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簡介 (清)王永彬,清咸豐時人,字宜山,人稱宜山先生,王氏后人稱其宜山公, 一生經(jīng)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王朝。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時,卒于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時,享年七十有八。為南宋孝宗時王剛中之后,經(jīng)兩次遷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間才遷往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石門坎。年少時,其仲兄去世,一度面臨輟學,后發(fā)憤始得入縣學讀書。他不喜科舉,很晚才恩獲貢生科名,為修職郎,參與編修同治版本《枝江縣志》,擔任“分修”。后候選教諭,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教學中,先令學生修身,次教其治學,不以科舉應試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養(yǎng)己身而后教。同時對于鄉(xiāng)人,見善必賞;見過必反復規(guī)勸,一定要使其徹底改正?!⊥跤辣蛏娅C廣泛,在著述授業(yè)之余,經(jīng)史諸子書法醫(yī)學皆習,尤好吟詩,其同郡文友王柏心為其撰寫《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羅夢生結(jié)詩社,號吟壇三友”。 王永彬為人不愛榮華富貴,生性純茂沖遠。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與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 內(nèi)容簡介 王永彬其所寫《圍爐夜話》分為二百二十一則,以“安身立業(yè)”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和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yè)”為本的深刻含義。近代以來,其書影響頗大,與明人洪應明寫的《菜根譚》,陳繼儒寫的《小窗幽記》并稱“處世三大奇書”。 《中國傳統(tǒng)文人是快樂是超俗,亦或痛苦、壓抑,現(xiàn)在難以說得清楚。那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時,心中也常存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的憂患意識,而在陡遭不測,傾家蕩產(chǎn)時,又能常常保持一份無怨無悔的淡然心態(tài)。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因其博大,受其滋潤的中國文人的心胸也是寬廣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豐富多彩。 內(nèi)容閱讀 |
|