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詞句注釋】 1.潼關(tóngguān):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白話譯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此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光緒八年(1882)。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寫出了這首贊美之詩。潼關,在陜西省潼關縣北,踞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之要沖,古為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這座雄關險隘,踞坐山腰,下臨黃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西交通之要塞。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起句不凡,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終古”二字,從時間著手切入,使全詩頓時呈現出歷史的蒼茫感;“高云”則由虛而實,轉寫眼前之景;“簇”的意思是簇擁、環繞,寫出了城關上浮云的圍聚不散。對于寫城來說,“不言高而自高”。至此,我們眼前便可浮現出一幅鮮明的圖畫:高高的潼關城雄踞著,頂上浮云盤繞,仿佛亙古以來就是如此,多少人世滄桑過去了,這片片云團卻像一直在那里,冷眼看著世間的輪轉變幻……第二句作者把高遠的視線收攏回來,由靜入動,“噠噠”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劃破了古老關隘的寂靜,也把詩人的形象推到我們眼前:譚嗣同,這位少年豪杰,是如此意氣風發的揚鞭策馬,疾馳而來,那躍馬山崗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那股少年的豪氣撲面而來。全句有聲有色,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畫面中少年的勃勃英氣和颯颯英姿一掃第一句的暗晦而激活了畫面的亮色,也為三四句的抒寫懷抱,自然而然地作了鋪墊。“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作者從第二句的抒寫時令和行程轉入對山河的描繪,“河”指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一過潼關,便從峽谷一下流入遼闊的平原,這大河已經在曠野中奔騰了還深感到束縛!這是多么狂放不羈的思想啊,放在今天可能覺得沒什么,但是放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樣的思想就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尤其是這詩出自一個18歲的少年。當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譚嗣同(1865—1898),中國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十一歲隨父湖北巡撫譚繼洵赴任,遍游西北、東南各地。幼懷大志,能文章,通劍術,為人慷慨任俠。甲午戰后,力倡改良,鼓吹變法圖強。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創辦“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失敗后,被捕入獄,與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稱“戊戍六君子”。他的詩,風格豪邁,氣勢雄渾,境界恢廓,充滿著積極進取愛國精神。今輯有《譚嗣同全集》。背景及內容全解:《潼關》是清末革命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這首贊美之歌。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天空中翻卷著一團團云霧,異峰突起,久遠的高云簇擁著潼關古城,那景象壯闊極了。一陣陣獵獵的秋風吹來,將清脆的馬蹄聲吹散了,古城又顯出了它的寂寞。2.第二句詩展現了一個空曠遼遠的境界,請你展開想象進行描寫。示例:詩人在潼關道上單騎孤行,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的秋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互補,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動靜結合,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簇,簇擁,寫出了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表現了潼關城高聳入云,巍峨壯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5.從修辭角度賞析“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還嫌拘束,山入潼關桀驁不馴,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潼關山水的壯闊,也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要求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的理想,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6.“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這句詩描繪出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約束;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寫河、山雄偉的氣勢,寄托了作者遠大的抱負,表現出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7.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豪情?請結合譚嗣同的經歷簡要分析。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A.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B.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C.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D.全詩清新秀麗,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A.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B.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給全詩增添了一種靜態美。C.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浪更比一浪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D.詩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