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老話:“兒孫滿堂才叫福,香火不斷才叫家。” 可眼下,農村傳宗接代的老規矩卻遭遇了新的危機。 奇怪的是,那些兒女學歷高、事業有成的家庭,反倒成了最容易“斷香火”的群體。 這事兒聽著有點扎心吧?“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誰都懂,可為什么讀得越多,家里的傳承卻越難維系呢? 一、年輕人走了,老家空了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去哪了?答案很簡單:進城了。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大量農村的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離開了家鄉,涌向了城市。 城市里的生活機會多,收入高,但也意味著他們離家越來越遠。 有一項針對500名城市工作的“農二代”的調查顯示,82%的人都希望能多陪陪父母,可現實是,他們每年回家的時間平均不到10天。 路遠、假期少、工作忙,想回去卻沒時間,這些現實問題,讓農村的家庭變得越來越“空”。 再看農村的現狀,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的主力軍。 村子里年輕人少了,結婚的更少,孩子自然也少了。 一個村子里常常見到的是老人拄著拐杖曬太陽,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年輕人的身影卻越來越稀有。 這樣的家庭結構,香火還能延續多久? 二、高學歷與婚育觀念的沖突再說說那些讀了書、跳出了農門的年輕人。 他們的婚育觀念和父母那一代完全不一樣。 過去,農村講究早結婚、多生娃,“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的事兒。 可現在,年輕人更看重個人的自由和生活品質。 浙江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有78.6%的農村大學生希望晚婚晚育,62.4%的只想生一個孩子。 這和他們父母那一輩的“多子多福”觀念簡直是南轅北轍。 而且,這些高學歷的年輕人,在婚戀市場上也遇到了一些現實難題。 數據顯示,農村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未婚男女比例高達38%,其中女性占了六成多。 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學歷越高,眼光越高,很多“農家女”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對象,最后只能“單著”。 相比之下,農村的“香火”問題也就更難解決了。 三、城市生活的壓力讓生育成為奢望再來說說那些已經留在城市的年輕人。 他們的生活看似光鮮,但壓力卻一點兒也不小。 高房價、不穩定的工作、婚育成本的飆升,這些現實問題讓很多人連養活自己都覺得吃力,更別提結婚生娃了。 尤其是那些來自農村的高學歷年輕人,他們既想在城市立足,又想著照顧家里的老人,可兩頭都顧不過來。 有研究顯示,農村的養老和托育資源非常匱乏。 有的地方全縣只有兩家養老機構,入住率還不到30%;幼兒園呢?鄉鎮一級幾乎沒有標準化的教育資源。 對于那些獨生子女既要在城市拼事業,又要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這樣的生活,真的太難了。 四、農村發展滯后,家鄉吸引力不足最后一個問題是,農村留不住人。 對于那些高學歷的年輕人農村的生活和城市相比,差距太大了。 就業機會少,教育和醫療資源匱乏,生活條件也不如城市便利。 很多年輕人早早就認定了,回農村是“沒前途”的事兒。 研究顯示,那些能為高學歷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育兒支持的農村地區,生育率比其他地方高出25%。 這說明,只要農村能創造更好的條件,還是有可能留住人才的。 【結語】說到底,農村“香火”越來越弱的原因,其實不只是哪一個問題。 年輕人進城是大趨勢,婚育觀念的變化也是時代的必然。 但反過來看,這是不是也說明,農村的發展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了? 老人盼著孩子回家,可孩子回去了,又能干啥呢?家鄉的吸引力,要是一直這樣低下,誰還愿意回來? 現在的問題是,農村的未來靠什么支撐? 那些高學歷的年輕人是家鄉的希望,可如果不改變現狀,他們也只能遠遠地“望鄉”。 讓農村成為一個能讓人安心扎根的地方,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