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思邈,字思邈,自號孫真人,出生于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大約在公元541年至682年之間,整整活了141歲。在那個人均壽命三四十歲的朝代,活到一般人不敢奢望的高壽,本身就是他養生術的最好活廣告。 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收錄了近萬首藥方,全面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知識,被后人奉為醫學經典。 這位唐代的醫學巨匠,不僅以其卓越的醫術救治了無數患者,更以其獨到的養生之道,活出了141歲高齡,成為后人敬仰的“藥王”,“活壽星”。他的養生哲學,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精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藝術。下面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位“活壽星”的養生之道,學會防治百病,延年益壽。 ![]() 1、人欲長生,先除六疾 釋義:若想追求長壽,首要任務是克服六種心靈上的 “疾病”,即懶惰、過勞、貪欲、嗔怒、憂慮和恐懼。 從現實生活來看,這六種 “疾病” 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很多人白天工作過度勞累,晚上卻懶得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放松;內心的欲望不斷膨脹,永無止境,一旦無法滿足便焦慮不堪;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輕易動怒,情緒難以自控。 心得感悟:我們往往忙于追求各種外在的目標,卻忽略了內心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并非源于外界的事物,而是來自內心的欲望和情緒。當我們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努力克服懶惰、控制貪欲、平息嗔怒、消除憂慮和恐懼時,我們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輕松自在,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這就如同打掃房間一樣,只有清除內心的 “雜物”,才能讓心靈的空間變得整潔明亮,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2、善養生者,常須少欲 釋義:真正懂得養生的人,必定懂得減少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少,內心越安寧,身體也就越輕松。 心得感悟: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觀念盛行,人們不斷受到各種廣告和媒體的影響,被誘導去追求更多的物質和感官刺激,從而導致欲望不斷膨脹。為了購買更多的奢侈品或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人們不得不努力工作、加班加點,甚至不惜背負沉重的債務。 這種過度追求物質的生活方式,不僅讓我們的身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也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浮躁和焦慮。 少欲并非是要我們放棄所有的欲望,而是要學會知足常樂。要學會審視自己的欲望,區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是可以舍棄的,只有減少不必要的欲望,才能讓生活回歸簡單和本真,讓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養。 ![]() 3、怒則氣逆,思則神勞 釋義:憤怒會導致氣血逆行,過度思慮則會使精神疲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雷霆,或者為了某個問題而冥思苦想、夜不能寐,這些情緒上的失控和過度的思考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直接的傷害。 心得感悟:從醫學角度來看,憤怒時人體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害。而過度思慮則會消耗大量的心神,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失眠、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進而影響身體的免疫力和整體健康狀況。 因此,學會管理情緒和合理思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修煉的重要功課。 ![]() 4、若要安,三分饑與寒 釋義:要想身體健康、平安無病,就應當保持適度的饑餓和寒冷,切忌過度滿足和追求舒適。 心得感悟: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適度節食有助于減輕腸胃負擔,促進新陳代謝,預防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而適當感受寒冷則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抗寒能力,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相反,如果長期吃得過飽、穿得過多過暖,身體會逐漸變得懶惰,各項機能也會下降,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在生活中,無論是飲食、穿著還是其他方面,我們都應該避免過度追求滿足和舒適,要學會給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留一些余地。比如,在飲食上,我們可以遵循 “八分飽” 的原則,既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又不會給腸胃造成太大的負擔;在穿著上,不要過于依賴暖氣和厚衣服,適當讓身體感受一些自然的溫度變化,有助于增強體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