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30-60克,生黃芪20-30克,山萸肉15-30克,川斷10-20克,獨活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一劑,重時日兩劑,分多次服。據報道,用本方治療原發性坐骨神經痛250例,全部治愈。其中服七劑愈者163例,十五劑七十例,二十五劑十七例。 ![]() 白芨3克,雄黃1.5克,朱砂1.5克,白公雞冠血不拘多少。將藥研末,以雞冠血調敷,左斜敷右,右斜敷左。用本方治療面神經麻痹18例,治愈15例,2例好轉,1例中途停敷,一般5次即愈。 ![]() 全蝎2只,饅頭1個。用饅頭將全蝎包入,飯前吞服。本方經治308例,病程平均4天,多為肝氣郁結,胃熱蘊滯。結果治愈307例。 ![]() 新鮮野葡萄根之內皮,搗爛,入適量食醋拌均,敷患處,日2次。一般于敷藥2—3小時后,疼痛及腫脹感減輕,用藥3小時左右體溫開始下降,24小時體溫多達正常。經治療急性乳腺炎31例,2天內治愈20例,3天治愈11例。 ![]()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制松香1.2克,水蛭1克,全蝎0.8克。研粉,3克/日3次,30日為1療程。創面用松桐膏【松香末220克,生桐油100ml調成膏】外敷。日1次。 用此方法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20例,全部獲愈。
![]() 極其靈驗,一試便知。茵陳煎濃汁,洗之即愈。 ![]() 炒白術20g、烏賊骨12g、白豆蔻10g、佛手9g、川楝子10g、霍梗10g、蘇梗10g、砂仁10g、白芍15g、元胡10g、黃連6g、吳茱萸6g、太子參30g、云苓15g。水煎服,每日一劑,五劑為一療程。 ![]() ![]() 主治;咽喉口瘡,不論輕重虛實,皆有特效。凈吳茱萸八錢,分作兩份,一份生,一份炒,共為細末。 用好醋熬滾,與藥末合均,做成兩個藥餅,貼患者兩腳心【涌泉穴】。若病輕者,可用四錢藥末做藥餅一個,貼一只腳心【男左女右】,貼后用油紙蓋住藥餅,不使藥津透外,再用布條纏裹,以免藥餅移動。貼一晝夜即可,如仍未愈時,可再做藥餅貼一次,小兒藥量可酌減之。 如遇病勢嚴重,先將病者兩臂,從肘上擄至拇指十數遍,再用布條扎緊拇指根部,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捏出紫黑血或黃水為度。兩手同法。能令重癥轉輕,輕癥轉愈。 貼敷此藥后,感覺足熱或心微煩,乃屬藥力使然,不必處置,過一兩點鐘,感覺心胸豁然松快,此其效驗。 忌口;葷腥,辛辣,油膩之品。 去年偶遇一女孩,十六歲,嚴重喉癥,經中西醫治療未獲顯效,當即以三棱針點刺少商穴出血,繼用藥餅貼敷涌泉穴,雙穴同敷。次日即可飲食如常,隨以養陰清火之劑以善其后。 ![]()
![]() 女人用過的月經布或紙【必須是帶月經血的,否則無效】,用火將月經布或紙燒成灰,過篩,去雜質,香油調和,敷患處,當即止疼,藥干即換,患處暴露,不可著衣。 ![]() 防己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20克。水煎服。 ![]() 瓜蔞根一兩,赤小豆一兩。 共為細末,醋調敷患處。 此藥專治癬疥毒瘡等癥,治之甚效。 ![]()
![]() 大黃6--12克,桂枝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6克,玄參12--15克,生熟地黃各12--15克,麥冬12克,黃芪30--45克。日一劑,水煎分2--3次于餐后2小時服。病情輕者,用本方制成丸劑或片劑口服,或小其制劑水煎服亦可。大便每日1--2次為宜。 ![]() 黃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30克,甘草30克,生姜15克,大棗肉15克,飴糖30克。水煎服,日一劑。 ![]() 某男,曾在某醫院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合并坐骨神經痛,建議手術,患者因懼怕手術,求余診治。診見面色萎黃,心悸自汗,氣短眩暈,腰腿劇疼,不能站立,晝夜難眠,飲食量減,便干溲赤,舌質紫黯,舌苔膩,脈象弦滑而數。證屬肝腎不足,寒濕內侵,經絡阻塞,氣滯血瘀。治宜調理肝腎,祛寒理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處方:葛根45克,酒白芍45克,桂枝15克,甘草15克,麻黃10克,川牛膝20克,蜈蚣5條,薏苡仁60克,生姜30克,大棗6枚。煎服4劑,疼痛即止,先后進藥24劑告愈,未見復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