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陡、彎急,沿著山路,文物普查車小心翼翼地一路向上。盡管司機行車平穩(wěn),但望著車窗外近在咫尺的懸崖峭壁,坐在車里的記者仍覺心中惴惴。 8月28日,記者跟隨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文物“四普”工作隊走進被稱為“遼寧第一峰”的老禿頂子山。 老禿頂子山位于本溪桓仁,海拔1300多米,有著“遼寧屋脊”之稱。因山峰高聳,氣溫較低,山頂難以生長高大喬木,遠觀好似光禿,所以獲名“老禿頂子”。 1934年2月,楊靖宇帶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這里設置秘密活動據點,數次痛擊日偽,為抗日作出了突出貢獻。此次“四普”工作隊來到這里,就是要對老禿頂子山附近的幾處紅色革命遺址進行復核。 臨近山頂,普查車停了下來。因為秘密哨所位置偏僻,工作隊只能步行前往。車子剛一停下,桓仁“四普”工作隊領隊、今年72歲的桓仁縣文物局原副局長王俊輝就第一個下了車。 對包括桓仁在內的我省所有文物“四普”工作隊來說,這次為期3年的工作既是一次文物普查,也是一次全員業(yè)務培訓,更是一次“老帶新”“新學老”的生動實踐。 從山頂一條藏在雜草中的小路向下,就到了楊靖宇當年設在這里的“二連哨所”。這是一間低矮、狹窄的地窨子。“我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持了這里的原貌。”彎著腰走進哨所,王俊輝一邊細查矮炕、低墻、木頭搭建的屋頂骨架,一邊向身邊的工作隊成員介紹這處遺址的來龍去脈。在王俊輝看來,這處秘哨的文物證明了桓仁是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也對后人銘記歷史有著特殊的價值。 “走,我們去那邊的楊靖宇當年建設的操練場。”操起手中的拐杖,王俊輝又第一個沖在前面,奔向下一個遺址點。從哨所到操練場并沒有路,年輕的工作隊成員都是在雜草中沿著王俊輝踩出來的小路一路向前。 當記者擔心草中會不會有蛇時,王俊輝給出了一顆“定心丸”:“沒事,山頂上氣溫低,不會有蛇。”王俊輝對桓仁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桓仁植被覆蓋好,山里有各種野獸。有一次,我們碰到了狼,大家一起大喊,才把它嚇走。這時候千萬不能跑,在山里,人是跑不過狼的。” 此次文物“四普”,時間緊、任務重,除了要逐一核查“三普”名單里的文物外,還要重點尋找新發(fā)現(xiàn)的不可移動文物。采訪第二天一早,記者又跟隨工作隊到新發(fā)現(xiàn)的一處建州女真村落遺址進行普查登記。 這是隱藏在五女山山城東麓密林中的一處明清時期遺址。山陡林密、雜草豐茂,根本無路可循。王俊輝拄著手杖在前帶路,記者小心翼翼地緊緊跟隨。幾百年,山里人跡罕至,山中倒伏的樹木、累年的落葉、巨石上的青苔,給行進帶來極大的不便,人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倒。 在半山腰處,王俊輝停了下來,他指著幾堆石頭有些興奮地告訴記者,這里就是當年建州女真首領曾經居住的房址。王俊輝一邊測量錄入,一邊向年輕的工作隊成員講授建州女真的歷史。 今年26歲的邢越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坦言,能參加“四普”工作很幸運。他說,雖然自己生長在這里,但之前對桓仁的歷史并不是很了解,這次“四普”拓寬了他的文物專業(yè)知識面,也給他提供了一次難得的重新認識家鄉(xiāng)的機會。“王老師關心家鄉(xiāng)的情懷,特別值得我學習。”邢越說。 記者了解到,桓仁“三普”中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計459處,而在此次“四普”中,已新發(fā)現(xiàn)不可移動文物120余處。記者同時了解到,我省“四普”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截至目前,已復核“三普”不可移動文物2320處、登記新發(fā)現(xiàn)不可移動文物517處。(記者 朱忠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