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周易》:名譽責咎總共存,括囊慎言遠災殃。 《周易》《坤》卦的六四爻辭中有:“括囊①,無咎②,無譽③。”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④。” ①括:扎,束,用繩或帶子結扎,捆束。囊:袋子,口袋。括囊:原意是用繩子把袋子的口綁住;比喻人要管好自己的嘴吧,不能亂講話。 ②無咎:沒有咎錯。之所以不能亂講話,就是要防止講錯話。 ③無譽:人之所以要講話都是為了榮譽。很多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思想還很不成熟就自以為是,就開始發(fā)表意見。如果不想去追求那些名譽,不急于想獲得別人的認可,也就不會亂講話了。 ④慎不害:能夠做到這樣謹慎,小心就不容易受到傷害。 【翻譯】:坤這個事物,因為總是能夠嚴格約束自己;坤這種品德因為總是能夠服從于真理、服從于乾陽;總是能夠扎緊自己的口袋(管好自己的嘴巴),小心謹慎,不說或少說話,這樣雖然得不到贊譽,但也不會有災禍。 所謂的“括囊無咎”,就是說在做任何事時都要保持一個謙虛、謹慎、認真、務實的態(tài)度。這樣,就不會有禍害,不會蒙受屈辱。 【解析】:品《周易》:名譽責咎總共存,括囊慎言遠災殃。 別人的贊譽與別人的責難往往都是共存在一起的。名聲很大的人就會成為公眾人物,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會特別高,他的缺點很容易被人們放大。古代那些真正的圣賢們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yōu)榱俗约耗苌畹酶杂桑偸窍脒h離榮譽,都是愿意逃避名聲的。 在《淮南子·詮言訓》中就講到:“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故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毋視毋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能夠治理好天下的人,必定不會失去自己的國家;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人,必定不會失去自己家族的利益;能夠管理好自己家族的人,也必定不會不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的;能夠做好自身修養(yǎng)的人,也必定不會忽略自身的文化思想上的修養(yǎng);而能夠使自己文化思想返歸本原的人,必定不會虧損自己的自然的本性;不虧損自己的本性的人,必定不會迷失于“道”的。所以廣成子說:“謹慎地持守著你自己的內心,把自己向外界的過多的貪求和欲望周密地封閉起來;智巧過多則更容易失敗;不要多看,不要多聽,要以虛靜、平和的心態(tài)來抱持自己的精神,那么形體就會自然端正。”不能把握好自身的虛靜平和的心態(tài),而能通曉“道”的本體——而能掌握真理,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所以《易經》說:“束緊自己的口(不亂講話,亂行動,嚴格約束好自己),就不會有過錯也不會有贊譽。” 在《周易·系辭上》中也有講:“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人生在世不要急于表現(xiàn)自己。盡可能少說話總是更有利于保護自己,更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在發(fā)表意見之前一定先得調查研究,先把問題搞清楚,這樣才不容易講錯話。相反,脫離實際,自以為是地亂發(fā)表意見,則很容給自己召來麻煩、召來屈辱,甚至惹來災禍。 在《詩經·大雅·抑》中有講:“慎爾出話,敬爾威儀”。人在說話時要謹慎、小心,要少說話,這樣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尊嚴,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要想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要尊重別人就得謙虛低調,就得先多聽對方的意見,就要先體察周圍的情況,而不能胡亂發(fā)表不成熟的看法。人在講錯話時是最尷尬人,也是最沒面子的。為什么有的人卻很有威信呢?人們的威信不是憑空來的。人有威信是因為他所做的事總是能成功,他所講的話總是對的。他們天生就會做事,就會講話嗎?肯定不是的!他們能成功,會講話,是因為他們做事情和講話前都要認真調查研究、慎重思考、準備充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