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Serving Bias) ![]() 核心概念 ![]() 自我中心偏見(Self-Serving Bias)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個體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環境或他人的影響。這種偏見使得人們在評估自己時往往比評估他人更為積極,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也被稱為“自我增強”或“自我提升”。 自我中心偏見有幾個特點: 1.成功歸因:當事情進展順利時,人們傾向于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努力或決策導致了成功。 2.失敗歸因:當事情不順利時,人們傾向于將失敗歸咎于外部因素,如運氣不好、環境不利或他人的不合作。 3.比較偏差:人們傾向于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時,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更優秀或更幸運。 4.記憶偏差:人們可能更傾向于記住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忽略或忘記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悖的信息。 自我中心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自我評價、決策和人際關系。了解這種偏見有助于我們更客觀地評估自己和他人,以及更公正地處理成功和失敗。 理論演進 ![]() 在1975年,Clayton V. 提出了Erikson的人類發展理論,將其應用于老年人,將智慧定義為矛盾認知。早期的研究開始關注個體如何理解和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決策。 2011年,Dambrun M. 和 Ricard M. 提出了自我中心和無私:基于自我的心理功能及其對幸福的結果的理論。這個理論探討了自我中心偏見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2012年,Grossmann I. 等人研究了老齡化和智慧:文化的重要性。這項研究顯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中心偏見的表現和影響。 2017年,BrienzaJ. P. 和 Grossmann I. 研究了社會階層和關于人際沖突的明智推理。這項研究強調了社會階層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中心偏見,以及這種偏見如何影響人際沖突的處理。 2018年,Brienza J. P. 等人提出了智慧、偏見和平衡:對智慧相關認知的過程敏感測量。這項研究探討了智慧如何幫助個體克服自我中心偏見,實現更平衡的決策。 在2019年,Damian R. I. 等人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研究了50年的人格穩定性和變化。這項研究有助于理解自我中心偏見如何隨時間發展,并影響個體的人格特質。 自我中心偏見理論的發展是一個跨學科、跨文化的過程,涉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發展等多個領域。 應用案例 ![]() 原有信念、認知需求對自我中心偏見的影響 ——以微博環境為例 作者:高婷 摘要:微博從2009年由新浪公司推出以來,在國內得到了廣泛使用,并迅速成長為國內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之一。微博的主要功能偏向于信息傳播,在各類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顯示出了強大的影響力,成為新聞時事的重要載體,并且也為人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開放的平臺和與其他網友互動交流的空間。然而一直以來,學者們對社交網絡究竟會使人們的觀點趨于多元化還是趨于極端化的看法存在爭議。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避免自我中心偏見,采取多樣化的視角看待問題,能夠同等地對待與自己的信念相對立的觀點是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微博作為一個社會輿論的大舞臺,能夠為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避免自我中心偏見提供豐富的刺激環境。本研究立足于以往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探討原有信念和認知需求對自我中心偏見的影響。 關鍵詞: 原有信念;認知需求;自我中心偏見;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