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同一個導師帶出來的學生,只有你的實驗數據受到了導師的表揚,其他人則被狠狠批評一頓,之后你就發(fā)現(xiàn),好像實驗室的同學們聯(lián)合起來把你孤立了;項目組五個人一起熬夜加班趕工,只有你做的方案讓領導滿意,升職加薪,你喜不自勝,卻在某一天在茶水間里聽到項目組的其他同事在背后罵你假清高,會溜須拍馬;眼看考試即將來臨,你本想好好復習,收拾了書包去圖書館時,看到其他室友都在刷視頻打游戲,你于是也放松了警惕,根本沒怎么復習,結果考試后,一個寢室六個人全不及格。這就是群體行為對于個人帶來的影響,也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雞群效應。普渡大學生物進化學家威廉·謬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首先選擇了產量一般的雞,讓它們不受干擾自由繁衍到第六代。隨后,他將生產力最強的雞挑了出來,創(chuàng)建了第二個雞群,稱為“超級雞”,在之后的繁衍中,他只選擇每一代最高產的雞出來,組建新的“超級雞”。出人意料的是,第一群普通的雞生活得很不錯,它們羽毛豐盈,體型較大,雞蛋的產量也在持續(xù)增加。而“超級雞”僅僅繁衍到第二代,就出現(xiàn)了內部爭斗的情況,有三只雞把其他的雞全部啄死,以殺死同伴的方式來獲得成功。雞群效應就是說,在一個群體中,個體的行為會受到群體的影響。當群體中出現(xiàn)了競爭,在壓力下個體的行為有可能會變得極端,甚至還會導致群體內部的沖突和矛盾。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過:“人類的社會行為往往是受他人行為的潛在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位博主演繹自己后臺收到的投稿,情景是這樣的:
兒子剛剛畢業(yè),還沒有找到工作,父母就開始在一旁亂出主意,讓他去政府單位門口,看見了領導就給ta遞簡歷。兒子覺得很荒謬,父母又說,讓他直接去大廠,見到人事就開始介紹自己,人家會覺得他很有膽量,說不定會收下你。這樣違背規(guī)范、沒有秩序的行為,在目前的時代早就行不通了,但是父母拘于眼界的限制,根本不承認自己的想法已經過時。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接受不同的教育,身處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在群體中你會不由自主地受到他們的影響,生活習慣、精神狀態(tài)、飲食喜好都會不知不覺有了偏移。一位大專學歷的來訪者曾經道出自己的辛酸:她高考的時候沒發(fā)揮好,只上了一所大專。于是從剛入學開始,她就積極準備升本。但她的幾個舍友總是在寢室打游戲,連麥打電話。她們看見她背著書包去圖書館或自習室,總是在旁邊陰陽怪氣:“喲,去學習啊。”晚上來訪者回到寢室,請她們打游戲的聲音小一點,自己要學習,就會被罵:“要學習去圖書館,寢室就是給我們休息的地方,不愿意住你就出去。”只要考試成績一下來,幾個室友就會多方打聽她的成績,只要名次不高,就一副得意的樣子,在背后嘲笑。這位來訪者不堪其擾,只能跟家里商量在學校外租房子住。但只要還在上課,就不能不跟舍友見面,只要見面,又必是一陣冷嘲熱諷。在群體中逐漸會形成一套群體內部的隱形行為規(guī)范,在群體中,個體會因為群體壓力產生心理負擔,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群體的規(guī)范和期望。這樣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社會影響或從眾心理。如果這樣的影響是積極的,那個體有可能被提攜著一起上進;如果這樣的影響是消極的,那相對優(yōu)秀的個體則會被拖下水。不想被群體的隱形規(guī)范困住,那就只能嘗試脫離群體。亨利·塔菲爾、約翰·特納等人提出了社會認同理論,與雞群效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社會認同理論告訴我們,個體會通過自我選擇或者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一定的認同感。 這時個體會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同時,個體也會在群體中通過認同來維持自己的自尊, 當個體感覺自己的群體受到威脅時,可能會采取行動來保護群體的利益和認同。  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班級榮譽感”、“學校榮譽感”或者“國家榮譽感”。當個體能從群體之中獲取到認同和自尊,那ta會自發(fā)保護群體的利益。如果這時候有人強勢來到群體之中,打破了群體的平衡,也打破了個體的認同和自尊感,那么個體一定會采取行動,讓群體恢復到以往的平衡狀態(tài)。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從小和幾個閨蜜玩在一起,一起化妝卷頭發(fā),不好好學習。后面受到了母親的鼓勵和老師的啟發(fā),決定考日本最好的慶應大學。告訴她:“從此我們不要在一起玩了吧。不管別人說什么都努力的你,我們真心希望這樣的你能夠實現(xiàn)夢想的。” 從此,閨蜜們不再來打擾沙耶加,而她也如愿考上了慶應大學。
真正健康的群體,是不會因為存在競爭,就使個體降低自尊和認同感的。當你發(fā)現(xiàn)群體開始逐漸影響你向不好的方向偏移,一定要及時脫離群體,不然就會像雞群里的雞一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啄死。想要利用雞群效應提升個人能力,首先就要審視自己所處的圈子,看看周圍的人經常給你提供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經常帶你進步還是引你墮落。之后再有選擇地去交往能力強、有目標有計劃,或者志同道合的人。暫時無法脫離群體時,要保持謙卑和同理心,假如存在競爭,這兩樣品質可以助你獲得成功,同時也減少他人的嫉恨和針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