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段永平的2句話,進行辯證法展開。 第一句
“借”和“還”構成了一組正反面,因為對“還”沒有控制力,所以,借的方式就容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這樣就可能導致只有一面,這是不健康的。 給和取構成了一組正反面,因為段永平有取的能力(這處取不到、別的地方也能取得到),所以,給是沒有問題——對控制力沒有要求。所以,給就處在了自己的能力圈內。 錢和價值構成了一組正反面,錢要對應價值,價值對應了需要和可能這組正反面, 1、疾病 2、教育 這些對任何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 而對于生意——則可能有價值、也可能沒有價值。在價值的判斷上,難以判斷——所以,生意上的事我不愿意幫忙。 對段永平來說——要行于自己的能力圈以內。給是自己的能力圈以內,幫助他人的生意則是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外了。 知和行構成了一組正反面,疾病和教育、是易知的,錢也是有限的、是易行的。而生意、是不易知的;錢也要大得多、是不易行的。所以,這也是段永平不懂不做原則的體現——要知行合一。 但也是段永平“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的原則的體現——要做自己有能力做對的事情。給是有能力做對的,借則未必有能力做對。用于疾病和教育,是能力做對的。但用于生意,則未必有能力做對。 沒能力做對,那么這個事情就是不對的事情——就應該停止。能力,是可能的性質,需要和可能構成了一組正反面,沒有可能——那么對應的需要就不成立了。 第二句
買賣,這是價格的性質,價格和價值構成了一組正反面,所以要想想自己標的的價值定義——以使價格和價值的正反面兼具。 價值,是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因為,人只會為自己的需要和某種可能性而出錢,而錢只能來自他人、而沒有別的來處了。 市場影響——這是價格漲和跌的正反面,有漲一定有跌、這才是現實(只有正反面兼具的東西才能成持續為現實)。市場,這也是價格的一面。根據辯證法, 1、要立足于價值、走向價格——這是買入。 2、要立足于價格、走向價值——這是賣出。 所以,如果企業的價值不變(甚至還在漲),那么價格的跌,就不用去管。比如,茅臺,
這就是基于價值,所以,不賣出茅臺。 比如,買入網易——雖然最低點離段永平的買入價——再次腰斬了。因為價值沒變,所以,價格的跌,不用管。 比如,買入蘋果,
因為價值一直在上漲,所以,價格的大跌,正好是加碼的機會。 如果企業的價值能一直漲,那么價格的漲,也可以不用去管。
價值一直漲,不要因為價格的漲而賣出。如果決策是正確的,通常應該是放大正確——尤其是對于價值投資來說。對于投機來說,已經賺錢了——那可以是個賣產的理由。 比如,持有網易,
因為企業的價值能一直不斷的漲,所以,雖然賺了20多倍了,但仍然沒有必要賣出——要知道網易最終漲了1400多倍。 茅臺也是這樣,雖然賺了20倍了,但沒有必要賣出——因為茅臺是一個永續收獲期的產品。如果以100年的收獲期來計,那么當前買入的任何價格,相對100年后,都是便宜的。 第二天就想通了,從此不再受這種想法影響——這是段永平的知行合一。 如果企業的價值停止增長、甚至開始在變小,那么價格即使還在漲、也是要出掉的。比如,
因為價值的停止增長、甚至變小,就意味著是強弩之末了,出掉才是正解。即使它繼續漲,也與自己無關——也即后面的錢不去賺了。 歷史(過去)和未來構成了一組正反面,投資要看企業的未來價值(越來越賺錢),而不是過去價格。所以,投資與企業過去的價格高點無關。 同樣,也與企業過去的價格低點無關。
投資買的是知行的合一(不懂不做),投資買的是確定性——因為目標標的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甚至是永續增長(比如茅臺這種商業模式)——這是不用管它只有50億市值的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