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最近翻《高效論證:美國大學最實用的邏輯訓練課明確前提和結論》,高效不高效很難說,(我問了一下AI 的翻譯,說是《論證手冊》)按我的經驗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怎么論證確實是每個教師必須搞明白的。書中談的規則1 是“明確前提和結論”: ![]() 論證的第一步是問你自己,你想證明什么,你的結論是什么。記住,結論是需要你為之給出理由的陳述;而給出這些理由的陳述,就是前提。 比如,你想要說服朋友(也可以是子女或父母)多吃豆子。乍看上去,這個主張頗為瑣屑,意義不大。但是,先拿它舉例子是很合適的——而且,吃飯畢竟很重要??!現在,你要怎么論證自己的觀點呢? 結論已經有了:我們應該多吃豆子。這是你的信念。但為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為清楚起見,你可能要自己先說一遍,然后看它們是不是好的理由。如果你希望別人贊同你的觀點,或者改變他們的食譜,拿出好理由自然是必要的。 好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呢?一個主要前提很可能是“豆子有益健康”:與大部分人現在吃的東西相比,豆子含有更高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則更低。因此,適量增加豆子在膳食中的比例有利于延長壽命、保持活力。你不能假定家人、朋友之前已經聽過這個理由,或者已經贊同這個理由——最起碼,提醒一下總沒壞處。 為了提起大家的興趣,再加一個主要前提也是有益的。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豆子往往代表著單調乏味。于是,你不妨提出,豆子能做出很多美味佳肴。比如,你最喜歡的豆子菜肴可能是辣味黑豆餡玉米餅和鷹嘴豆泥?,F在,你有了一個結論清晰、理由充分的論證。 笑話也可以是論證,雖然理由可能看上去很可笑。 在地球上生活可能很艱難,但是你每年都能免費繞太陽一圈呢。 提到苦中作樂的理由,你一般想出“免費繞太陽一圈”這一條。這則笑話的笑點正在于此。但是,它也確實是一條理由:試圖證明生活并不總是像看上去那樣糟糕。它很搞笑,它也是論證。 規則1叫作“明確前提和結論”。這里的“明確”有兩個相互關聯的含義。一個是“明”。理由和結論是不同的,必須要明白地分開。免費繞太陽一圈,忍受生活的苦難,兩者是截然有異的。前者邏輯上是在先的,它是前提;而后者或許是從前者推出來的東西,它是結論。 弄清楚誰是前提,誰是結論之后,你還要保證一個“確”字。換句話說,你要確定自己認可前提和結論。確定了才能繼續,否則趕快換掉!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由此想到,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論證的過程。這種論證不僅限于邏輯推理,還包括對事實的分析和解釋,對不同觀點的比較和評價。教師通過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如討論、實驗、案例分析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表達觀點、提供證據,并嘗試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教師的教學論證過程包括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評估和反饋,以及反思和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教學觀點和理由,還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和參與教學論證,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論證的觀點。接著,學生通過閱讀、實驗、調查等方式收集相關信息和證據。然后,他們評估證據的可靠性、相關性和有效性,以支持自己的觀點。接下來,學生根據收集的信息和分析的結果,構建一個邏輯連貫、證據充分的論證。 同時要引導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論證,并準備回答可能出現的質疑,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教師或其他學生對論證的有效性和說服力進行評價,并提供反饋。 如此,才有助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和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能力。 也就是說,教師的主要責任在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而且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和思考。 所以,做教師的必須學會論證。扒皮說這話可能會有人不爽,不爽也要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