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孩子的智力發展受限是因為家長過度干預。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那就是他們總是過分地限制、要求和否定孩子,使孩子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模式中。 這種教育方式很難培養出一個自信、積極、樂觀且優秀的孩子。 作為家長,選擇控制型的教育方式還是引導型的 教育方式,這一點至關重要。 很多家長都傾向于嚴格監管孩子,很少有家長會采用引導型的教育方式。為了改變這種被動錯誤的教育模式,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四個不要”。 孩子不優秀是因為家長管得太多 首先,不要過分地催促和督促孩子。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動作緩慢或拖延就會感到憤怒,例如:“你能不能快點?這么點作業,你花了多長時間?以這樣的速度和學習效率,你能學好 嗎?”“做事情能不能利索一點?”“能不能吃快點?”“看看現在都幾點了,你還在那里磨磨蹭蹭沒完沒了?”“你能不能抓緊時間洗漱完上床睡覺?”……每天都不停地催促和督促孩子。 然而,這種做法長期下去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對家長的催促和督促產生自然的抵抗和免疫。即使家長著急,孩子仍然按照自己的節奏來。這種教育其實是沒有效果的,甚至可能是負效的。 孩子不優秀是因為家長管得太多 其次,不要過于尖酸刻薄。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時會犯錯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幫助他分析錯誤,認識錯誤并明白錯誤的后果,然后協助他改正錯誤,而不是無休止地責罵、訓斥或批評他們,甚至體罰他們。 特別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家長吹毛求疵,對分數和排名有很高的要求,逼迫孩子做更多的習題、參加各種補習班和培訓班。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只會把孩子推向厭學的方向。 第三,不要總是給孩子講大道理進行說教。 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用心和情感投入的過程,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講大道理或進行苦口婆心的說教。這種教育方式是無效的,因為孩子沒有親身經歷或體驗,他們無法理解你給他們講的大道理。 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和教育孩子,必須將具體的情景和實踐相結合來進行教育。例如,在和孩子一起做某件事、一起參與勞動或一起運動的過程中,適時的教育和引導他們,這樣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孩子不優秀是因為家長管得太多 最后,不要過度看重孩子的成績。 雖然成績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孩子的道德品質、綜合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重要。當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時,他們的學習力也會增強,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逐漸形成。 所以,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把更多的關注焦點放在培養孩子綜合能力,學習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一次兩次的成績不好并不要緊,關鍵是孩子能夠能不能夠保持專注如一的學習品質,積極上進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時間利用習慣,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和習慣,取得優異成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教育培養孩子是一件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家長必須用情,用心,用智慧,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培養孩子,減少限制、控制、盯死看牢和不停的否定,便監管為激發,變控制為引導,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積極向上,陽光自信,學習優異的好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