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現在公眾號內容已分類,可以通過主頁三個板塊瀏覽內容。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脊髓,而周圍神經系統包括連接中樞神經系統與肌肉和器官的所有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可以進一步分為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控制骨骼肌的自主運動,而自主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控制內臟器官平滑肌和腺體的非自主運動。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對身體有相反的影響和作用。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諸如增加心率和血壓以及減緩消化等功能。這一切都旨在最大化血液流向肌肉和大腦,幫助你逃離威脅或與之對抗,這也是它被稱為“戰斗或逃跑反應”的原因。 相反,副交感神經系統會減緩心率并刺激消化,其作用可以概括為“休息與消化”。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主要細胞。它們由一個細胞體組成,細胞體包含所有的細胞器,以及從神經元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神經纖維。
神經纖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樹突和軸突。樹突負責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號,而軸突則將信號傳遞給其他神經元。 兩個神經元相連的地方稱為突觸。在突觸處,一個軸突的末端會將神經遞質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直接傳遞到它的細胞體。  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由包括兩個神經元的中繼結構組成。當一組神經元細胞體聚集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時,這種結構被稱為核(nucleus),而當神經元細胞體的聚集位于中樞神經系統外時,這種結構則被稱為神經節(ganglion)。
 自主神經系統的信號起始于下丘腦,下丘腦是大腦底部的一個結構。一些下丘腦神經元具有相對較短的軸突,這些軸突與腦干神經核中的節前神經元發生突觸。 - 第III對腦神經(動眼神經) - 第VII對腦神經(面神經) - 第IX對腦神經(舌咽神經) - 第X對腦神經(迷走神經) 而其他下丘腦神經元的軸突非常長,長度可達1.4米(約4.5英尺),它們直接延伸到骶椎的第2、第3和第4節脊髓段(即S2、S3和S4),在這些位置與節前神經元胞體發生突觸。 接下來,信號沿著節前神經元傳遞,并從腦干或脊髓中發出,進入副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是節后神經元胞體的集合。隨后,節后神經元從副交感神經節發出,進一步延伸到達靶細胞。 迷走神經和從骶椎脊髓段(S2、S3、S4)發出的神經——也稱為盆腔內臟神經,其副交感神經節直接位于它們的靶器官內。 更具體地說,迷走神經的突觸發生在以下器官的節后神經節上:食管、心臟、肺、肝臟以及大部分胃腸道(直至橫結腸)。盆腔內臟神經的突觸發生在生殖器官和膀胱的節后神經節上。相比之下,動眼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突觸位于靶器官附近但不直接在其內部的顱神經節中。 動眼神經通過睫狀神經節中的節后神經元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調節瞳孔大小和晶狀體聚焦。面神經通過翼腭神經節支配淚腺和鼻腔腺體,通過下頜下神經節支配舌下腺和下頜下腺。 舌咽神經通過耳神經節中的節后神經元支配腮腺,耳神經節位于顳下窩內。 下面讓我們聚焦于副交感神經系統的突觸。 節前神經元和節后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用來相互傳遞信息的小分子。它們都釋放稱為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的神經遞質,因此被稱為膽堿能神經元(cholinergic neurons)。前交感神經元釋放的乙酰膽堿會與后交感神經元胞體膜上的煙堿型受體結合。煙堿受體是乙酰膽堿與之結合后會打開的離子通道,允許鈉離子和鉀離子等正離子穿過細胞膜,激活后交感神經節細胞。 節后神經元也被稱為膽堿能神經元,因為像節前神經元一樣,它們也釋放乙酰膽堿。然而,這一次,乙酰膽堿與靶器官細胞上的毒蕈堿受體結合。煙堿受體是與G蛋白偶聯的受體,這意味著當乙酰膽堿與之結合時,它會激活細胞內的蛋白質——G蛋白。這些G蛋白最終使細胞以多種方式發生改變,這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在細胞水平上產生變化的方式。 “休息和消化”描述了副交感神經系統如何盡可能降低身體的能量消耗,以及如何刺激消化、排便和排尿等活動。
在消化道中,它會增加其運動性以促進消化和排便。 在肝臟中,它會觸發葡萄糖儲存以降低血液葡萄糖水平,因為飯后其水平會非常高。在肺部,它會引起支氣管收縮,因為在放松的情況下我們的細胞不會消耗太多氧氣。在瞳孔中,它會觸發瞳孔收縮或收縮以改善近距離視力。在膀胱中,它會引起膀胱肌肉收縮,稱為逼尿肌,從而刺激排尿。最后,在女性中,它會刺激生殖道分泌物的產生,而在男性中,它會引發陰莖勃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