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皮膚病都與風邪有關,外感風邪,或體內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內風,有時候再帶點濕熱,就會使問題變得復雜。 有一個流傳千年的方子,名為消風散,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可以祛風,將風邪趕跑。 不過,這個方子不僅能祛風,還能從清熱、祛濕、滋陰多個角度,全方位無死角,對皮膚的問題一網打盡。 消風散記載于《外科正宗》,是治療皮膚病的著名方劑。 組方為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 ![]() 方中的荊芥和防風,承擔了祛風止癢的作用。很多皮膚病都是由于毛孔關閉,將風邪、濕邪、熱邪悶在了身體里,邪氣出不來引發的。荊芥和防風可以打開郁閉的皮膚孔竅,讓病邪出來,同時也可以在肌膚表面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阻擋風邪的持續入侵。 牛蒡子和蟬蛻可以疏散風熱,它們同走肺經,能宣散肺熱,能把肺里的熱毒濕度清理出去,二者協助荊芥和防風,增強疏風止癢之力,且能促使皮疹透發,讓風邪有外出之路,有助于緩解病情。 苦參和蒼術可以燥濕止癢,不同的是苦參藥性偏涼,祛濕的同時還能清除熱邪;蒼術藥性偏熱,祛濕的同時健脾,兩味藥一涼一熱,一陰一陽,共同將身體里的濕邪趕出去。 石膏清熱,知母輔佐石膏清熱,同時木通也有很強的通利之性,可以把身上濕熱向下引到膀胱排出去。 地黃、胡麻滋陰潤燥,補足身體的津液,當歸補血活血,中醫里常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皮膚是靠血液滋養的,血液暢通了,風自然會消退了。 ![]() 此方集疏風、養血、清熱、祛濕四法于一體,既可宣散風毒,又可滲下濕熱,上疏下滲,內清外散,寓扶正于祛邪之中,則風毒濕熱之邪自無容身之所。 現代研究也證明,本方有很好的抗過敏、抗炎、鎮靜作用,能擴張皮膚血管、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調節體內的免疫功能。 臨床應用消風散,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加減。 若風熱偏盛而見身熱、口渴者,宜重用石膏,加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解毒; 濕熱偏盛而兼胸脘痞滿,舌苔黃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濕; 血分熱重,皮疹紅赤,煩熱,舌紅或絳者,宜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熱涼血。癥狀嚴重者,可增大苦參劑量。 這個方子常用于治療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皮膚劃痕癥,以及春天的花粉癥,其效果遠勝于各種西藥。 如果有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抓破后滲液明顯,苔白或黃,脈浮數等風濕熱之證,就可以使用本方。 一般經典的方劑,都會做成中成藥,此方的中成藥為消風止癢顆粒,不方便熬藥的,也可以直接買中成藥來吃。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重在清熱疏風祛濕,故氣血虛弱者,虛寒體質者不適宜使用本方。 服本方時不宜食辛、海鮮、厚味、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或復發。 |
|
來自: 天地人和00ksak > 《膝關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