的統治策略。商鞅曾言:“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在他看來,百姓若過于強大,國家就會難以駕馭;唯有讓百姓保持相對的弱勢與貧窮,國家才能實現有效的統治并走向強大。 基于此理念,秦國在商鞅變法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削弱百姓經濟實力與自主性的措施。 例如,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力鼓勵百姓投身農業生產,將農民緊緊地固定在土地之上。同時,通過嚴苛的賦稅制度,征收百姓大部分的勞動成果,使得百姓雖終年辛勞,卻僅能勉強糊口。 這些百姓在繁重的勞役下苦苦掙扎,而他們所獲得的食物配給僅僅能夠維持生存的底線。據史書記載,許多參與長城修建的民夫,在惡劣的環境、高強度的勞作以及營養不良的多重折磨下,累死病死的數以萬計。 秦朝統治者通過這種方式,將百姓的精力與關注點牢牢鎖定在基本生存層面上,使得百姓無暇也無力去思考和反抗統治秩序。 百姓們如同被驅趕的羊群,只能在統治者劃定的范圍內,為了那一口果腹之食而奔波勞碌,從而使得秦朝的專制統治得以在短期內維持強大的控制力。 ![]() 同時,這種做法也確保了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和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讓百姓時刻處于半饑半飽之中,他們就不得不依賴于統治者的恩賜與政策導向。 百姓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或減免賦稅,只能乖乖地遵循統治者制定的規則,如積極參軍、參與公共工程建設等,為秦國的崛起與擴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與物力支持。 另一位法家的思想集大成者就是韓非子,他進一步為統治者拿捏百姓提供了理論藍圖。他指出:“凡人之生也,財用足則隳于用力,上懦則肆于為非。”意思是,當人們的財物充足時,便會懈怠于勞作,而若統治者軟弱,百姓則可能肆意妄為。 這一觀點深刻反映了韓非子對人性與統治關系的理解。他認為,統治者應巧妙地利用百姓對物質的需求與對刑罰的恐懼,來構建穩固的統治秩序。 特別是在溫飽問題上,如果老百姓吃飽了,就會變得懶惰,老百姓懶惰國家的收入就會減少,那么國家需要做的就是不能讓老百姓吃飽,這樣他們就會一直為吃飽飯而不停地勞作。 對于那些順從統治、積極效力的百姓,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糧食賞賜、土地分配等;而對于違反統治秩序的,則施以嚴厲的懲罰,如削減糧食供應、沒收財產等。 這樣,百姓在對物質利益的追逐與對懲罰的規避過程中,不自覺地被納入統治者精心設計的權力軌道之中。 比如在漢朝時期,漢武帝在位時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對外抗擊匈奴成為其統治生涯中的重要篇章。可是戰爭的花銷是巨大的,漢武帝為了提高國家財政收入,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如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 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家對經濟資源的掌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百姓的生活則陷入了徹底的貧困。 ![]() 鹽鐵專賣導致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算緡告緡則直接沖擊了民間的財富積累。百姓們在賦稅壓力下,不得不節衣縮食,這樣就只能將所有的時間全部放在勞動上,而每年的收成卻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開支。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們為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計,只能寄希望于統治者在戰爭勝利后的政策調整,如減免賦稅、賞賜財物等。 漢武帝通過對經濟資源的把控和對百姓生活壓力的調節,讓百姓一直處于溫飽的邊緣,這樣就可以成功地將百姓的命運與國家的戰爭機器緊密相連,在實現對外戰略目標的同時,也強化了對百姓的統治權威。 就這樣,古代統治者借助法家思想的理論指引,通過在經濟上嚴格把控百姓的財富獲取與糧食分配,既不讓百姓吃不上飯,又不會讓百姓吃飽,讓他們一直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態,這樣他們就會任由統治者驅使,徹底成為統治者的韭菜。 統治者深諳“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卻反其道而行之,將百姓的溫飽作為一種統治工具,使百姓在對生存資源的追逐與依賴中,徹底淪為統治秩序的順從者,統治者也就在這種畸形的社會制度中,確保自己權力的穩固和延續。 同時,統治者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的政策,也是為了掩蓋自己真實的目的,都會在法家冷酷無情的核心下,套上一層華麗的外衣,比如儒家、道家或者佛家,畢竟像“民弱國強”這樣的話是無法擺在臺面上的。 ![]() 必須在外層加上“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者,朝廷之本也”等等這樣的話。 這些話總結起來,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就一句:我這樣做,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呀!你要是反抗我的政策,那就是與天下百姓為敵。 這種長期讓百姓吃不飽餓不死的策略,成為了歷代統治者奉行的圭臬,就算是在所謂的盛世,比如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等,百姓也是很難填飽肚子。 法家就這樣一直作為內在的管理權術,直到清朝的滅亡才被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